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馬大哈,這個詞是哪兒來的?
馬大哈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做事馬虎。那麼,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呢?古文裡沒有,是個新名詞。事實上它是從一段相聲裡來的。
拜德雲社推廣所賜,很多原本不聽相聲的朋友也了解了相聲"說學逗唱"的四門功課;了解了相聲界"德壽寶文明"的排輩順序。可真說到老一輩相聲藝術家的能力造詣,很多朋友卻頗為不屑。認為不過是論資排輩,靠著熬資歷混成了大師。比如號稱相聲泰鬥的馬三立,即不見他學,也沒聽他唱,說幾個笑話就成泰鬥了,怕是沒有什麼實料。
馬三立是壽字輩的。他上面是德字輩,但這個德和德雲社的德可不是一回事,德雲社裡名字帶德,可不是德字輩,是明字輩,事實上馬三立比相聲大師侯寶林還高一輩。已故相聲藝術家侯躍文是文字輩,是侯寶林的兒子,是郭德綱的師傅。德壽寶文明,大家可以自己數。說著說著又說到輩分上去了。
馬三立算是馬派相聲的創始人。相聲界人才輩出歷來是天津。而在天津有"無派不學馬"之說,足以證明馬三立的泰鬥地位。馬三立說相聲不花哨,象聊天甚至有點囉嗦,沒有大驚小怪一驚一乍,更沒有著急去撓聽眾痒痒的感覺。"包袱"不輕出,出了一定滿堂哄然。
認識馬三立建議大家去聽一個段子:買猴兒。
"買猴兒"是由曲藝作家何遲創作的。如果改成小說估計也是荒誕派的佳作。據說包括劉寶瑞在內的不少大家都說過,但說的最有味兒的還是馬三立。而標題中所說的馬大哈,就是憑藉馬三立的這段相聲而在五十年代傳遍大江南北的。
"買猴兒"從側諷刺了一個叫馬大哈的人,因為做事馬虎而鬧出了極大的笑話。相聲中的"我"接到了一個採購任務:今派你,去東北,火速買猴兒五十隻。於是"我"就開始了北上東北、南下廣州、西至四川的買猴兒徵途。期間既要應對無猴兒可買的窘境,又要總結猴兒對祖國生產建設的意義。鬧出了一連串的笑話。而最終的結果……結果還是大家自己聽吧。
整個段子大約30分鐘左右,網上很容易找到。成也蕭何敗蕭何,當年馬三立憑這段相聲火遍大江南北,同時這段相聲也據說是讓他二十年遠離舞臺備受磨難的起因。
有時看看遍布網上的錯別字,還真是想著能多放放這段相聲,絲毫沒有過時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