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蘭會:利津遊戲是學前教育的本質回歸

2020-12-10 學前智庫

趙蘭會:利津遊戲創始人,山東省利津縣第二實驗幼兒園園長

「利津遊戲」是指由利津縣幼兒園經過長期探索所創建的以教育部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及「活教育」理論為基礎,以本土資源綜合利用為路徑,以傳承中國傳統及地域文化為特點,培養身心健全,具有挑戰精神的中國娃為目的的綜合性遊戲。(注1)其產生與發展經歷了由兒童傳統遊戲開始,到開展戶外野趣遊戲豐富幼兒的遊戲內容,再到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全面整合幼兒園課程三個階段與過程。其中,兒童傳統遊戲分為三大類:語言類、智力類和體育類;戶外野趣遊戲在內容上又分為攀爬遊戲、平衡遊戲、跑跳遊戲、水上遊戲、沙土遊戲、情景遊戲等種類。利津遊戲徹底打破了教室和教學樓的禁錮,形成了「生態、傳統、挑戰、探索、快樂」的核心價值理念。

我國著名學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是以遊戲為生命的」,他認為對幼兒來說「遊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遊戲」。他的教育思想對我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活教育」思想,「五指活動」課程,「整個教學法」都給我們在幼兒園開展遊戲活動和其它教育帶來很多有益的啟示,讓我們明白幼兒園孩子的遊戲內容如何選擇,該以什麼樣的形式開展。

陳鶴琴先生十分重視幼兒園課程的民族化,他說,中國幼兒園的課程應該是民族的,而不是歐美的。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一個幼教大國,現在的中國幼教人犯上了一種病——洋病:到處是那些洋品牌:瑞吉歐幼兒園、華德福幼兒園、福祿貝爾幼兒園、蒙臺梭利幼兒園、巴學園等。教育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基礎,時代呼喚中國本土特色的幼兒園。我們將兒童傳統遊戲和戶外野趣遊戲納入幼兒園遊戲活動之中,將幼兒園課程以遊戲為基本活動進行整合就是對陳鶴琴先生教育思想的傳承與踐行。

「利津遊戲」萌芽的背景

(一)歷史現狀

2007年3月我從鄉鎮教辦主任位置來到了幼兒園擔任園長。當時的情況是:縣直學校小學一年級招生要舉行入學考試。導致幼兒園大班小學化成風,畢業前要做若干套所謂的模擬題。幼兒園為了吸引家長眼球拉生源,開設外語、珠心算等所謂特色課程。每逢招生,幼兒園給老師分指標,發動老師招生,幼兒園之間生源大戰硝煙四起。孩子在家庭無節制的看動畫片、玩電子遊戲,成了電子兒童、塑料兒童,患上了大自然缺失症。幼兒園玩具數量少,單一化,僅限於滑梯等幾種工廠貨玩具。幼兒戶外活動形式單調,日復一日,不斷重複。幼兒戶外活動時間很少,孩子還沒進入遊戲狀態就草草收兵。園長、老師到了談安全色變的程度,不敢大膽放手。餐後散步都是開火車式。

家長對孩子特別嬌慣,到了冬夏季節,幼兒入園率明顯降低。平時生病的、上火的幼兒屢見不鮮,體弱兒、肥胖兒大有人在。由於缺乏鍛鍊,幼兒動作技能差,大大小小的安全事故層出不窮。

幼兒園的教學形式以集體教學為主,課程內容以知識的傳遞為主,課程實施中的「師幼關係」表現為教師對孩子的「高控」。活動室裡經常聽到「小眼晴看教師,小嘴巴不說話」等老師組織孩子「聽課」的聲音。

這就是當時我眼中的幼兒園教育,而此時離《幼兒園工作規程》的頒布已經有17年的時間,離《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頒布實施已經有6年的時間。《規程》與《綱要》所說的「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的指導思想,我沒有看到在當時的幼兒園落地。

(二)「利津遊戲」的教育理論背景

一所幼兒園的辦園方向與質量取決於園長。園長對幼兒園的領導,首先是辦園思想的領導。為了不負上級領導的信任與囑託,不負自己的教育使命,我開始了對兒童活動的思考與遊戲理論的學習。

