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蘭會:利津遊戲創始人,山東省利津縣第二實驗幼兒園園長
「利津遊戲」是指由利津縣幼兒園經過長期探索所創建的以教育部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及「活教育」理論為基礎,以本土資源綜合利用為路徑,以傳承中國傳統及地域文化為特點,培養身心健全,具有挑戰精神的中國娃為目的的綜合性遊戲。(注1)其產生與發展經歷了由兒童傳統遊戲開始,到開展戶外野趣遊戲豐富幼兒的遊戲內容,再到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全面整合幼兒園課程三個階段與過程。其中,兒童傳統遊戲分為三大類:語言類、智力類和體育類;戶外野趣遊戲在內容上又分為攀爬遊戲、平衡遊戲、跑跳遊戲、水上遊戲、沙土遊戲、情景遊戲等種類。利津遊戲徹底打破了教室和教學樓的禁錮,形成了「生態、傳統、挑戰、探索、快樂」的核心價值理念。
我國著名學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是以遊戲為生命的」,他認為對幼兒來說「遊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遊戲」。他的教育思想對我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活教育」思想,「五指活動」課程,「整個教學法」都給我們在幼兒園開展遊戲活動和其它教育帶來很多有益的啟示,讓我們明白幼兒園孩子的遊戲內容如何選擇,該以什麼樣的形式開展。
陳鶴琴先生十分重視幼兒園課程的民族化,他說,中國幼兒園的課程應該是民族的,而不是歐美的。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一個幼教大國,現在的中國幼教人犯上了一種病——洋病:到處是那些洋品牌:瑞吉歐幼兒園、華德福幼兒園、福祿貝爾幼兒園、蒙臺梭利幼兒園、巴學園等。教育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基礎,時代呼喚中國本土特色的幼兒園。我們將兒童傳統遊戲和戶外野趣遊戲納入幼兒園遊戲活動之中,將幼兒園課程以遊戲為基本活動進行整合就是對陳鶴琴先生教育思想的傳承與踐行。
「利津遊戲」萌芽的背景
(一)歷史現狀
2007年3月我從鄉鎮教辦主任位置來到了幼兒園擔任園長。當時的情況是:縣直學校小學一年級招生要舉行入學考試。導致幼兒園大班小學化成風,畢業前要做若干套所謂的模擬題。幼兒園為了吸引家長眼球拉生源,開設外語、珠心算等所謂特色課程。每逢招生,幼兒園給老師分指標,發動老師招生,幼兒園之間生源大戰硝煙四起。孩子在家庭無節制的看動畫片、玩電子遊戲,成了電子兒童、塑料兒童,患上了大自然缺失症。幼兒園玩具數量少,單一化,僅限於滑梯等幾種工廠貨玩具。幼兒戶外活動形式單調,日復一日,不斷重複。幼兒戶外活動時間很少,孩子還沒進入遊戲狀態就草草收兵。園長、老師到了談安全色變的程度,不敢大膽放手。餐後散步都是開火車式。
家長對孩子特別嬌慣,到了冬夏季節,幼兒入園率明顯降低。平時生病的、上火的幼兒屢見不鮮,體弱兒、肥胖兒大有人在。由於缺乏鍛鍊,幼兒動作技能差,大大小小的安全事故層出不窮。
幼兒園的教學形式以集體教學為主,課程內容以知識的傳遞為主,課程實施中的「師幼關係」表現為教師對孩子的「高控」。活動室裡經常聽到「小眼晴看教師,小嘴巴不說話」等老師組織孩子「聽課」的聲音。
這就是當時我眼中的幼兒園教育,而此時離《幼兒園工作規程》的頒布已經有17年的時間,離《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頒布實施已經有6年的時間。《規程》與《綱要》所說的「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的指導思想,我沒有看到在當時的幼兒園落地。
(二)「利津遊戲」的教育理論背景
一所幼兒園的辦園方向與質量取決於園長。園長對幼兒園的領導,首先是辦園思想的領導。為了不負上級領導的信任與囑託,不負自己的教育使命,我開始了對兒童活動的思考與遊戲理論的學習。
我認識到,沒有遊戲就沒有童年,沒有遊戲就沒有完整健全的兒童。孩子喜愛遊戲,孩子需要遊戲,遊戲是孩子的精神世界,是孩子的快樂王國。
