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追溯新冠病毒對美國華盛頓地區影響

2020-12-13 天道留學快報

新冠病毒在世界各地肆虐,尤其是美國華盛頓地區,近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追溯了病毒對華盛頓地區的影響。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追溯了covid -19的引入對美國華盛頓地區的影響

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多次進入該區域,但臨床表現相似,表明沒有多種病毒毒株導致不同嚴重程度的疾病

作者Amanda Zrebiec /出版於18小時前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和衛生系統的科學家們對導致COVID-19的SARS-CoV-2病毒的基因組進行了排序,從而產生了一項研究,該研究描述了這種病毒早期傳入華盛頓特區的情況。

在多項發現中,該研究指出,該病毒進入該區域的次數很多,但臨床表現相似,這表明,儘管存在微小的遺傳差異,但傳播的病毒很可能導致相同的疾病。該研究還提供了有關實施檢疫程序時病例進展情況的信息,以及研究最終疫苗效力的方法。

該研究由約翰霍普金斯應用物理實驗室的分子生物學家發起,使用部分由APL開發的軟體和方法,該團隊的早期成果被收錄在該研究中,目前正在等待同行評議。該研究由JHU COVID-19研究應對項目資助,該項目為快速應對團隊提供種子基金,以在COVID-19大流行中尋找解決方案並增加知識。

「儘管從該地區的樣本中觀察到遺傳多樣性,但從臨床上看似乎是同一種冠狀病毒。我們的數據並沒有顯示病人預後和病毒基因型之間的聯繫。」

彼得帝倫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約翰霍普金斯衛生系統診斷出馬裡蘭州超過37%的早期COVID-19病例來自巴爾的摩-華盛頓大都市地區的患者。對114個診斷陽性樣本進行基因組測序,並對這些患者的疾病表現和預後進行分析。

通過分析,該小組觀察到多個可能的SARS-CoV-2病毒傳入該地區,以及在許多沒有旅行或患病史的患者中,這表明社區傳播在該地區已在3月初確立。他們沒有發現病毒基因變異和病人預後(如住院或ICU)之間的明顯聯繫,這意味著他們沒有發現病毒譜系和病人感染的嚴重程度之間的可能聯繫。

「儘管在樣本地區觀察遺傳多樣性,它似乎是臨床相同的冠狀病毒,」彼得說帝倫,分子生物學家在APL的研究和勘探開發部門的一位聯席作者在研究Shirlee沃爾,博士後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我們的數據並沒有顯示病人預後和病毒基因型之間的聯繫。」

這種由臨床和基因組序列數據組成的聯繫,讓霍普金斯團隊進一步消除了新冠病毒存在多種「毒株」的觀點,其中一些毒株比其他毒株更致命。

最終的測序樣本包括40名住院患者和22名ICU住院患者。簡而言之,作者寫道,「病毒基因的多樣性,臨床症狀,病人結果表明病毒突變不是臨床表現的主要驅動力,「他們」觀察到嚴重的情況下,定義為進入ICU(包括病人需要呼吸機支持),病毒基因組屬於所有五大系統(分組)。」

這組作者寫道:「控制病毒局部傳播的努力很可能被在疫情早期傳入該地區的數量以及該地區作為一個整體的相互聯繫所混淆。」

該小組還觀察到,針對最初SARS-CoV-2基因組的對策可能適用於所有COVID-19病例。

蒂倫解釋說:「為單一毒株設計疫苗和治療方法,即使是我們在這裡觀察到的具有遺傳多樣性的毒株,也要比像流感這樣變化迅速的病毒簡單得多。」「我們在當地和全球數據中觀察到的情況,讓我們確信這些領域的研究正走在正確的軌道上。」

在這篇論文中,研究小組追蹤了病毒最初進入該地區的路徑,揭示了有近期旅行史的患者的臨床數據,這些患者去過英格蘭和北美其他地區(包括加利福尼亞、科羅拉多、紐約和愛達荷)。研究人員還將該地區的基因多樣性與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進行了比較。紐約市所描述的病毒種群的多樣性似乎與華盛頓特區的相似,因為在這兩個地區爆發的病毒都被播種了多次。

病毒病原體的遺傳特徵需要從分子診斷到DNA測序技術以及計算生物學和流行病學的專業知識。這篇論文的作者包括APL研究人員蒂倫、湯姆·梅胡克、賈裡德·埃文斯、克雷格·豪瑟、布萊恩·梅裡特、蒂娜·祖多克、基安娜·布朗特和阿曼達·恩隆德。來自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懷廷工程學院和彭博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由溫斯頓·蒂姆普、赫巴·穆斯塔法和斯圖爾特·雷領導。

