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得住,出彩;熬不住,出局!文言文如今的高考語文試卷難在哪裡
孤逐女者,齊即墨之女,齊相之妻也。初,逐女孤無父母,狀甚醜,三逐於鄉,五逐於裡,過時無所容。齊相婦死,逐女造襄王之門,而見調者曰:「妻三逐於鄉,五逐於裡,孤無父母,擯棄於野,無所容止,願當君王之盛顏,盡其愚辭。」左右復於王,王輟食吐哺而起。左右曰:「三逐於鄉者,不忠也;五逐於裡者,少禮也。不忠少禮之人,王何為遽?」王曰:「子不識也。夫牛鳴而馬不應,非不聞牛聲也,異類故也。此人必有與人異者矣。」遂見與之語三日。
始一日,曰:「大王知國之柱乎?」王曰:「不知也。」逐女曰:「柱,相國是也。夫柱不正則棟不安棟不安則榱橑①墮則屋幾覆矣王則棟矣庶民榱橑也國家屋也。夫屋堅與不堅,在乎柱。國家安與不安,在乎相。今大王既有明知,而國相不可不審也。」王曰:「諾。」
其二日,王曰:「吾國相奚若?」對曰:「王之國相,比目之魚②也,外比內比,然後能成其事,就其功。」王曰:「何謂也?」逐女對曰:「明其左右,賢其妻子,是外比內比也。」
其三日,王曰:「吾相其可易乎?」逐女對曰:「中才也,求之未可得也。如有過之者,何為不可也?今則末有。妾聞明王之用人也,推一而用之。故楚用虞邱子,而得孫叔敖;燕用郭隗,而得樂毅。大王誠能厲之,則此可用矣。」王曰:「吾用之奈何?」逐女對曰;「昔者齊桓公尊九九之人③,而有道之士歸之。越王敬螳蜋之怒,而勇士死之。葉公好龍,而龍為暴下。物之所徵,固不須頃。」王曰:「善。」遂尊相,激而事之,以逐女妻之。居三日,四方之士多歸於齊,而國以治。詩云:「既見君子,並坐鼓瑟。」此之謂也。
須曰:齊逐孤女,造襄王門,女雖五逐,王猶見焉,談國之政,亦甚有文,與語三日,遂配相君。
(《列女傳·齊孤逐女》劉向)
注釋:①榱橑:房椽。②比目之魚:相待比目魚往往養肩而行,可次用來確指賢臣對明君的忠心。③九九之人:精通算學的人。
10.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逐女造襄王之門 造:到
B.左右復於王 復:回稟
C.王輟食吐哺而起 哺:口中含的食物
D.而國相不可不審也 審:審判
1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三逐於鄉 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
B.如有過之者 則或咎其欲出者
C.不忠少禮之人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D.王猶見焉 蛟龍生焉
12.下列句子分編為四組,其中全都體現孤逐女論政才能的一組是( )
①願當君王之盛顏,盡其愚辭。
②失屋堅與不堅,在乎柱。國家安與不安,在乎相。
③外比內比,然後能成其事,就其功。
④既見君子,並坐鼓瑟。
⑤大王誠能厲之,則此可用矣。
⑥此人必有與人異者矣。遂見與之語三日。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1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
A.夫柱不正則棟不安/棟不安則榱橑墮/則屋幾覆矣/王則棟矣/庶民榱橑也/國家屋也
B.夫/柱不正則棟不安/棟不安/則榱橑墮則屋幾覆矣/王則棟矣/庶民榱橑也/國家屋也
C.夫/柱不正則棟不安/棟不安/則榱橑墮/則屋幾覆矣/王則棟矣/庶民榱橑也國家屋也
D.夫柱不正/則棟不安/棟不安則榱橑墮則屋幾覆矣/王則棟矣/庶民榱橑也/國家屋也
14.下列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孤逐女高屋建瓴,滔滔不絕,縱論國家大政,闡述了國家、君王、國相、黎民各自的作用和關係,使齊襄王大為驚嘆。
B.第一天,孤逐女與齊襄王談論了國相該怎麼做及身為國相之入應具備的德才;第二天,講述了相職的重要性,並提議更換國相;第三天,孤逐女建議襄王要尊重人才。
C.孤逐女相貌醜陋,從小無依無靠,被驅趕出鄉裡。襄王禮賢下士,認為她異於常人,急忙召見她。
D.孤逐女在論政時旁徵博引,運用了喻證法來勸諫齊襄王,她勸諫齊襄王要明白國相對於國家的重要性,要重視人才,不拘一格,廣泛地收攬人才。
1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擯棄於野,無所容止。
(2)夫牛鳴而馬不應,非不聞牛聲也,異類故也。
(3)遂尊相,敬而事之,以逐女妻之。
【答案】
10.D
11.B
12.C
13.A
14.B
15.(1)被拋棄在荒野,沒有收留我的地方。
(2)牛叫馬不會響應,不是馬沒有聽到牛的叫聲,是它們不屬於同類的緣故。
(3)於是大王更加敬重國相,恭敬地對待他,把孤逐女嫁給了他。
【解析】
10.此題考核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平時注意積累,答題時注意分析詞語前後搭配是否得當,還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現以今釋古的現象。同時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題中D項,根據前文「國家安與不安,在乎相審」,應該是要考察國相的能力,翻譯為「審判」不合語境,應譯為「考察」。故選D。
11.此題考核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重點記憶考綱規定的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還要重點記憶課本中的經典例句。命題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課本中的,一句語段中的,如果課本的不熟悉根本無法作答。答題時首先明確課本的虛詞含義,然後把課本中的帶入到文本中的句子當中,看是否通順。題中A項,前者「被」,後者介詞「在」;B項,兩者都為「的人」;C項,前者助詞,「的」,後者動詞,「到」;D項,前者代詞,「她」;後者兼詞,「於此」;故選B。