我認識到,沒有遊戲就沒有童年,沒有遊戲就沒有完整健全的兒童。孩子喜愛遊戲,孩子需要遊戲,遊戲是孩子的精神世界,是孩子的快樂王國。

我們常說,處於兒童時期的孩子們最有利於他們發展的活動就是遊戲,一個字,就是「玩」!玩是孩子的生活,玩是孩子的工作,玩是孩子的事業,玩是孩子的權利。教育的使命在於順應孩子玩的天性,使孩子在玩中增長智慧,在玩中養成德性,在玩中培養感情,在玩中提高能力。愛玩的孩子健康,會玩的孩子聰明,常玩的孩子善於與人合作。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張,萬物蒼生自有生長的規律。孩子天性愛玩耍,我們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成長規律。

我翻閱資料,從國家關於學前教育的各項法律規定和國內外學者的言論中尋找支持幼兒園遊戲的依據。

《幼兒園工作規程》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應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國際《兒童權利公約》已把遊戲與娛樂規定為兒童的基本社會權利之一。

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說,人之初,性本玩。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對小孩子不僅要有人道主義精神,更要有童道主義精神。小孩子不玩是長不大的。只有讓他們玩,才能健康成長。「玩」童才是健康的兒童。

龍應臺說:玩,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我覺得不懂得「玩」,確實是一種缺點。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應該象兒童的樣子。如果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既不甜美又不豐滿,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掉。」盧梭曾經還說過: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類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該把成年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南京師大劉曉東教授說,胎兒的世界、嬰兒的世界、幼兒的世界是各自不同的,它們與成人世界更是不同;小年齡階段與高一個年齡階段的關係是類似蛹與蝶的關係,每一階段各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世界、自己獨立存在的價值、自己階段要完成的任務。把那些只屬於上一個階段的任務強行塞入年幼階段,不僅不能有所收穫,還會破壞年幼階段的成長。正因為如此,現代教育學從傳統教育學脫離開的那天起,就堅持一個基本信念,那就是:教育的「大綱」應當符合兒童成長的「大綱」。兒童只有沿著進化歷史賦予的路線、節奏和速率來成長。

瀋陽師範大學教授但菲:放眼當今社會,有兒童無童年的現象比比皆是。童年正在消失,亟待教師的捍衛和保護。兒童成長於一個物質豐富的時代,也是一個功利主義盛行和壓力倍增的時代,兒童在本該享受幸福童年的時期卻被懵懂地帶入功利與壓力之中,逐漸遠離了夢與詩、自由與自在、天性與童趣、豐富與多彩。童年在異化、窄化、模式化和小學化。

臺灣學前教育專家張世宗先生說,如今中國的孩子是有玩具沒遊戲,玩具太多遊戲太少。

習近平主席出訪英國時談到:中國孩子玩得太少,要讓他們多玩一玩。

在學習著名教育家的理論中,陳鶴琴先生的遊戲理念對我們的影響尤其深刻。活教育的理論認為,遊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動,不管年齡性別,人們總是喜歡遊戲的。所以,如果能把學習活動化為遊戲,就會使學習變得「更有趣、更快樂、更能有進步」。在教學遊戲化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方法與目的的配合,不能為遊戲而遊戲。同時,要注意給大多數兒童提供活動的機會,「要使個個小朋友都能參加為準」。幼兒就是在遊戲中學習與發展的,「做中教,做中學」遊戲是一個最基本的途徑。

鑑於當時幼兒園教育少遊戲/假遊戲的現狀,我們喊響了「把遊戲還給孩子,把童年還給孩子,把快樂還給孩子」的口號。將遊戲還給孩子才是學前教育的本質回歸。

利津遊戲的探索與實踐經歷

(一)傳統遊戲的引入

「幼兒園之父」福祿貝爾就曾指出:傳統民間遊戲是兒童教育的智慧源泉。兒童傳統遊戲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帶給了他們智慧、健康和無窮無盡的快樂。在過去物質匱乏,文化落後的年代裡,生性好動的孩子不甘寂寞,他們從長輩那裡得到了豐富多彩的遊戲方式,既健身益智,又充滿童真童趣,傳統文化就是在這些代代傳承的遊戲中進行的。幼兒時期傳統遊戲的缺失對一代兒童來說就是文化的缺失。

現代生活方式的變遷使傳統遊戲離孩子越來越遠,搜集、整理、改進傳統遊戲成為幼兒園開展遊戲活動的當務之急。

傳統遊戲進幼兒園我們分四步走:

