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連續兩個周末沒有更新生活類的文章了。上上個周末兩天全都聊了股票,而上個周末由於寫中順潔柔的研報又「荒廢」了一個周末。這周再不寫估計朋友們和我自己都要忘了我這個職場系列文章了。那麼閒話少敘,今天我們就開始聊從美國回到北京後的工作經歷了。
PS:錯過前三篇系列文章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的連結閱讀。同時我也把職場系列文章放入到了「話題」欄,這樣方便大家閱讀。
1.我人生第一桶金的故事(職場系列文章一)
2.在美國賣電話卡賣出的一段愛情(職場系列文章二)
3.北京人這回不在「紐約」了(職場系列文章三)
從美國回到北京後我很快就開始找工作了,雖然在美國賺了第一桶金,回國的時候又帶回來十多萬的人民幣,但我不想每天在家吃喝玩樂,只想著做點什麼,於是我就準備開始找工作了。
我當時找工作的心態很隨意,就是想找一份不受約束,時間自由的工作,現在回想起來可能我是受資本主義教育的毒害太深了,什麼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記得2004年還在美國的時候和我媽打越洋電話,我媽說我們家小區旁邊有個新樓盤開盤了,每平米3500元,她打算買一套給我以後結婚用。記得當時我斬釘截鐵的說:不用給我買,因為美國的年輕人都不買房,而且我還沒決定什麼時候回國呢,你買了幹嘛用?我媽說那到時你回來了,如果結婚住哪呀?我說:考慮那麼多幹嘛,大不了我租房住。後來我媽掛了電話,自己悄悄的買了一套。現在想想,幸好我媽沒聽我的買了一套,要不然我早就被我媽打死多時了。所以你看我那個時候受資本主義的毒害有多深。
扯遠了,接著聊。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公關廣告公司做項目。在2006年那個時候公關廣告公司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大的公司就那麼幾家。說實話那個時候我真不清楚這種公司的銷售到底是幹嘛的,就覺得好玩,有意思,所以想嘗試一下。然後我就去面試了,結果還挺幸運的被錄取了。但去了以後我才知道自己真的是too young to naive. 廣告公司哪有自由可言,TM的天天加班,而且六日的時候還把我叫回公司做項目。我那時最不喜歡穿西裝,覺得不舒服,所以每天都是大褲衩+T恤衫的晃晃悠悠的去上班了。可誰知道有天下午公司接了個項目我們立刻馬上就要去甲方公司談,於是那一次我竟然找人借了身西服,然後穿著旅遊鞋就去了(頓時想起了本山大叔的造型)。
於是不到兩個月我就從那家廣告公司辭職了,這份工作完全和我的風格不符。在廣告公司上班時我就和我周圍的朋友打聽,到底什麼樣的工作可以自由自在的,不受約束而且還能掙錢(我是不是太貪心了)。
偶然間我做旅行社的高中同學就告訴我導遊這個行業不錯,有吃有喝,還能賺錢,尤其是外國人的錢特別好賺,關鍵是時間自由。我一聽,這個工作不錯呀,太適合我了。但我朋友說,你要是想當英文導遊,你就必須要有英文導遊證。我說這個對我來說不是難事,你幫我安排吧。結果我的高中同學還真給力,給我安排了先在北京的某著名景點做個小地接,一邊跟著師傅實踐學習,一邊讓我考導遊證,並答應我有了證後就開始讓我上團。
於是我的導遊工作就這樣匆匆忙忙的給安排上了。可以說在北京某著名景點做導遊的那段經歷對我之後的職場生涯有了一定的影響。因為在那裡,我第一次看到大家為了利益互相攻擊搞事情,同時我也見證了人為了賺錢可以不擇手段。不過除了這些,在那實習的三個月,我意識到了要想成為一個好導遊,不光英文要好,最重要的是你的中文以及文化歷史地理的知識必須非常的全面。尤其是面對外國人的時候,導遊員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更多時候代表的是中國人的精神面貌而不是我自己。
我自己真正的導遊生涯起點是比較高的,因為據我了解很多有英文導遊證的人剛開始根本就接不到國外團,只能先從國內團做起。國內團和國外團最大的區別就是收入,有的團的收入可以相差十倍,在我們那個年代真的一點都不誇張。我有好的安排主要感謝我的那個高中同學。我的同學高中畢業後沒多久就去幹旅行社了,進入社會比我早,他學習不好,但情商高,於是沒幾年人家在旅行社就把各種關係搞的賊好。哪個團可以賺錢,哪個團有「油水」,他心裡跟明鏡是的,而且最關鍵的是誰上哪個團他說了算。話說他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旅行社(而且是比較大的社),主要做高端出境和會議獎勵的(當然今年是真的慘)。
我哥們給我分的第一個團是個小團,8-9個人的美國團,是來中國做領養的,同時在中國旅遊。他們的行程分為幾個城市,北京是最後一站。北京這幾天的安排是我來負責,主要的景點就那麼幾個,故宮,頤和園,鐘鼓樓,天壇,天橋,琉璃廠等等具體的項目我記不清了。說實話第一個團對我來說很緊張,雖然英文和相關知識等都沒有問題,但是中間的協調、調度以及行程安排的細節我還是有些吃力。但幸運的是和我一組的那個司機大哥經驗豐富,一路上一直帶著我,給我提醒。
記得那幾天的行程安排的挺舒服的,不緊不慢,不用著急趕場。我當時的心態也挺好,第一個團我沒打算掙錢,我就想平安無事開開心心的做好就可以了。可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我最不擔心的歷史文化介紹上出了問題,因為這幫人簡直就是「十萬個為什麼」,各種問題他們都感興趣,這個問完那個問,我當時就在想,TM的你們是好奇寶寶嗎?要這麼認真的嗎?
