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水隨山而行,山界水而止——《管氏地理指蒙》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上千年的文化歷史傳承當中,不僅有很優秀的傳統文化,有一些奇門藝術到現在也被保留了下來。在我們國家古代不乏一些奇人異事的存在,他們好像能夠知曉天命一樣,把什麼事情預測得非常正確,這樣的人物只要一出山,就會被各樣的君王請來奉為座上賓。到了現在,一些奇門異術被各類小說所改編讓很多人都非常的好奇。
關於風水之術,它有一個別稱,叫做堪輿之術。堪輿之術我們國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近代的《葬書》當中就記載「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在我們國家的香港,確實存在一位堪輿之術的大師,他叫蔡伯勵,他被奉為風水師的傳奇,每日找他看風水的人數不勝數,曾經就因為一句話,他讓李嘉誠心甘情願掏了兩百萬。
一:風水大師的成名之路
《易經》曰「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壹體兩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換」,風水總和陰陽息息相關,想要學好風水學,必須心動陰陽。而我們的風水學大師蔡伯勵,他的成名之路就像陰陽一樣相輔相成。蔡德順出生在1922年的廣東,他未來能夠有那麼高的成就,事實上跟著家庭有著莫大的關係。
他的祖父開創了天文風水學真步堂,從小他就受自己祖父的薰陶到蔡伯勵,這裡已經單傳了三代,蔡伯利在小的時候和其他人一模一樣,總認為風水學是假的,所以他根本不想學習這門學問,甚至他在學習的過程中,在有意無意地迴避自己的家庭,但最後造化弄人,因為發生了戰爭,年代動亂,蔡伯利不得不終止學業隨父親研究天文曆法。
在22歲的時候,蔡伯勵學程並接手了父親的真步堂,因為戰亂的風波還沒有過去,所以真步堂的生意並不算很好。甚至很長時間他都開不了張。那段時間,蔡伯勵真的想過放棄,好在他挺了過來,最終真步堂迎來了自己光輝的時刻。蔡伯利對天文曆法的知識研究的非常透徹。
在香港,就連比他年齡大的風水學大師,都沒有他計算的準確。憑藉自己家庭的傳承,他把真步堂一步一步做大,也直接奠定了他未來風水大師的身份。在當年人們都認為十個風水是有九個假的。而蔡伯勵就成為了那一個真的。
二:與李嘉誠相遇
讓蔡伯勵銘記達到巔峰的,實際上是因為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曾經的首富李嘉誠。到21世紀初的時候,蔡伯勵的名聲就已經享譽香港,很多富豪豪擲千金來請蔡國利為自己推算,而推算的範圍大到在哪裡進商場運營小到自己感情的生活都有。在中國人傳統思想當中,墓葬葬在哪是很講究的,如果葬在一個風水寶地,它能夠保佑人們後世生活得很好,為此很多人也找蔡伯勵推算墓地的方位。
香港相較於內地來講,比較看重風水,尤其是一些商場和墓地。李嘉誠他的妻子墓地遭到了仇人的破壞,損失慘重。這讓李嘉誠非常的痛心,目的被損壞之後肯定要馬上修繕,但修上目的是一項大事必須要找人算一個好日子來修補。
於是李嘉誠命人找到了蔡伯勵,想要通過他算得日子。蔡伯勵不緊不慢說出一個價格,讓很多人震驚,蔡伯勵要價200萬,當年還是2006年,200萬一點兒也不低。蔡伯勵也並沒有為自己開價200萬作出過多的解釋,僅輸了一句話,這句話讓李嘉誠心甘情願掏了兩百萬,而這句話僅有六個字「你亡妻死得慘」。
三:高價的意義
當時李嘉誠的妻子去世之後墓地的狀況非常慘,而蔡伯勵算的又非常嚴謹,他要搞清楚的不僅僅是李嘉誠妻子的生辰八字,就連李家所有人的生辰八字他都要通過一系列的推算,這才能確定一個合理的日期。
李氏家族人員很多光運算的數量就極其龐大。這樣一來,開價高一點兒好像也無可厚非,畢竟要嚴謹為主。除此之外,蔡伯勵要價200萬,還有另一個目的,幾乎每一個成就很高的風水玄學大師,都非常喜歡行善。
當時的蔡伯勵正準備成立一個慈善基金會,這才向李嘉誠開價兩百萬。對著幾百萬的價格,李嘉誠也並沒有在乎,也根本沒有還價,寫了一張支票給他,後來成立基金會的時候,李嘉誠還親自入股,一起和蔡伯勵大師行善。
四:相輔相成,共達巔峰
我們可以說這兩個人像太極一樣相輔相成,蔡伯勵成就李嘉誠,同樣也是李嘉誠,成就了才不利。李嘉誠和蔡伯勵的淵源在蔡伯勵幫李嘉誠算墓地改造的日期那一刻就開始了。後來蔡伯勵直接成為李嘉誠專用的風水師。
憑藉著李嘉誠的關係,香港很多人都對蔡伯勵非常的尊重,在這之後蔡伯勵也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天文曆法的研究當中,蔡伯勵再後來幫助李嘉誠完成了長江集團的布局。很多人都認為李嘉誠到後來能夠發展成那樣,完全是因為有蔡伯利的傾囊相助,錢財乃身外之物,蔡伯勵好像也並不是特別重視,他收入的錢大部分都進入到了慈善基金會當中。幫助了很多偏遠地區的孩子。
最終蔡伯勵成為了香港風水大師傳奇,儘管他這一生的成就非常輝煌,但是仍抵不住時間的流逝,在2018年7月31日,這位風水學大師與世長辭,享年96歲。蔡伯勵大師,他的葬禮辦得非常的轟動,生前他結交了很多名人而死在葬禮上這些名人悉數到場,李嘉誠也出席了葬禮,表達了自己對大師的懷念一個時代的傳奇終究落下了帷幕。
蔡伯勵大師這一生擁有很多的身份,每一個身份都有這至高無上的榮譽,可他也並沒有拘泥於自己的身份,每天還在繼續著自己的研究,可能這就是真正的大師吧。
引用文獻
《葬書》《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