第一步:素材徵集。向全園所有的家長和教師發放「兒童傳統遊戲素材徵集表」,鼓勵他們通過民間調查、訪談、查閱文獻資料、網絡搜索等渠道,進行地毯式挖掘。我們先後徵集到各類民間兒童遊戲200多例,獲得了傳統遊戲素材的第一手資料。

第二步:素材篩選。我們成立了「遊戲素材研究小組」,小組成員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科學地分析每例遊戲的教育性、適宜性,經過認真研究、篩選,最終把攻城門、炒黃豆、老鷹捉小雞、跳房子、翻繩等將近100例具有代表性的遊戲,確定為幼兒的遊戲素材。

第三步:對篩選的素材進行分類。根據每例遊戲培養目標的側重點,我們把遊戲素材劃分為三大類:體育類、智力類和語言類,並結合各年齡段幼兒特點,做了階段性分類。

第四步:因地制宜開展傳統遊戲。

首先,我們採取了「四個結合」的組織思路,將兒童傳統遊戲有序地融入幼兒生活:階段項目與民間小遊戲相結合;室內遊戲與戶外遊戲相結合;隨機遊戲與集體遊戲相結合;當地民間遊戲與民族傳統遊戲相結合。

「傳統的東西也要體現時代的脈搏」,我們秉持這樣的觀點,在繼承發揚兒童傳統遊戲玩法和意義的基礎上,融入現代教育思想,結合所處地域特點、生活環境以及幼兒的興趣點,進行了一系列大膽的改編與創新。

分別對遊戲活動材料、遊戲玩法、遊戲場地布置進行了創新。

(二)戶外野趣遊戲的探索與創新

兒童是屬於自然的,他們需要在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中發現自我,發現自我與環境的關係。我們本著「盤活資源,變不可能為可能」的原則,利用園所自然條件,向邊角、空中、地下要場地,以鄉土、廢舊材料為素材,大膽引入多種充滿童趣、野趣、獨具特色的戶外野趣遊戲。

兒童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發展了自己的體魄,我們認為,健康的身體是歷練出來的,絕不是保護出來的。我們提出了「寧要黑黑呼呼的小老虎,不要白白胖胖的小綿羊」的口號。寧可教子猛如狼,不可教子綿如羊。

1.攀爬挑戰類

愛探險、好挑戰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潛質,在挑戰和探險中可以鍛鍊孩子的膽量、磨鍊意志、練就本領。我們根據幼兒園的自然條件,充分利用大樹、土坡等自然條件設計攀爬設備,給孩子創造了一個可以挑戰自我,與環境互動的機會。

2.土中作樂

現在的孩子離泥土太遙遠了,跟泥土打交道太少了。我國一位著名作家曾經這樣說過:沒有親近過泥土的孩子,永遠不會真正懂得什麼是「童年」。我們把泥土引進幼兒園,創設出了多種土中作樂的好遊戲。

3.水上樂園

孩子是喜歡玩水的。我們開發出了多個玩水項目,開闢了一方水上樂園。

4.平衡運動

平衡協調能力對孩子的發展至關重要。我們根據孩子的身體特點,製作了單槓、雙槓、肋木、高低平衡櫈等器材,供孩子們翻轉、攀爬,鍛鍊技能,增強體質。

5.快樂搭建

我們設計製作了大量防腐木/碳化木的超大型積木,梯子/箱子等,讓幼兒進行快樂搭建。

6.科學探究

將科學現象具化為可操作的材料,讓兒童感知科學現象,直觀認識科學規律,培養科學精神。

「利津遊戲」的內涵與價值

經過十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利津遊戲已由縣直園延伸到農村園,形成了縣域全覆蓋的遊戲課程化教育模式。「利津遊戲」先後被《幼教365》雜誌收入「2017年幼教關鍵詞」;《陝西學前師範學院學報》雜誌刊發了「利津遊戲研究」專題,並舉辦了「利津遊戲」專題學術研討會;《南北幼兒園戶外遊戲比較研究—安吉遊戲與利津遊戲的共性與差異》《從利津遊戲看中國兒童遊戲的文化品質》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幼兒教育導讀》全文轉載;「利津遊戲」多次在中國幼教年會、亞洲幼教年會等作學術交流;全國各地颳起了一股利津旋風,先後有萬餘人次來園觀摩。

