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網上統計,2017年的傳記類電影總共有105個。
其中既有純粹記錄主題人物的平庸之作,也有選擇的角度和事件新穎深刻的驚喜之作。
《至暗時刻》
而如果把傳記片按它記錄的主角分類,一般有兩種。
第一類是人們因為他而去看傳記,第二類是人們看了傳記才了解他。
相對第一種情況下產生的客觀真實影片,第二種倒讓創作者因為無人知曉真相的「羅生門」事件,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製造多種的可能性。
今天E君要說的這部申奧熱門傳記電影,就給了一個早已淡出公眾視野的人,「二次開口」的機會。它就是——
《我,花樣女王》
I, Tonya
譯名聽著很有氣勢吧?
但本片的臺版譯名,更霸氣——「老娘叫譚雅」,這個「譚雅」不僅成就配得上說出這句話的底氣,就連性格也完全是此話的寫照。
現實中的「譚雅」本名坦雅·哈丁,是個來自俄勒岡的花樣滑冰選手。
左為片中瑪格特飾演的坦雅;右為真人
在她20歲左右,發生了兩件一舉成名的事。
第一,成為美國首個完成阿克謝爾跳,並憑此獲得花滑比賽冠軍的女選手。
阿克謝爾跳,換個更明白的說法,就是冰上跳躍三圈半。
在圈內,它是公認的可怕,你們看看坦雅教練戴安的形容。
於是年紀輕輕的坦雅,和同伴兼對手的南茜·克裡根成為美國女子花滑界的兩大代表。
獲得如此成果,本又該是一個天之嬌女的故事。
可惜,第二件讓她「成名」的事來了——1994年的奧運會前夕,南茜被坦雅的男友僱人打傷。
你猜結果有多諷刺?
毫不知情的坦雅被判處三年緩刑,十萬罰款,甚至終生禁賽。
排名第一,照樣被砸了愛好兼飯碗,又是一個被身邊的人耽誤而成的「傷仲永」。
此後,坦雅嘗試過拳擊,摔跤等擦邊球的運動項目,無一例外都是黯淡收場。
但別忘了E君說過,坦雅可是敢自稱「老娘」的女王。所以如果故事只到了這裡,這部傳記還遠沒有表達它真正的力量。
重點,是從頭到尾都沒有被生活徹底打倒的坦雅。
女王的人生,有三個無法改變的可怕外界因素。
第一,是家庭。準確的說,是家裡的母親拉瓦那。
這是位無論性格還是行為,都透露著「酷勁」的女人。
但帥酷是對觀眾,而冷酷才是對坦雅。
從小挖掘出坦雅滑冰天賦的她,靠做服務員支付昂貴的訓練和場地等費用。
由此積累的怨氣,都化為對坦雅的刻薄逼迫和滿是粗口的咒罵。
只要有她監督,在冰場的坦雅就不許和任何同伴交流,只能不停的練習。
最嚴重的一次,被勒令堅持不浪費時間去廁所的小姑娘,直接小便失禁。
拉瓦那的「母女模式」下,還有一點就是絕不給予肯定或鼓勵。
她還美曰其名的總結出坦雅的特點——越氣表現越好。
為了刺激女兒,她乾脆在比賽前僱人辱罵坦雅。
所有的培養,目的都是讓坦雅養成有仇必報,想要的東西得親手拿的「鬥志」。
所以在影片開頭的機場比賽裡,我們看到的都是一個怒氣衝衝上場,對對手鄙夷無禮的「公牛」選手。
拉瓦那不是不知道女兒對溫情的需求,她只是裝作看不見。
同理,她讓女兒滑冰也並非出於《摔跤吧!爸爸》中父親那般深明大義,反倒是為了滿足自己成為眾人眼中的優秀幕後的私慾。
當幼小的坦雅哭著懇求離去的父親帶上自己時,她為女兒無法逃脫跟隨自己的宿命而冷笑。