12.此題考核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篩選的題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題時注意題幹的要求是「什麼人」的「什麼」品質,還要注意有沒有「直接表現」等字樣,注意運用排除法作答。題中①孤逐女請求謁見襄王;④引用了《詩經》中的話,說的是君臣和悅相處;⑥齊襄王只是認為弧逐女與別人不一樣,並未體現她的論政才能。故選C。
13.此題考核文言斷句的能力,答題時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誌性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句中「夫」發語詞,不要和後面的內容斷開;「柱不正則棟不安」「棟不安則榱橑墮」結構一致,標點要相同;「則榱橑墮」「則屋幾覆」並列結構,中間斷開;「也」後斷開。故選A。
14.此題考核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類試題錯誤選項的設置多以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錯位為重點,有時會在一些詞語的翻譯上命題,因對詞語翻譯錯誤而出現誤判,答題時注意對讀選項和原文,找到細微差別,題中B項,「第一天,孤逐女與齊襄王談論了國相該怎麼做及身為國相之入應具備的德才;第二天,講述了相職的重要性,並提議更換國相」錯誤,由原文「大王知國之柱乎?」「吾國相奚若?」及文段內容可知第一天講述了相職的重要性,第二天談論了國相該怎麼做及擔任國相之人應具備的德才。故選B。
15.此題考核理解並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題時注意直譯,重點注意句中重點實詞、虛詞、活用和句式的翻譯。重點詞語,第(1)句,擯棄:被拋棄;容止:收留;被動句。第(2)句,異類:不屬於同類;故:緣故;判斷句。第(3)句,遂:於是;事:對待;妻:動詞,嫁給;以:介詞,把。
【點睛】
文言斷句的題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見的標誌性的虛詞,注意結構的對稱,這是基礎,其次注意斷句題大多集中在對人稱的轉換和在句中充當的成分的考核,還要注意一個事件不要強行斷開,不然句子就會支離破碎,相反兩個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斷開。選擇題答題時注意選項的對比,然後結合文意進行分析。
【參考譯文】
孤逐女是齊國即墨這個地方的一個女子,齊國國相的妻子。最初,孤逐女的父母將她遺棄,使她成為了一名孤兒,她外貌非常醜陋,三次被驅離鄉裡,五次被驅逐出裡弄,過了出嫁的年齡卻沒有人娶她。齊國國相的妻子去世了,孤逐女就前往襄王的宮門外,對接待賓客的人說:「我三次被驅離鄉裡,五次被驅逐出裡弄,孤獨無依,沒有父母,被拋棄在荒野,沒有收留我的地方,我希望當著大王的面,把我想說的話全說出來。」官員們立即稟報襄王,襄王(聽說此事),飯也不吃了,吐出口中的飯食,站起身來準備召見她。左右近臣說:「三次被驅離鄉裡,這是說明她不忠誠;五次被驅逐出裡弄,這是說明她缺少禮義。不忠誠、不懂禮的人,大王為什麼這麼急著就召見她?」襄王解釋說:「你們是不了解啊,牛叫馬不會響應,不是馬沒有聽到牛的叫聲,是它們不屬於同類的緣故。這個人一定有與常人迥異之處。」於是召見了她,與她交談了三天。
第一天,孤逐女問襄王說:「大王知道國家的柱石嗎?」大王回答:「不知道。」逐女說:「國家的柱石就是國相呀。柱石不端正,那麼棟梁就不安穩,棟梁不安穩,那麼房椽就容易掉落,房屋就幾乎要傾覆了。現在大王就是那棟梁,百姓就是房椽,國家就是房屋。房屋堅固與否,關鍵在於柱石本身。國家安定與否,關鍵在於國相。如今大王對此已經有了明確的了解,那麼對國相這一職位就該好好考察評定一下。」襄王說:「好!」
第二天,襄王問道:「我的國相像什麼呢?」孤逐女回答道:「您的國相,就應像那比目魚。住外邊並行、在裡面並行。這樣之後,才能成就大事,創造勳業。」大王間:「你說的什麼意思?」孤逐女回答:「和下屬、同事成為朋友,這就是在外邊並行;與妻子兒女關係融洽,互相學習,這就是在裡面並行。」
第三天,襄王問:「我的國相難道需要更換嗎?」逐女回答:「現在的國相是個中等的人才,但這樣的人才已經實屬難得。如果有超過他的人,為什麼不可以換一下呢?但是如今還沒有這樣的人。我聽說聖明的君主選用人才,先重用一個賢人,然後再推及、重用一批賢人。所以楚莊王先重用虞邱子,而後得到了孫叔敖;燕玉先重用郭隗,而後得到了樂毅。大王如果真的能夠激勵他,那麼他也是可以重用的。」大王問:「我該怎麼重用他呢?」逐女回答:「過去,齊桓公尊重一個精通算學的人,結果天下賢士紛紛投奔他。越王敬佩螳螂用胳膊阻擋車輛的膽量,結果勇士們紛紛前來為他效死力。葉公喜歡龍,結果龍為他突然降臨。萬物的應驗,本來就用不了一會兒。」大王回答:「好。」於是大王更加敬重國相,恭敬地對待他,把孤逐女嫁給了他。過了幾天,天下的賢士,紛紛來到齊國,而齊國得以大治。《詩經》上說:「已經遇見了君子,就可以坐下來和他一起彈琴了。」說的就是這種情形呀。
歌頌道:齊國孤逐女,到襄王的宮門外求見,此女雖然五次被驅逐,大王仍然召見了她,談論為國的政治,她談得非常有條理,齊襄王與她談論了三天,於是把她嫁給了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