華東師範大學周念麗教授通過研究,撰寫論文《堅守文化自信 唱響「利津遊戲」——利津縣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的學前教育》對「利津遊戲」給予高度評價並進行了理論概括,周教授認為:「利津遊戲」作為一個典型,反映了當代中國兒童遊戲的基本精神,代表著中國學前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嵌入了中國文化基因,滲透了科學探索精神,蘊含了多彩自然教育,凸顯了強烈挑戰精神,成為當代中國學前遊戲的縮影。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利津遊戲」堅守中國兒童遊戲的本土性原則,盤活資源,因地制宜,通過遊戲環境的創設和遊戲活動的有效實施,努力實現幼兒遊戲的公共價值,其獨特創新體現在文化的傳承性、科學探究性、親近自然性和自主挑戰性四個方面。另一方面,「利津遊戲」大膽探索、勇於創新,突破了我國現有幼兒園的遊戲教學模式,從傳統和地域文化中汲取營養,賦予了中國兒童遊戲的文化品質,實現了傳統意義與現代價值的充分結合。與此同時,賦予兒童遊戲以時代精神和內在活力,展現了科學啟蒙和激勵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注2)

周念麗教授總結「利津遊戲」的創新性體現為四個方面:

(一)「利津遊戲」中嵌入了中國文化基因。「利津遊戲」致力挖掘及傳承中國民間傳統遊戲,嵌入了傳統和地域文化的基因,使中國民間傳統遊戲在利津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守護與發展,在幼兒遊戲中注入了「民族魂」。

(二)「利津遊戲」中滲透了科學探索精神。「利津遊戲」積極創設豐富的科學環境,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展現了科學啟蒙和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

(三)「利津遊戲」中蘊含了多彩的自然教育。「利津遊戲」立足於幼兒園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將自然資源、廢舊材料巧妙地融於遊戲活動之中,從兒童生活經驗出發,因地制宜,關注自然,體現遊戲的原生態。

(四)「利津遊戲」中凸顯了強烈的挑戰精神。「利津遊戲」的主要本土化創新發展還體現在著力打造具有野趣的遊戲環境上。冒險、挑戰的遊戲環境和材料,富有挑戰性的遊戲活動,不僅鍛鍊了幼兒的體魄,更激發了幼兒戰勝自我的信心和潛能,磨練幼兒的意志、挑戰意識和能力。(注3)

「利津遊戲」創新性地開展,顯現出巨大的教育價值,周念麗教授將「利津遊戲」教育價值總結為四個方面:

(一)使幼兒懷有中國心。「利津遊戲」秉持著開放與包容的遊戲精神,在堅守民族性和本土性的前提下,不斷吸收全球遊戲文化的精華與有益成分,努力實現遊戲文化本土性與全球性的統一。

(二)使幼兒擁有民族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民間傳統遊戲彰顯著特定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並成為文化認同、文化共識和文化創生的基礎,從而體現出強大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利津遊戲」秉持自信與堅毅的遊戲精神,通過遊戲的形式向幼兒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文化。養成友愛、謙讓的良好品格,鍛造樂觀自信、積極主動、不怕困難、勇於挑戰的堅韌品質,塑造團結合作的團隊精神。同時,利津遊戲對傳統遊戲創新玩法和現代意義的挖掘,也充分體現了繼承但不固守傳統的中國兒童遊戲發展的基本共識。

(三)讓幼兒持有科技腦。「利津遊戲」秉持生態與科技的遊戲精神,用遊戲來反映現代科技的發展,在遊戲環境的開發、遊戲材料的選擇、遊戲過程的開展等方面,既因地制宜,面向自然,又體現現代科技發展的要求,努力實現遊戲文化自然性與科技性的統一,積極應對並思考它對人類的影響及其在文化中的地位,幫助兒童感知並認識現代科技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四)讓幼兒具有強健體。「利津遊戲」促進了幼兒身體機能和運動功能的發展。通過走、跑、跳、爬等運動形式,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鍛鍊心肺功能,增加身體運動控制能力和動作靈活性以及大肌肉動作、精細動作的發展,有利於兒童的生長發育,促進了幼兒感知功能的發展,對幼兒的健康和身心的正常發育具有具體實踐性意義。(注4)

「利津遊戲」的願景,就是繼續用溫暖的手打造孩子遊戲的樂園,用至誠的心理解孩子的遊戲精神,用智慧的話語引導孩子的遊戲行為,用博大無私的愛成就孩子一生的幸福!