現在想想我其實挺感謝我接的這第一個團的。因為從那以後,我如果再遇到「較真」的客人,我會用外國人的幽默方式先岔開這個話題(這個得益於我在美國兩年的多元化生活),但之後我一定像高人請教,然後第二天找機會回答給客人。很多老外第二天聽到我的答案後他們會很吃驚也很開心,因為他們覺得我是一個認真和真誠的人。
由於離開這個行業很多年了,我不知道現在導遊這個行業是否還很賺錢,但2006年時導遊的收入真的還算不錯,尤其是借著當時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這股東風,那時來北京旅遊的老外非常多。
我們都知道國外的人是喜歡給小費的,尤其是像有小費傳統的國家(小費收入是合法的呀)給的非常的多。記得當時有個團那幫老外在機場時每個人把兜裡的人民幣都送給我了。
說到賺小費,很多國外團都會有「民俗體驗」這個項目。比如說「包餃子體驗」。簡單點說就是帶著這幫老外去北京胡同的老百姓家裡去體驗「包餃子」,包完後就在那吃,中間穿插著房主的叔叔阿姨們和老外的互動,比如介紹家庭成員,然後合影留戀,或者兒女在家再順便交個友,老外們別提多喜歡了。對於導遊來說,叔叔阿姨在介紹的時候一般情況下會幫著翻譯,不過裡面有趣的事也挺多的,比如我遇到過一個阿姨介紹自己家庭的時候,說她兒子是工程師,女兒是醫生,女婿是教師。結果等我之後去她鄰居家時她的鄰居介紹她的兒女時也是這套詞。後來我就問她們,我說阿姨你們這套詞是居委會發的「範文」嗎?大家說的都一樣呀。那個阿姨一聽,半開玩笑半不樂意的說,我們還不是怕你們導遊翻譯不出來呀,這幾個單詞不是容易嗎?還不是為你們考慮的。後來我再去,我就把這幾個單詞英文怎麼說教給阿姨了,我什麼也不管了,就坐那等著吃餃子,因為我和阿姨說:阿姨,您來吧,您自己說他們給小費給的多。
這就是我在北京做導遊的經歷,可以說通過導遊這份工作,我在細心,認真做事方面得到了很大的鍛鍊和提高。和股票投資一樣,導遊這份工作就像是個「雜貨鋪」,你什麼都得知道,什麼都得懂,但你又不可能什麼都知道,所以這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
不過最終我還是放棄了導遊這份職業。因為那時聽老人們都說導遊是年輕人的飯碗,等慢慢年紀大了,就幹不動了。導遊不可能幹一輩子,自己要給自己想好後路。我後來一想這話有道理,於是導遊這份工作我也不做了。
至於之後我又做什麼了,我們下回接著聊。
祝大家周末快樂!
雪球裡的無業游民
12月5日 香港
2020年第169篇原創文章
歷史文章回顧:
查詢價投書單,請輸入關鍵詞:「書單」
查詢投資方法,請輸入關鍵詞:「學習」
查詢投資理論,請輸入關鍵詞:「漁技」
查詢作者介紹,請輸入關鍵詞:「作者」
查詢作者收益,請輸入關鍵詞:「裡程碑」
查詢持倉明細,請輸入關鍵詞:「月報」
查詢生活趣事:請輸入關鍵詞:「生活」
查詢人生雜談:請輸入關鍵詞:「雜談」
查詢星標讀者:請輸入關鍵詞:「星標」
請輸入相關公司的名字查詢研報
(括號內公司為星標讀者研報,暫無查詢)
歷史研報文章具體分類有:
1.科技類:大華股份,光威復材,科大訊飛
2.醫藥類:貝達醫藥,凱利泰,大博醫療,通化東寶,歐普康視,恩華藥業,花園生物,信立泰,康辰藥業,凱普生物,(微芯生物),上海醫藥,華東醫藥
3.消費類:洋河股份,廣州酒家,(中順潔柔)
4.食品類:洽洽食品,涪陵榨菜,天潤乳業
5.其他類:(上海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