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在美國回不來,折騰兩個月了,也沒能順利回國。
女孩,大一,在一所文理學院讀書。從疫情開始,就擔心她的安全,但是學校遲遲沒有決定是否開學,所以只能在學校邊上網課邊等。後來學校確定國際學生可以回國,機票就定不上了,定上後,美國國內段又取消了好幾次,後來就乾脆決定暫時不回國,在學校待著。
很多人看到小留學生回國的各種磨難,很有幸災樂禍的感覺,覺得送孩子出國的都是作孽不可活。
為啥沒送孩子出國的人,不能有同理心,理解出國留學的孩子和家長呢?原因也許包括:
1、仇富心理,覺得能送孩子出國的都是有錢人。有錢人的事,關我什麼事?有錢人家不得安寧,我才開心呢。
2、仇貴心理,覺得如果留學生的家庭不是特別有錢,那就是有權,腐敗了啥的,要不哪來那麼多錢送孩子出國?這就是社會的蛀蟲啊!蛀蟲有難,我該同情麼?當然不改。
3、活該心理,如果既沒錢、又沒權,還送孩子出國的,那就是你活該,沒有疫情都把父母折騰要死呢,何況有疫情?你本不是池中龍,非要潛水,嗆死你都是活該了。
4、酸葡萄心理,我出不去,我孩子出不去,為啥你能出去?出事了想回來?想得美。
5、預期仇恨心理,同樣的孩子,為啥你們出國了,將來掙錢多、生活好,能到主流社會混,我家孩子缺只能打工?為啥我不努力孩子就不能跟你一樣出息?大家都在一起混著唄,你也別比我好,孩子也別比我好,大家都一樣,最好你混的不如我,孩子更不如我孩子,最好了。
其實,作為小留學生的家長,我想說幾點大家都知道的理兒:
1、社會發展到今天,全球真的已經是一個大家庭了,還把自己與世界隔絕,覺得出國就是叛徒的心理不能要了。
2、出國留學已經不是什麼特權了,就好比以前有自行車、收音機、電視機、汽車都曾經是有錢人的炫富行為,但是現在連普通人也不會覺得啥,是一個道理的,出國旅遊、休假、上學,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你出國旅遊會覺得值得炫耀麼?你已經不覺得,甚至決定國外還不如國內呢,但是八九十年代,出國旅遊還背著方便麵,看著外國的櫥窗兩眼冒光呢。時代發展太快了,如果還停留在留學就是特權的思維,說明你骨子裡有深深的媚外意識,覺得國內不好、國外才好。
3、出國讀書的費用,不是高不可攀了,東南亞留學的費用和國內讀書差不多。馬來西亞彭亨教育基金大學學院,是馬來西亞皇后做名譽校長的高校,有點像國內的***校,本科三年學費也才10萬人民幣,貴麼?
4、國內教育、國外教育哪個好?其實沒有可比性,素質教育一定好麼?對你的就未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