(注1、2、3、4引自周念麗教授文章)

相關焦點

  • 幼兒教育是人生黃金時期基石教育一利津遊戲的創始者造訪崇德動漫
    8月20日,山東利津遊戲的創始者,利津縣第二實驗幼兒園園長趙蘭會先生一行五人來到深圳崇德教育公司及中國雙方就低結構遊戲和高結構遊戲的結合問題以及幼兒教育的本質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趙先德高度評價了利津遊戲及其團隊,認為其一直抓住了學前教育的本質,將遊戲作為教育的主要手段,同時根植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地域民間文化沃土,是推進學前教育本土創新的典範。
  • 【直播預告】幼兒園如何學習真實的「利津遊戲」,最好的方法在這裡!今晚7點半,聽趙蘭會園長聊戶外遊戲
    隨著「南安吉、北利津」在學前教育領域的聲名遠播,近年來,數以萬計的中外學前教育專家、園長和骨幹教師走到山東利津,走進利津二幼,走近「利津遊戲」。「利津遊戲」也是近年來幼教界交流、探討的熱點。在2017年9月舉辦的「利津遊戲」專題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們經過討論研究,下了這麼一個定義:「利津遊戲」是「山東省利津縣幼兒園戶外遊戲教育」簡稱,由利津縣第二實驗幼兒園園長趙蘭會(原利津第一幼兒園園長)等為代表的利津幼教工作者歷經10餘年探索創建,其特點是嘗試引入民間傳統遊戲,積極拓展幼兒戶外遊戲活動,將民間文化融入幼兒遊戲,重點打造戶外遊戲環境,進而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與
  • 全國媒體利津行|走近「利津遊戲」,看孩子如何在玩中啟智
    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許洪勝 呂康麗 劉炎 東營報導隨著「南安吉、北利津」在學前教育領域的聲名遠播,這次全國媒體利津行採訪團記者們也有幸走進這樣一家佔地50畝,建築面積6600㎡的幼兒園,幼兒園內被打造得像森林公園一般,有山有水,有花有果,無垠的種植園、專業的動物園、超大的攀爬架、樹屋、大滑梯、森林棧道、各式各樣天然的玩具和野在每一個地方的孩子
  • 如何學習真實的「利津遊戲」,最好的方法在這裡!| 新書推薦 文末福利
    隨著「南安吉、北利津」在學前教育領域的聲名遠播,近年來,數以萬計的中外學前教育專家、園長和骨幹教師走到山東利津,走進利津二幼,走近「利津遊戲」。「利津遊戲」也是近年來幼教界交流、探討的熱點。在2017年9月舉辦的「利津遊戲」專題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們經過討論研究,下了這麼一個定義:「利津遊戲」是「山東省利津縣幼兒園戶外遊戲教育」簡稱,由利津縣第二實驗幼兒園園長趙蘭會(原利津第一幼兒園園長)等為代表的利津幼教工作者歷經10餘年探索創建,其特點是嘗試引入民間傳統遊戲,積極拓展幼兒戶外遊戲活動,將民間文化融入幼兒遊戲,重點打造戶外遊戲環境,進而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與
  • 不一樣的幼兒園:玩傳統遊戲、在農場採摘
    圖為利津縣第二實驗幼兒園裡,具有黃河灘地域文化特色的打真遊戲&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圖為在幼兒園裡參與搭建遊戲的小朋友 吳思強攝&nbsp&nbsp&nbsp&nbsp
  • 讓遊戲模式引領學前教育回歸本質
    在童心視界CEO楊建德看來,大部分的家長還停留在認為「玩」和 「遊戲」只是兒童的娛樂認知階段,而不是真正的學習。他說:「其實並不是這樣子的,通常來說兒童在遊戲活動中是比較活躍的。遊戲為兒童創設一個輕鬆有趣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互動,將注意力集中在遊戲任務的完成上,在遊戲的過程中無意識的將語言、思維邏輯、社交等相關的知識予以實踐,讓知識和技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吸收與發展。」  如今幼師入職門檻較低,很多幼兒園沒有好的師資力量,加強政府和多種渠道對幼師師資的培養對於現階段的學前教育發展非常重要。
  • 「學前教育」重磅文件接連發布:鼓勵普惠幼兒園 讓教育回歸本質
    15日晚,追逐學前教育的「資本」們遭到了一記重錘: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發布,對整個學前教育行業作出方向性調整和規範,尤其強調要堅決遏制過度逐利行為,民辦園一律不準單獨或作為一部分資產打包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營利性幼兒園