我們常說,處於兒童時期的孩子們最有利於他們發展的活動就是遊戲,一個字,就是「玩」!玩是孩子的生活,玩是孩子的工作,玩是孩子的事業,玩是孩子的權利。教育的使命在於順應孩子玩的天性,使孩子在玩中增長智慧,在玩中養成德性,在玩中培養感情,在玩中提高能力。愛玩的孩子健康,會玩的孩子聰明,常玩的孩子善於與人合作。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張,萬物蒼生自有生長的規律。孩子天性愛玩耍,我們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成長規律。
我翻閱資料,從國家關於學前教育的各項法律規定和國內外學者的言論中尋找支持幼兒園遊戲的依據。
《幼兒園工作規程》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應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國際《兒童權利公約》已把遊戲與娛樂規定為兒童的基本社會權利之一。
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說,人之初,性本玩。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對小孩子不僅要有人道主義精神,更要有童道主義精神。小孩子不玩是長不大的。只有讓他們玩,才能健康成長。「玩」童才是健康的兒童。
龍應臺說:玩,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我覺得不懂得「玩」,確實是一種缺點。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應該象兒童的樣子。如果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既不甜美又不豐滿,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掉。」盧梭曾經還說過: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類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該把成年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南京師大劉曉東教授說,胎兒的世界、嬰兒的世界、幼兒的世界是各自不同的,它們與成人世界更是不同;小年齡階段與高一個年齡階段的關係是類似蛹與蝶的關係,每一階段各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世界、自己獨立存在的價值、自己階段要完成的任務。把那些只屬於上一個階段的任務強行塞入年幼階段,不僅不能有所收穫,還會破壞年幼階段的成長。正因為如此,現代教育學從傳統教育學脫離開的那天起,就堅持一個基本信念,那就是:教育的「大綱」應當符合兒童成長的「大綱」。兒童只有沿著進化歷史賦予的路線、節奏和速率來成長。
瀋陽師範大學教授但菲:放眼當今社會,有兒童無童年的現象比比皆是。童年正在消失,亟待教師的捍衛和保護。兒童成長於一個物質豐富的時代,也是一個功利主義盛行和壓力倍增的時代,兒童在本該享受幸福童年的時期卻被懵懂地帶入功利與壓力之中,逐漸遠離了夢與詩、自由與自在、天性與童趣、豐富與多彩。童年在異化、窄化、模式化和小學化。
臺灣學前教育專家張世宗先生說,如今中國的孩子是有玩具沒遊戲,玩具太多遊戲太少。
習近平主席出訪英國時談到:中國孩子玩得太少,要讓他們多玩一玩。
在學習著名教育家的理論中,陳鶴琴先生的遊戲理念對我們的影響尤其深刻。活教育的理論認為,遊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動,不管年齡性別,人們總是喜歡遊戲的。所以,如果能把學習活動化為遊戲,就會使學習變得「更有趣、更快樂、更能有進步」。在教學遊戲化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方法與目的的配合,不能為遊戲而遊戲。同時,要注意給大多數兒童提供活動的機會,「要使個個小朋友都能參加為準」。幼兒就是在遊戲中學習與發展的,「做中教,做中學」遊戲是一個最基本的途徑。
鑑於當時幼兒園教育少遊戲/假遊戲的現狀,我們喊響了「把遊戲還給孩子,把童年還給孩子,把快樂還給孩子」的口號。將遊戲還給孩子才是學前教育的本質回歸。
利津遊戲的探索與實踐經歷
(一)傳統遊戲的引入
「幼兒園之父」福祿貝爾就曾指出:傳統民間遊戲是兒童教育的智慧源泉。兒童傳統遊戲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帶給了他們智慧、健康和無窮無盡的快樂。在過去物質匱乏,文化落後的年代裡,生性好動的孩子不甘寂寞,他們從長輩那裡得到了豐富多彩的遊戲方式,既健身益智,又充滿童真童趣,傳統文化就是在這些代代傳承的遊戲中進行的。幼兒時期傳統遊戲的缺失對一代兒童來說就是文化的缺失。
