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掃描時間本來就長,我們還要不要額外增加序列?

2021-02-07 影像李

行磁共振成像掃描成像或者在平時學習的過程中,你肯定會聽到各種「標準」,或者各種指南「指南」。再就是不管碰到任何部位,我們只需將之前設置好的模版拖進去,然後按著模版掃描就ok了,比如一個四肢(小腿)平掃+增強掃描:標準的平掃包括T1、T2、壓脂序列;然後增強來是FS T1(在T1的基礎上加壓脂)序列。然後靈活的適當改變方位掃描就ok了,按照這些思路做完整個檢查也要將近20分鐘的時間,對於目前這種「流量」,我們實在不能再讓時間往上增加了。其實目前臨床很多在開磁共振檢查的時候只知道有這項檢查,也知道這項檢查的作用,但是畢竟隔「行」(科室)隔重山,對於影響診斷技術的發展還存在一些局限性,磁共振技術除了常用的T1/T2加權外,針對不同檢查部位還有一些特殊的成像技術,才能提高病造的檢出率。要達到這種鮮果不僅要臨床科室不斷對掌握影像技術的最新知識外,還需要我們影像科室不斷的宣傳

例一:患者下肢刀傷術後出現皮膚麻木,伴有刺痛感,以「下肢周圍神經病」就診,然後開大腿平掃加增強磁共振,見下圖。圖1是平掃,發現有問題,像這種個人喜歡添加一個血管序列(正好也是個增強,可以做個CE-MRA),見圖2,用來評判病灶與血管的關係。既然是神經損傷,那麼就算加班加點也要掃一個神經成像序列,見圖3,明顯的可以看見冰箱與神經的關係,且可判斷神經病理形態。整個增加序列就增加了十幾分鐘,但是把圖像做好了,那也是值了。

例二:我們科室經常有新生兒過來行磁共振掃描,常規掃描行頭平掃加彌散,但是有時候懷疑有問題時,可以增加其它相應序列,提高檢出率。

結:本文不說掃描方法,不說參數設置,只討論我們在實際掃描過程中的一些心得體會,所謂好的圖像是掃出來的(病灶是掃出來的),我們應該因病用序列。本文到這裡就結束了,本文只是本人在自己機器上的一些實驗,如有什麼想法,可以關注留言和添加微信進行討論,謝謝!