當坦雅的醜聞爆發後,她帶著警方的竊聽器假裝安慰女兒來獲得信息。
那一刻,首次嘗試笨拙的向坦雅表達關心的拉瓦那,差點就讓E君感動了。
別扯什麼刀子嘴豆腐心,都是為了女兒好的嚴母。
不懂愛但嘗試愛,可以愛卻不願愛,是兩種人。
在拉瓦那這兒的成長環境,直接決定了影響坦雅的第二個可怕因素——失敗的愛情。
通俗上說,坦雅的丈夫傑夫是個純正的屌絲。
他的飾演者塞巴斯蒂安的成功轉型,讓E君幾乎認不出這是《美國隊長》裡狠辣的冬兵。
開始的時候,日子甜蜜又簡單。
坦雅完成了和「第一個誇自己美麗」的男人結婚的願望,也感到了被愛的滋味。
但沒多久,傑夫就開始家暴。
可坦雅非但可以理解,有時還彪悍的舉起獵槍反擊,兩個人打的不相上下。
「媽媽也打我,但她是愛我的」。
對愛的畸形理解,讓兩個人分分合合數次。
霸氣的坦雅,也曾被傑夫用一冰箱她愛吃的德芙巧克力哄回來。
期間暴力相待,持槍搶人等事件,都被導演處理的無比幽默,結合母親的部分活脫一出黑色喜劇。
E君在看前半段的時候,想到一個和坦雅有些相似的人——松子。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佛家七苦中的「愛而不得」,兩個人兼具。
在成年的悲劇,出生時就有了暗示。
最後愚蠢的傑夫為了追回坦雅而犯下的大錯東窗事發,苦果卻都由坦雅吞下。
在她最巔峰與輝煌的階段,在她感受到自己可以成為他人榜樣的時候,也在她知道原來有許多人為她振臂歡呼的時刻,被永生封入了谷底。
這個時候的坦雅,才23歲。
但讓她徹底倒臺的原因,有一個定來自於第三個可怕的因素——與主流格格不入。
和很多圈子一樣,花滑界也有許多默認的潛規則。
首先,就是有錢的選手更吃香。
除了訓練費和場地費這些巨大支出,每場比賽華麗的服裝也數目不小。
而自稱「紅脖子白人」(指從事底層工作的白人)的坦雅,從小久久被這個問題困擾。
唯一一件貂皮大衣,是父親沒離開前打獵用兔子皮做的。
成年後更是只能自己縫紉演出服,而這點也被花滑評委所鄙視。
其次,作為女性選手,當時普遍流行的風氣是端莊得體。
在比賽選曲上,坦雅卻偏偏不選熱門的古典樂,而是用自己喜歡的電子搖滾樂。
從外形到個性,沒有一點是花滑評為接受的了的。
作為美國形象的代言人,甜美的南茜明顯更得歡心。
至於坦雅身上所象徵的「不屈不饒,積極向上」的美國夢,根本不被人所重視。
當坦雅面對不公的比賽成績,多次怒罵和質問評委時,其中一人終於開口說了實話——
她選擇了不完美的美國花樣滑冰,而美國放棄了家庭不完美的她。
但所幸,坦雅沒有磨平自己的所有稜角。
當年僱兇傷人事件的真相,影片只是提出了極具可能性第一種,但坦雅不屈服於主流的獨特個性,才是本片的力量所在。
老娘叫坦雅,配得起她。
在結尾處,拳臺上被狠狠打倒的坦雅,落地時如同冰場上的迴旋一樣優美。
臺下還是鼓掌的觀眾,臺上卻是吐血的女王。
最後,她留下這句話,重新站起迎戰對手——
知曉真相,接受真相,面對真相。
多年後,坦雅組成了新的幸福家庭,成為了自己「理想的母親」。
坦雅敗給的,是那三個不可改變的外界因素,但她卻從不曾敗給生活。
這樣的人生態度,值得被我們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