現代生活方式的變遷使傳統遊戲離孩子越來越遠,搜集、整理、改進傳統遊戲成為幼兒園開展遊戲活動的當務之急。
傳統遊戲進幼兒園我們分四步走:
第一步:素材徵集。向全園所有的家長和教師發放「兒童傳統遊戲素材徵集表」,鼓勵他們通過民間調查、訪談、查閱文獻資料、網絡搜索等渠道,進行地毯式挖掘。我們先後徵集到各類民間兒童遊戲200多例,獲得了傳統遊戲素材的第一手資料。
第二步:素材篩選。我們成立了「遊戲素材研究小組」,小組成員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科學地分析每例遊戲的教育性、適宜性,經過認真研究、篩選,最終把攻城門、炒黃豆、老鷹捉小雞、跳房子、翻繩等將近100例具有代表性的遊戲,確定為幼兒的遊戲素材。
第三步:對篩選的素材進行分類。根據每例遊戲培養目標的側重點,我們把遊戲素材劃分為三大類:體育類、智力類和語言類,並結合各年齡段幼兒特點,做了階段性分類。
第四步:因地制宜開展傳統遊戲。
首先,我們採取了「四個結合」的組織思路,將兒童傳統遊戲有序地融入幼兒生活:階段項目與民間小遊戲相結合;室內遊戲與戶外遊戲相結合;隨機遊戲與集體遊戲相結合;當地民間遊戲與民族傳統遊戲相結合。
「傳統的東西也要體現時代的脈搏」,我們秉持這樣的觀點,在繼承發揚兒童傳統遊戲玩法和意義的基礎上,融入現代教育思想,結合所處地域特點、生活環境以及幼兒的興趣點,進行了一系列大膽的改編與創新。
分別對遊戲活動材料、遊戲玩法、遊戲場地布置進行了創新。
(二)戶外野趣遊戲的探索與創新
兒童是屬於自然的,他們需要在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中發現自我,發現自我與環境的關係。我們本著「盤活資源,變不可能為可能」的原則,利用園所自然條件,向邊角、空中、地下要場地,以鄉土、廢舊材料為素材,大膽引入多種充滿童趣、野趣、獨具特色的戶外野趣遊戲。
兒童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發展了自己的體魄,我們認為,健康的身體是歷練出來的,絕不是保護出來的。我們提出了「寧要黑黑呼呼的小老虎,不要白白胖胖的小綿羊」的口號。寧可教子猛如狼,不可教子綿如羊。
1.攀爬挑戰類
愛探險、好挑戰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潛質,在挑戰和探險中可以鍛鍊孩子的膽量、磨鍊意志、練就本領。我們根據幼兒園的自然條件,充分利用大樹、土坡等自然條件設計攀爬設備,給孩子創造了一個可以挑戰自我,與環境互動的機會。
2.土中作樂
現在的孩子離泥土太遙遠了,跟泥土打交道太少了。我國一位著名作家曾經這樣說過:沒有親近過泥土的孩子,永遠不會真正懂得什麼是「童年」。我們把泥土引進幼兒園,創設出了多種土中作樂的好遊戲。
3.水上樂園
孩子是喜歡玩水的。我們開發出了多個玩水項目,開闢了一方水上樂園。
4.平衡運動
平衡協調能力對孩子的發展至關重要。我們根據孩子的身體特點,製作了單槓、雙槓、肋木、高低平衡櫈等器材,供孩子們翻轉、攀爬,鍛鍊技能,增強體質。
5.快樂搭建
我們設計製作了大量防腐木/碳化木的超大型積木,梯子/箱子等,讓幼兒進行快樂搭建。
6.科學探究
將科學現象具化為可操作的材料,讓兒童感知科學現象,直觀認識科學規律,培養科學精神。
「利津遊戲」的內涵與價值
經過十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利津遊戲已由縣直園延伸到農村園,形成了縣域全覆蓋的遊戲課程化教育模式。「利津遊戲」先後被《幼教365》雜誌收入「2017年幼教關鍵詞」;《陝西學前師範學院學報》雜誌刊發了「利津遊戲研究」專題,並舉辦了「利津遊戲」專題學術研討會;《南北幼兒園戶外遊戲比較研究—安吉遊戲與利津遊戲的共性與差異》《從利津遊戲看中國兒童遊戲的文化品質》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幼兒教育導讀》全文轉載;「利津遊戲」多次在中國幼教年會、亞洲幼教年會等作學術交流;全國各地颳起了一股利津旋風,先後有萬餘人次來園觀摩。