收集資料不易,有幫助到你,就贊

相關焦點

  • 磁共振2D和3D掃描序列的區別
    這裡,我首先要強調一點:3D掃描≠薄層掃描,2D及3D只是磁共振掃描的模式,跟層的厚薄無關!    有的序列是3D序列,可能層厚比2D的序列還厚。    其實,3D序列說層厚是不合適的,嚴格意義上講,3D序列是沒有層厚這個概念的。後面我們會進行講解。
  • 磁共振序列的故事(十)——T2 FLAIR序列
    這裡我們還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就是水的T2值和T1值都很長,如果我們的TR不是這麼長(第二個脈衝之前,水並沒有完全恢復到縱向磁化矢量的100%,則會形成部分飽和效應),那麼TR值的長短也和TI的設定是相關聯的。在STIR序列我們很少考慮這一點,這是因為脂肪組織的T1值短;而對於T2 FLAIR,我們則不得不考慮TR的長短對於水抑制的影響。
  • 磁共振(MRI)內耳掃描技術
    使用上下飽和帶,可減輕血管搏動偽影,去除上下飽和帶可縮短掃描時間。頻率編碼方向為前後。橫軸位:Ax T2 FSE FS,橫軸面T2加權脂肪抑制序列複製Ax T1 FSE定位線。橫斷面:AX 3D TOF MRA,橫斷面TOF血管成像序列複製Ax3DFiesta-c定位線,但建議適當增加範圍及FOV。可不使用脂肪抑制技術,為了更好的抑制背景信號,可使用MT(磁化傳遞)技術。
  • 磁共振檢查序列總結
    1:SE序列 特點 ▪目前最常用的T1WI序列,組織對比良好,SNR較高,偽影少,掃描時間為2-5分鐘 ▪T2WI和PDWI加權像因掃描時間太長几乎完全被快速SE序列取代。 ▪臨床應用:常用於顱腦、脊柱及關節軟組織。
  • 關於磁共振成像技術學習的點滴體會
    我相信大多數老師在最初也是雄心勃勃要大幹一番學好磁共振成像技術的,而且我相信幾乎每個從業者手頭都會有好幾本書。只不過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罷了。為什麼經常是這樣的結局呢?我想更多的原因不是由於磁共振技術太複雜所致,而是由於我們的學習方法出了問題。
  • 磁共振系統界面及基本操作流程
    F字母標誌的區域為掃描信息區域,掃描信息區域可以顯示正在掃描的序列,掃描序列剩餘時間和總檢查剩餘時間等。左邊下面有兩個時間進度條,分別代表正在掃描的序列完成進度和總檢查完成進度。最下邊有一個綠色和一個紅色按鈕,Pause Scan代表暫停掃描,Stop Scan代表停止掃描。
  • 磁共振成像信號 及 脈衝序列-斯坦福課程
    這裡推薦斯坦福公開課程-MRI Signals and Sequences(磁共振成像信號和脈衝序列)。
  • 【基礎理論】造影劑增強磁共振血管成像
    如採用小劑量造影劑、短TR<5ms的成像技術,翻轉角適於較小;假如使用大劑量造影劑和長TR時間的成像技術,則較大的翻轉角可能更合適。調整接收帶寬是調整重複時間,回波時間和信噪比的主要手段之一。增加接收帶寬可以縮短快速掃描序列的TE和TR,但會顯著降低信噪比。另一方面,將帶寬縮窄可以提高信噪比,但會延長TE和TR,導致掃描時間延長。
  • 磁共振快速成像技術(二)信噪比
    上一節介紹了磁共振檢查中序列掃描時間的影響參數,可以通過減少序列的採集次數,減小序列的重複時間TR以及減少相位編碼的步級數實現掃描時間的縮短
  • 頭顱MRI掃描技術及序列入門掃盲篇(一)
    FLAIR序列它的序列結構是180度反轉脈衝+一個SE序列,序列採用180度反轉脈衝,所有組織都反轉到負的Z軸上,在利用各種組織的T1值不同,經過適當的時間(反轉時間),施加真正成像的90度脈衝,腦脊液在90°脈衝作用時縱向磁化矢量為零
  • 這些磁共振偽影,你見過幾個?
    但不是在掃描該序列時患者運動導致的偽影,而是在掃描該序列之前的校準序列時患者運動導致的偽影。兩組校準序列圖像如下圖。雖然校準序列的清晰度很差,但仔細觀察還是能夠發現其異常,如左側第一組校準序列(紅框內)出現了明顯的運動偽影,右側是正常的校準序列。遇到這種情況只有再重新掃描一次校準序列。
  • 磁共振哈恩回波、受激回波的形成機理
    本期內容討論一點相對比較複雜而且很難理解的內容,關於磁共振的哈恩回波和受激回波。其實對於理解磁共振原理來說,我們一般都能理解自由感應衰減信號(FID)、自旋迴波(SE)和梯度回波(FFE)產生的機理。前面我的磁共振序列的故事也做了詳細的介紹,很多磁共振書籍也有寫過。
  • 磁共振原理及基礎(二)
    磁共振原理相關文章連結:    磁共振基礎及原理(一)    了不起的K空間    磁共振2D和3D掃描序列的區別        下期,磁共振基礎及原理第三部分,我可能會簡單介紹一下K空間。    我們前面知道,磁共振產生的條件除了有核,有磁場,還要有射頻,而除了這些硬體條件,還要滿足射頻的頻率等於質子在磁場中的進動頻率。所以,磁共振系統在成像前,其實都會做一步,就是中心頻率的確定,一般這一步是不需要我們來操作的,系統會自己的進行確定。
  • 「金屬牙套」會不會影響磁共振檢查?
    當振蕩磁場的能量以適當的頻率施加在人體上,氫原子會與磁場長軸以及身體長軸排成一行,當氫原子的方向發生轉變時,就像許多互相同步旋轉的迷你磁鐵棒,此時會產生一種無線電信號,被掃描儀中的接收器捕獲,最後合成影像。他們利用這一現象來獲取人體內水分子分布的信息,從而精確繪製人體內部結構。 這就是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 磁共振成像中的化學位移現象——I類化學位移偽影
    在軸位掃描時,當頻率編碼方向設置在前後方向時我們發現I類化學位移出現的方向就在前後方向。在圖1和圖2我們通過改變頻率編碼方向的場強方向可以改變脂肪信號的移動方向。注意,脂肪信號總是朝著頻率低的方向移動。圖3中我們把頻率編碼方向放在左右方向,此時I類化學位移偽影便出現在左右方向了。
  • MRI故事:核磁共振是怎麼「變成」磁共振的?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這個N-nuclear,會讓一些醫務人員把磁共振所在的放射科錯誤的以為是核醫學科。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我們本文指的磁共振主要代表醫用磁共振或者磁共振成像。其實利用核磁共振這種物理現在得到的核磁共振儀器有很多功能。我們日常去醫院看到的磁共振設備或者叫做磁共振掃描儀是基於物理上的核磁共振原理工作的。
  • 31P-MRS掃描序列選擇及進展
    不同序列各有其優缺點,需根據不同組織的特性及掃描目的選擇最佳序列。本文針對31 P-MRS不同掃描序列及其特點進行綜述。為縮短掃描時間,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平面回波光譜成像(echo-planar spectroscopic imaging,EPSI)。 2. EPSI EPSI可實現光譜信息和空間信息同時編碼,顯著縮短掃描時間。
  • 醫影器械 | 揭秘頂級科研型3T磁共振
    以上種種,我們不難發現Prisma的魅力,超過60家、90%科研院所選擇、歐洲腦計劃、日本腦計劃唯一指定數據採集磁共振、中國腦計劃同樣的選擇……臨床科研上它又表現如何呢?繼續往下看↓↓↓亞毫米高清腦功能成像,精準定位功能區,輔助神經外科設定精細手術方案,同時還可以避免皮層病變的漏診和誤診,從而精確診斷。
  • X光片、CT、磁共振檢查?你的疑問在這可以找到答案
    「醫生,我們可以不照磁共振嗎?都說有很大的核輻射。」在醫院,經常有患者和家屬面對各種影像檢查,提出類似的疑問。X光片、CT、磁共振,這些檢查的優劣性分別是什麼?什麼樣疾病適合做什麼樣的檢查?磁共振到底有沒有輻射呢?8月1日,記者採訪了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放射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張偉,為大家一一解答。
  • 天台縣人民醫院新成員磁共振領航者SIGNA™ Voyager前...
    1.5 T磁共振!這有啥稀奇?不是老朋友了嘛。你就有所不知啦。這是一臺全新的高端1.5 T磁共振,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最新推出的驕子,磁共振裡的領航者!這麼有來頭,那它的能力肯定不小吧? 嘿嘿,那是自然!下面我們就來瞧瞧這位飄洋過海的領航者究竟有何驚豔的本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