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磁共振成像掃描成像或者在平時學習的過程中,你肯定會聽到各種「標準」,或者各種指南「指南」。再就是不管碰到任何部位,我們只需將之前設置好的模版拖進去,然後按著模版掃描就ok了,比如一個四肢(小腿)平掃+增強掃描:標準的平掃包括T1、T2、壓脂序列;然後增強來是FS T1(在T1的基礎上加壓脂)序列。然後靈活的適當改變方位掃描就ok了,按照這些思路做完整個檢查也要將近20分鐘的時間,對於目前這種「流量」,我們實在不能再讓時間往上增加了。其實目前臨床很多在開磁共振檢查的時候只知道有這項檢查,也知道這項檢查的作用,但是畢竟隔「行」(科室)隔重山,對於影響診斷技術的發展還存在一些局限性,磁共振技術除了常用的T1/T2加權外,針對不同檢查部位還有一些特殊的成像技術,才能提高病造的檢出率。要達到這種鮮果不僅要臨床科室不斷對掌握影像技術的最新知識外,還需要我們影像科室不斷的宣傳。
案例一:患者下肢刀傷術後出現皮膚麻木,伴有刺痛感,以「下肢周圍神經病」就診,然後開大腿平掃加增強磁共振,見下圖。圖1是平掃,發現有問題,像這種個人喜歡添加一個血管序列(正好也是個增強,可以做個CE-MRA),見圖2,用來評判病灶與血管的關係。既然是神經損傷,那麼就算加班加點也要掃一個神經成像序列,見圖3,明顯的可以看見冰箱與神經的關係,且可判斷神經病理形態。整個增加序列就增加了十幾分鐘,但是把圖像做好了,那也是值了。
案例二:我們科室經常有新生兒過來行磁共振掃描,常規掃描行頭平掃加彌散,但是有時候懷疑有問題時,可以增加其它相應序列,提高檢出率。
總結:本文不說掃描方法,不說參數設置,只討論我們在實際掃描過程中的一些心得體會,所謂好的圖像是掃出來的(病灶是掃出來的),我們應該因病用序列。本文到這裡就結束了,本文只是本人在自己機器上的一些實驗,如有什麼想法,可以關注留言和添加微信進行討論,謝謝!
收集資料不易,有幫助到你,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