華東師範大學周念麗教授通過研究,撰寫論文《堅守文化自信 唱響「利津遊戲」——利津縣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的學前教育》對「利津遊戲」給予高度評價並進行了理論概括,周教授認為:「利津遊戲」作為一個典型,反映了當代中國兒童遊戲的基本精神,代表著中國學前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嵌入了中國文化基因,滲透了科學探索精神,蘊含了多彩自然教育,凸顯了強烈挑戰精神,成為當代中國學前遊戲的縮影。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利津遊戲」堅守中國兒童遊戲的本土性原則,盤活資源,因地制宜,通過遊戲環境的創設和遊戲活動的有效實施,努力實現幼兒遊戲的公共價值,其獨特創新體現在文化的傳承性、科學探究性、親近自然性和自主挑戰性四個方面。另一方面,「利津遊戲」大膽探索、勇於創新,突破了我國現有幼兒園的遊戲教學模式,從傳統和地域文化中汲取營養,賦予了中國兒童遊戲的文化品質,實現了傳統意義與現代價值的充分結合。與此同時,賦予兒童遊戲以時代精神和內在活力,展現了科學啟蒙和激勵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注2)
周念麗教授總結「利津遊戲」的創新性體現為四個方面:
(一)「利津遊戲」中嵌入了中國文化基因。「利津遊戲」致力挖掘及傳承中國民間傳統遊戲,嵌入了傳統和地域文化的基因,使中國民間傳統遊戲在利津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守護與發展,在幼兒遊戲中注入了「民族魂」。
(二)「利津遊戲」中滲透了科學探索精神。「利津遊戲」積極創設豐富的科學環境,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展現了科學啟蒙和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
(三)「利津遊戲」中蘊含了多彩的自然教育。「利津遊戲」立足於幼兒園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將自然資源、廢舊材料巧妙地融於遊戲活動之中,從兒童生活經驗出發,因地制宜,關注自然,體現遊戲的原生態。
(四)「利津遊戲」中凸顯了強烈的挑戰精神。「利津遊戲」的主要本土化創新發展還體現在著力打造具有野趣的遊戲環境上。冒險、挑戰的遊戲環境和材料,富有挑戰性的遊戲活動,不僅鍛鍊了幼兒的體魄,更激發了幼兒戰勝自我的信心和潛能,磨練幼兒的意志、挑戰意識和能力。(注3)
「利津遊戲」創新性地開展,顯現出巨大的教育價值,周念麗教授將「利津遊戲」教育價值總結為四個方面:
(一)使幼兒懷有中國心。「利津遊戲」秉持著開放與包容的遊戲精神,在堅守民族性和本土性的前提下,不斷吸收全球遊戲文化的精華與有益成分,努力實現遊戲文化本土性與全球性的統一。
(二)使幼兒擁有民族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民間傳統遊戲彰顯著特定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並成為文化認同、文化共識和文化創生的基礎,從而體現出強大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利津遊戲」秉持自信與堅毅的遊戲精神,通過遊戲的形式向幼兒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文化。養成友愛、謙讓的良好品格,鍛造樂觀自信、積極主動、不怕困難、勇於挑戰的堅韌品質,塑造團結合作的團隊精神。同時,利津遊戲對傳統遊戲創新玩法和現代意義的挖掘,也充分體現了繼承但不固守傳統的中國兒童遊戲發展的基本共識。
(三)讓幼兒持有科技腦。「利津遊戲」秉持生態與科技的遊戲精神,用遊戲來反映現代科技的發展,在遊戲環境的開發、遊戲材料的選擇、遊戲過程的開展等方面,既因地制宜,面向自然,又體現現代科技發展的要求,努力實現遊戲文化自然性與科技性的統一,積極應對並思考它對人類的影響及其在文化中的地位,幫助兒童感知並認識現代科技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四)讓幼兒具有強健體。「利津遊戲」促進了幼兒身體機能和運動功能的發展。通過走、跑、跳、爬等運動形式,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鍛鍊心肺功能,增加身體運動控制能力和動作靈活性以及大肌肉動作、精細動作的發展,有利於兒童的生長發育,促進了幼兒感知功能的發展,對幼兒的健康和身心的正常發育具有具體實踐性意義。(注4)
「利津遊戲」的願景,就是繼續用溫暖的手打造孩子遊戲的樂園,用至誠的心理解孩子的遊戲精神,用智慧的話語引導孩子的遊戲行為,用博大無私的愛成就孩子一生的幸福!
(注1、2、3、4引自周念麗教授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