  • 放飛天性 玩出品質——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第二實驗幼兒園的遊戲之妙
    在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第二實驗幼兒園(以下簡稱「利津二幼」)大門口東邊的一塊大景觀石上,雕刻著一個紅色的大大的「玩」字,意在告訴人們,幼兒園應以遊戲為基本活動,遊戲就是玩耍,簡稱一個字「玩」,讓孩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大門西邊,則雕刻了一個繁體字的「愛」,意在用心去愛,愛孩子,愛事業。趙蘭會園長說,玩與愛兩個字連在一起,就是「愛玩」。
  • 吳遵民:幼兒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所以回歸幼兒教育的本質、堅守正確的價值觀尤為重要, 學前教育機構應成為正確幼兒教育理念的引領者和傳遞者。尤其處在終身教育的時代, 幼兒教育只是人生漫長教育過程的一個階段, 而從小鼓勵孩子學會自由學習、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並把幼兒教育從傳統的聽從式教育轉變為合作式、參與式教育, 同時強調它的開放性和自主性則都是涉及幼兒教育本質的重要問題。
  • 利津:深化教育改革 推動全面發展
    在教育綜合改革方面,我縣繼續深化學前教育改革,實施「優質園+」模式,籌建4個幼教聯盟,推進學前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選聘了9名兼職教研員,選派12名優秀中青年教師到北京101中學、北京育英中學、山大基礎教育集團等地掛職鍛鍊,儲備教育管理幹部。
  • 遊戲內涵在我國學前教育法規中的歷史演變及其啟示
    學前教育法規的規範性、強制性等特點決定了它們對遊戲理念和實踐起著普遍的規範和指引作用。從1904年至今,我國學前教育法規對遊戲內涵的理解在時代精神、對外交流等因素的影響下,經歷了從「體育運動」到「課程活動」「體育活動」再到「基本活動」的演變歷程,呈現出從移植模仿到本土探索、從拘泥外在行為到關注內在精神的特點。
  • 曹中平 | 幼兒園遊戲的本質與教師的使命
    主題論壇上,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遊戲與玩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曹中平教授,分享了《幼兒園遊戲的本質與教師的使命》,以下為論壇現場實況,與各位好朋友們一起學習!
  • 晉安學前教育搞遊戲改革
    它主張把遊戲的自主權還給幼兒,讓幼兒在自由、自主的真遊戲中,獲得經驗,形成想法,表達意見,完善規則,不斷挑戰,從而達到自身最大的潛能。截至目前,全國共有61個「安吉遊戲」實驗區,170多所試點園。2019年8月22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聽取了國務院關於學前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情況的報告,「安吉遊戲」被寫入其中。
  • 「安吉遊戲」帶給中國學前教育改革的探索
    15年的厚積薄發,「安吉遊戲」不僅給中國國內學前教育的發展帶來全新視角、深刻改革,引起無數國內幼教人士的膜拜取經;而且美國一城幼兒園的正式開園,標誌著「安吉遊戲」正在影響世界學前教育的發展,給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兒童帶來歡樂。
  • 臺灣企業永和豆漿店在利津落地生根
    中國臺灣網6月26日利津訊 永和豆漿利津店坐落於利津縣城商業繁華地段,位於銀座商城商業區,周邊是東營百貨大樓利津店以及多處住宅小區3000餘戶,還有即將開工建設的利三路中段改造小區。 自2014年落戶利津以來,在臺灣董事長林炳生先生的帶領下,秉持「健康、養生、環保、文化」的發展理念,注重在發展健康飲食、傳播養生理念的同時,支持環保事業、文化事業、公益事業、慈善事業等公共事業,實現企業與社會的共同發展;該店鋪開業以來生意一直紅紅火火,店鋪規模不斷擴大,經營範圍以豆漿油條為主,兼營其它主食,特別是豆漿油條深受利津人民的厚愛
  • 回歸教育本質:教育遊戲思想的萌芽與發展脈絡
    本文基於馬克思的「三大社會形態」理論,分析了三個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對教育的內在發展要求,然後分析了教育遊戲思想在社會發展不同階段的不同表現特點及原因,最後在此基礎上,梳理歸納出教育遊戲思想的整體發展脈絡。 引用:裴蕾絲,尚俊傑.回歸教育本質:教育遊戲思想的萌芽與發展脈絡[J].全球教育展望,2019,48(08):3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