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娃卻偏偏愛上影視表演
當北漂艱難歲月苦中作樂
影視圈有不少親兄弟,姜文姜武、胡東胡兵、英達英壯。有趣的是,他們無一例外將「黑白配」詮釋得淋漓盡致。張揚與內斂,遲鈍與精明,滔滔不絕與不善言辭,最親近的組合卻走向了最遙遠的極端。眼下,又一對親兄弟邁進了觀眾視線,就是郭曉峰和郭曉冬。兩人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娃,從小愛好戲劇表演,長大後又一起在影視圈摸爬滾打。郭曉冬憑藉《新結婚時代》、《大校的女兒》等電視劇率先出頭。而哥哥從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進修畢業後,也依靠《大清鹽商》、《國門英雄》等劇站穩腳跟。在湖南衛視的熱播劇《偽裝者》中,他出演胡歌的父親。
相比弟弟郭曉冬,郭曉峰顯然屬於不善言辭型,對記者拋來的話題,基本上一句話解決戰鬥。採訪中他說了一句和自己特別貼切的話。「在拍攝《偽裝者》開始的時候,因為大家都互相不熟,所以我能夠讓自己完全融入角色。慢慢大家熟悉了,我卻開始感覺有些恍惚。」對於郭曉峰而言,陌生感和安全感成了近義詞,他似乎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出演胡歌的父親很忐忑
說到《偽裝者》,郭曉峰坦言是衝著幕後班底去的。「我是在去年年底接到《偽裝者》的邀約的。當時我手裡有好幾個劇本,正處在猶豫階段。經紀人告訴我《偽裝者》的幕後班底曾經創作過《老農民》、《北平無戰事》,特別注重品質。我一聽就很興奮,就決定接下來。起初知道讓我來演胡歌的父親時,我心裡有點打鼓,畢竟沒演過這樣的角色,猛地冒出這麼大一個兒子,心裡非常忐忑,怕把握不好其中的情感戲。經紀人看了一下劇本,告訴我他倆之間父子關係一直沒有挑明,基本上都是工作關係。這就讓我很好奇,很想借這個機會嘗試一下。」
劇中,郭曉峰飾演鋤奸組組長黎叔,儘管「兒子」胡歌一直工作在身邊,但兩人開始時並不知道對方的身份,黎叔甚至還委託別人去尋找自己的親生兒子。「導演最終也沒有點破我倆之間的關係,這個處理非常含蓄。這樣的情節比較符合那個年代的特殊情況,畢竟是敵後,畢竟是革命事業重於天。所以我比較欣賞這樣的劇情。」郭曉峰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就喜歡歷史。「開拍前,我做的唯一準備就是熟讀劇本。劇本的基礎很紮實,而且我對那個年代的歷史環境也很熟悉和了解,所以塑造這個人物對我來說不算很難。」
熟讀劇本後,郭曉峰進入了劇組。「這部戲的幕後團隊在品質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原著小說就很精彩,導演對每個細節也都是盡心盡力,所以演員只要根據劇本基礎來演就好了。在拍攝的過程中,開始的時候很好,大家互相都不熟,我就可以讓自己能夠完全融入角色當中。但是慢慢大家熟悉了,我的心理上就開始有點恍惚,好在調整得還算不錯。」
為了圓夢,和弟弟一起北漂
郭曉峰和弟弟郭曉冬從小就喜歡影視表演。「我和曉冬都是農村出來的,但是莫名其妙就特別喜歡唱歌和表演,喜歡這個影視行業。在老家的時候,我倆總是從報紙或者別人丟棄的報刊上找一些小故事,然後排練成小品。這好像就是現在影視劇的縮影,特別好玩。」
命運的轉折點來自1993年,不到20歲的郭曉冬在一張報紙上看到北京一個演員夏令營的活動,於是就報名了,然後就順理成章地在北京當起了北漂,而同樣熱愛表演的哥哥郭曉峰也在第二年跟著弟弟一起當起了北漂。兄弟倆起初住在陰暗潮溼的地下室,過著飢一頓飽一頓的生活。有一天,暴雨整整下了一夜,積水灌進了地下室。當時房東都勸他們不要住了,如果漏電的話就太危險了。「當時雨水灌進地下室,沒過了床鋪,衣服、鞋子、床褥和被子都長了黴……」現在回想起這些,郭曉峰已經淡然,但是語氣中的那份堅定卻絲毫不減。「從小我們兩人就喜歡文藝,為了可以做這行,我們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但我們覺得不是受苦。回頭想想,我們兩人跟別的演員的區別就在這裡,很多年輕的小孩子想從事這個行業,有時候要考慮一下是不是真的那麼想做這件事。」
曾經抗拒和弟弟一起合作
郭曉峰1995年因出演電影《大轉折》而走進影視圈。而率先走紅的卻是弟弟。在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郭曉冬憑藉《新結婚時代》一炮而紅,並且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曾經是弟弟生活支柱的哥哥卻一下變得不大適應了,面對和弟弟逐漸拉開的差距,自尊心超強的哥哥卻一直有意無意地迴避著與自己的弟弟合作。當初,郭曉冬出演《新結婚時代》的時候曾經推薦過讓郭曉峰來演自己的哥哥。但是卻被郭曉峰拒絕了。「我當時正好和幾個朋友一起弄一部電影,時間不合適,就沒去成。」對於哥哥的反應,弟弟心知肚明其中的含義。於是他建議哥哥去北京電影學院進修了導演系。但是拒絕和弟弟合作的心理還是影響了郭曉峰很多年,直到後來兄弟倆愉快地合作了一次電視劇以後才改變了他的想法。
電視劇《紅色電波》是兩人初次合作,哥哥演弟弟的領導,兄弟倆在一個劇組但並沒有見到面。後來演《我是真的》時合作演同一個人,有哥哥的時候就沒有弟弟,兩人到現在都沒有演過對手戲。郭曉峰迴憶說:「《紅色電波》製片人給我打電話時沒說曉冬要演,後來合同也籤了沒辦法不去。可能曉冬故意讓製片方瞞著我,怕我因為他演就又不去了。通過這部戲我慢慢改變了觀念,慢慢調整了心態。從事這個行業,如果弟弟推薦我的角色適合我,我又能勝任,那就應該去,不應該迴避,有時候我們兄弟倆演一部戲反而是一個亮點呢。我特別希望能有一個好的劇本適合我們一起飆戲,畢竟這麼多年了,到現在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合作。」
去年對於他來說是「峰年」,郭曉峰透露其實近幾年才不太擔心經濟問題,以前花弟弟的錢感覺不好,自己去年才在北京買的房子。「我們家就哥倆,中國人共有的情懷就是兄弟姐妹有難處都是自家人幫忙。我只要有任何能力都會幫他,幾乎所有的錢都給了他,雖然也很有限。等到他自己好了一些了,家裡所有的花銷就是他來出錢,我來出力了。」
如今的兄弟倆各自籤約不同的影視公司,每年都有不少片約,哥倆想要見一面可沒那麼容易了。「我們各自都很忙,根本沒有見面的時間,除非我們在一起拍戲,還得是拍對手戲,否則見面溝通的機會太少了。有的時候家裡有事,我們才會通個電話。」這一對從沂蒙山走出去的兄弟在各自的舞臺上書寫著他們少年時的影視夢想。《北京廣播電視報》獨家專訪 □本報記者 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