他說:「這個跨學科的團隊代表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許多具體優勢,對我們了解美國COVID-19大流行的早期階段做出了重要貢獻」,帝倫說。「隨著大流行的持續和應對措施的出現,跟蹤這些基因變化並確定病毒遺傳、臨床表現和對疫苗效力的潛在影響之間的相關性將是很重要的。」

該小組將繼續使用病毒測序技術對該地區COVID-19進行監測,並將馬裡蘭州暫停營業期間收集的樣本與該州逐步恢復營業期間收集的樣本進行比較。該分析將使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該區域內病毒傳播的封鎖和主要模式的有效性。

標記應用物理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冠狀病毒,covid-19

附上原文,以供參考,拒絕轉載,侵權必刪:

JOHNS HOPKINS RESEARCHERS RETRACE COVID-19'S INTRODUCTION, IMPACT IN D.C. REGION

Study suggests multiple entries of the virus into the region but similar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 indication that there are not multiple strains of the virus causing disease of varying severity

By Amanda Zrebiec / Published 18 hours ago

An effort by scientists from acros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nd Health System to sequence the genome of SARS-CoV-2, the virus causing COVID-19, has produced a study characterizing the early introduction of the virus into the Washington, D.C., metropolitan area.

Among several findings, the study points to multiple entries of the virus into the region but similar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 indication that, despite small genetic differences, circulating viruses are likely causing identical disease. The research also provides information about the progression of cases as quarantine procedures were implemented, and ways to study the efficacy of an eventual vaccine.

Initiated by the work of molecular biologists at the Johns Hopkins Applied Physics Laboratory and using software and approaches developed, in part, at APL, the team's early takeaways are featured in the study, which is awaiting peer review. The study was funded by the JHU COVID-19 Research Response Program, which provided seed grants to rapid response teams to find solutions and increase knowledge amid the COVID-19 pandemic.

"DESPITE OBSERVING GENETIC DIVERSITY IN SAMPLES FROM THE REGION, IT APPEARS TO BE CLINICALLY THE SAME CORONAVIRUS. OUR DATA DOES NOT SHOW A LINKAGE BETWEEN PATIENT OUTCOME AND VIRUS GENOTYPE."

Peter Thielen

Molecular biologist, Johns Hopkins APLThe Johns Hopkins Health System diagnosed more than 37% of early COVID-19 cases in the state of Maryland, from patients living across the Baltimore-Washington metro area. Genomes for 114 of those diagnosed positive samples were sequenced, and those patients' disease presentation and outcomes were analyzed.

Through that analysis, the team observed multiple likely introductions of the SARS-CoV-2 virus into the region, as well as in many patients with no travel or sick contact history, an indication that community transmission was well established in the area in early March. What they did not detect was a distinct link between viral genetic variations and patient outcomes, such as hospital or ICU admission—meaning they found no likely connection between the virus' genealogy and the severity of infection in patients.

"Despite observing genetic diversity in samples from the region, it appears to be clinically the same coronavirus," said Peter Thielen, a molecular biologist in APL's Research and Exploratory Development Department and one of the co-lead authors on the study with Shirlee Wohl, a postdoctoral fellow in the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at the 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Our data does not show a linkage between patient outcome and virus genotype."

That connection, consisting of the clinical and genome sequence data, allows the Hopkins team to further disabuse the notion that there are multiple "strains"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some of which are deadlier than others.

The final total of sequenced samples included 40 from hospitalized patients and 22 from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ICU. In short, the authors write, "The diversity of virus genetics, clinical symptoms, and patient outcomes suggests that viral mutations are not the main driver of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they "observed that severe cases, defined as admission to the ICU (including patients requiring ventilator support), had viral genomes belonging to all five major phylogenetic [groupings]."

"Efforts to control local spread of the virus were likely confounded by the number of introductions into the region early in the epidemic and interconnectedness of the region as a whole," the authors write.

The team also observed that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initial SARS-CoV-2 genome likely apply to all COVID-19 cases.

"Designing vaccines and therapeutics to a single strain, even one with the type of genetic diversity we've observed here, is much more straightforward than a virus that is changing quickly, such as influenza," Thielen explained. "What we observe in the local and global data provides excellent reassurance that research in those areas is on the right track."

In its paper, the team traces the path of the virus' initial introduction into the region, revealing clinical data from patients with recent travel history to England and elsewhere in North America (including California, Colorado, New York, and Idaho). The researchers also compared the region's genetic diversity to that of others in the U.S. and around the world. The diversity of the viral population described in New York City appears to be similar to that of the Washington, D.C., area, as outbreaks in both regions were seeded multiple times.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viral pathogens requires expertise ranging from molecular diagnostics to DNA sequencing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epidemiology. The paper's authors include APL researchers Thielen, Tom Mehoke, Jared Evans, Craig Howser, Brian Merritt, Tina Zudock, Kianna Blount, and Amanda Ernlund. Researchers from the Johns Hopkins School of Medicine, Whiting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were led by Winston Timp, Heba Mostafa, and Stuart Ray.

"This interdisciplinary team represents many specific strengths of Johns Hopkins and i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arly stage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the U.S.," Thielen said. "As the pandemic continues and countermeasures become available, it will be important to track these genetic changes and identify correlations between virus genetics,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the potential impact on vaccine efficacy."

The team will continue using viral sequencing for COVID-19 surveillance in the region, comparing samples collected during Maryland's stay-at-home order to those gathered during the state's gradual reopening. That analysis will allow the research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lockdown and primary modes of viral transmission within the region.

Tagged applied physics laboratory, molecular biology, coronavirus, covid-19

Source of articles:https://hub.jhu.edu/

Author:Amanda Zrebiec

以上就是新冠病毒對美國華盛頓地區的影響分析了,如果你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還有其他疑問,請關注天道。

相關焦點

  • 透明、真實病情數據公布者——美國名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隨著新冠病毒在全球範圍內蔓延,每個國家都嚴陣以待,而各國的國民最想要知道的,莫過於透明、真實的病情數據。一般情況下,這個任務由各國政府的下屬部門來負責,不過到了美國,很多人都注意到了,這個重任竟然落在了一所大學肩上,而CDC反而沒了姓名,這是怎麼回事兒?
  •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啟動新冠病毒健康和安全意識工作
    新冠病毒疫情並未結束,大家仍舊擔憂新冠病毒傳播問題,近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開展了安全防範意識工作,下面一起和天道小編看看吧。JHNeedsU: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啟動新冠病毒健康和安全意識工作該運動強調預防新冠病毒傳播的最佳做法,並促進可用資源和個人責任樞紐人員報告/發表2天前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對冠狀病毒大流行的挑戰之際,所有社區成員的健康和安全都是重中之重,一項新的外展努力正在敦促集體行動
  • 美國留學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校徽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縮寫JHU,別名「菊花大學」)成立於1876年1月22日,系根據美國著名慈善家約翰·霍普金斯的遺囑使用其遺產建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是一所中等大小的非營利私立研究型大學,主校區位於美國馬裡蘭州巴爾的摩市,在華盛頓特區、中國南京、新加坡、義大利博洛尼亞都有分校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是美國第一所現代研究型大學,它的成功引發了美國大學向研究型大學轉型的風潮,一批新的研究型大學也隨之紛紛建立。
  • 統計發布美國疫情數據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是什麼來頭?
    3月30日早上的最新消息顯示,美國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數再創新高。截至美東時間3月29日下午6時,美國已經至少有新冠病毒感染病例139675例,其中包括死亡病例2436例。相信大家已經注意到了,目前包括美國本土媒體在內的全球媒體,在報導美國新冠疫情時,大多引用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網站公布的實時數據。
  • 美國一級國家級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成立於1876年,是一所世界頂級的著名私立大學,美國第一所研究型大學,也是北美頂尖大學學術聯盟美國大學協會(AAU)的14所創始校之一。該校的應用物理實驗室(APL)是美國近代物理學人才的搖籃,同時也是美國國防部的合同商,哈勃空間望遠鏡和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地面控制中心。在摩根財團創始人的資助下,霍普金斯誕生了美國第一所且最負盛名的音樂學院。霍普金斯主校區位於美國馬裡蘭州巴爾的摩市,分校區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並在南京大學、義大利博洛尼亞設有教學校區。
  • 為何統計疫情數據的不是美國政府,而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而目前,包括美國本土媒體在內的多國媒體在報導美國新冠疫情時,大多引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網站公布的實時數據。01為何美國疾控中心不發布數據?02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實時系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是一所主校區位於美國馬裡蘭州巴爾的摩市的研究型私立大學,是美國第一所研究性大學。
  • 新冠病毒影響美國體育領域 NCAA三級聯賽空場舉行
    新冠病毒已經影響到了美國的體育領域,當地時間的周五,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巴爾迪莫一個空蕩蕩的體育館中,舉辦了NCAA男子籃球錦標賽第三級別的比賽,而這是馬裡蘭州確認第三例新冠病毒的第二天。
  • 新冠疫情下可以重返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讀書了嗎?
    新冠疫情下大家仍在擔憂是否能夠重返校園,下面就和天道小編看看新冠病毒檢測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情況。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計劃在一月份歡迎學生返校大學將恢復校園活動,並進行必要的新冠病毒檢測,同時為那些不能或不希望返回校園的學生保留靈活性由中心職員報告/ 16小時前發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今天宣布計劃在2021年春季學期擴大返校工作,這是在新冠疫情期間推進大學學術
  • 【美國新冠肺炎超1116萬例】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新冠疫情...
    【美國新冠肺炎超1116萬例】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新冠疫情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美東時間11月16日16時27分,美國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超過1116萬例,為11163990例,死亡病例為246953例。較前一日同一時間相比,在過去24小時內,美國新增確診病例163006例,新增死亡病例947例。
  • 華盛頓大學:美國可能有超過8.1萬人死於新冠病毒
    直播吧3月27日訊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數據分析顯示,在未來四個月內,美國可能有超過8.1萬人死於新冠病毒,而且可能要到6月份病毒才會逐漸消退。根據報導,美國住院人數預計將在4月的第二周達到峰值,不過一些州的峰值可能會晚一些。根據分析,儘管最遲在6月,死亡人數應該低於每天10人的水平,但有些美國人可能會在7月繼續死於這種病毒。
  • 新研究:一些漱口水能在30秒內殺死新冠病毒
    華輿訊 據美國中文網報導 威爾斯卡迪夫大學科學家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一些漱口水可以在接觸新冠病毒的30秒內將其殺死,這可能是漱口水有望幫助遏制疫情傳播的「積極信號」。該大學上周五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含有至少0.07%氯化十六烷基吡啶的漱口水具有根除病毒的能力。這項研究尚未經過同行評審。
  • 祝賀G同學成功拿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offer!
    今日,G同學收到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offer。在此之前,該同學已接連獲得了塔夫茨大學、南加州大學的碩士項目錄取。恭喜G同學! 本科國際生比例:14% 錄取率:7%(2020年) 學費:$ 54,160(2020-21年) 食宿費:$15,836(2019-20年) 本科師生比:1:7(74%的課程少於20名學生)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成立於
  • 美國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汙染嚴重地區傳播更快
    圖源: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海外網11月14日電 一項新研究稱,新冠肺炎病毒在美國汙染最嚴重的地區傳播速度更快。據報導,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地區的環境質量似乎是該地區病例增長速度是否會相對更快的一個強有力的指標。
  • 清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聯合研究中心成立
    經過三年多緊密籌備,由清華大學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聯手合作的「清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聯合研究中心」1月8日在清華大學醫學院成立。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陳吉寧教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第一副校長Kristina Johnson教授共同為中心揭牌。兩校同時在清華大學籤署了科研與教學合作協議。
  •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院校分享————被低估的名氣的院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玫瑰]挺有全球頂尖醫學院與公共衛生學院的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已經走在冠狀病毒研究前列,今年絕大部分美國傳媒和研究機構都在引用其發布的最新疫情分布數據。1876年創建,是美國第一所研究型大學。
  • 新冠病毒在義大利發展趨勢如何?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家展望
    新冠病毒擾亂了全球人民的生活,大家也非常關注新冠疫情的進展,下面一起看看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家展望義大利新冠疫情趨勢。最根本的問題仍然是:為什麼我們如此容易受到這一觸發因素的影響?即使我們無法評估它的可能性,為什麼我們決定忽略「已知的未知」,用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弗蘭克·奈特的話說?此外,目前尚不清楚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流行病的組織脆弱性。事實上,人們應該問,目前人類相互作用的旅行頻率或過度擁擠的具體特徵是導致病毒如此致命的原因。到目前為止,這些問題還沒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 新冠疫情對空氣汙染有積極影響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專家如是說
    這場COVID-19疫情位全球人民帶來了很多痛苦,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大氣汙染專家卻提出了社會距離對空氣汙染影響研究,是否居家隔離對空氣汙染有積極影響呢?一起看看今天的文章。活動減少將如何影響空氣品質和環境?
  •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數據顯示,截至美東時間18日下午6時36分...
    2020-07-19 07:15:13來源:FX168 【美國新冠肺炎超369萬例 至少39州實施不同形式的口罩令】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數據顯示,截至美東時間18日下午6時36分,美國已有新冠病毒感染病例3697554例,其中包括死亡病例139948例。
  • 今年美國留學還申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介紹與申請分析
    這次疫情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可謂出盡了風頭,其公共衛生學院所發布的疫情數據被機構被頻頻引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公共衛生學院可是常年雄霸美國第一。除了公共衛生學院,醫學院、國際關係學院、音樂學院都是非常強。約翰霍普金斯的排名非常亮眼。
  • 今年美國留學還申不申,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介紹與申請分析
    今年美國留學還申請不申請?大多數美申黨還在準備中,只是後面加了數個保險。這次疫情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可謂出盡了風頭,其公共衛生學院所發布的疫情數據被機構被頻頻引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公共衛生學院可是常年雄霸美國第一。除了公共衛生學院,醫學院、國際關係學院、音樂學院都是非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