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和老公兩個人都非常的精明能幹,平時工作中比較雷厲風行,可是面對自己的孩子時,卻感到束手無策,三歲多的兒子很聰明,就是特別膽小。
有一次,朋友帶孩子去參加一個親子活動,主持人讓所有小朋友都到舞臺上做遊戲,別的孩子都自己跑上臺,而朋友的兒子也想去,可是卻死死拽住媽媽的衣角,一定要讓媽媽一塊兒去。
朋友十分著急,就對兒子說:「你怎麼這麼膽小呀,你看別人都去了,有什麼不敢的」,邊說邊把兒子往臺上推,可是兒子更害怕了,直接藏到媽媽身後,連頭也不敢抬,一步也不肯往前邁了。
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孩子很多這種不自信的時刻:
小美:
「寶寶學步時,家長扶著還好,一旦鬆開,好嘛~娃的倆腳就跟「吸」在地上了一樣,一動不動!
慧慧:
寶寶玩滑滑梯時,別的小朋友玩得一溜一溜的,輪到自家寶寶,任由你怎麼鼓勵,人家就是站在上面不敢下來……
小明:
出門帶娃碰見熟人,孩子準躲在你身後,死死拽著你的衣角,不敢見人。你若是逼孩子叫個叔叔阿姨,娃準嗷嗷大哭!」
6歲之前是兒童性格養成期,兒童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的影響,尤其是兒童的性格形成,大多數是受到家庭的影響,也就是父母的影響。
這樣的孩子除了天生性格內向以外,主要原因是家庭環境影響的,特別是那些強勢而且能力強的父母,卻總是培養出性格懦弱、膽小自卑的孩子。
著名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在1920年做過一個經典的恐懼形成實驗——「小阿爾伯特實驗」。
阿爾伯特是個身心健康、活潑可愛的小男嬰,在他9個月大的時候,華生讓他接觸了一些「新夥伴」:小白鼠、小兔子、小狗、小猴子、有頭髮和沒頭髮的面具、棉絮,還有在燃燒的報紙等等。
小阿爾伯特是第一次見到這些新奇的事物,但他完全沒有表現出害怕,觸摸毛茸茸的小動物時,他既興奮又開心。
兩個月後,剛滿11個月小阿爾伯特被帶到實驗室,華生和同事們正式開始了恐懼實驗。
華生依然把小白鼠放在阿爾伯特面前,不同的是,每當小阿爾伯特伸出手想要觸摸白鼠時,華生就在背後用鐵錘敲擊一根懸掛的鐵棒,發出非常響亮的聲音。
不出所料,小阿爾伯特被突如其來的巨大聲響嚇了一跳,大哭起來。此後,每當他想要去摸小白鼠,華生就製造出這種噪音。
終於,在經過了幾次白鼠和噪音同時出現的刺激後,小阿爾伯特只要看到白鼠就會嚎啕大哭,轉身飛快地爬到遠離白鼠的地方。
更糟糕的是,17天後,再次來到實驗室的小阿爾伯特,不僅仍舊害怕小白鼠,看到他曾經很喜歡的小兔子、小狗時也表現出相同的恐懼。
就連華生帶上白鬍子聖誕老人的面具時,可憐的小阿爾伯特都嚇得大哭。
現在看來,當年的這項實驗是非常不人道的,對無辜的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無法估量。
而且,華生還沒來得及進行後續矯正治療,小阿爾伯特就跟隨家人離開了實驗室。
如果你沒聽說過小阿爾伯特實驗,也一定聽說過「巴甫洛夫的狗」或者「條件反射」吧,道理其實很相似。
孩子膽小、內向,對某些事物持逃避態度,多半就是家長不當教育方式造成的。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不同的家庭給孩子造成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家長一定要給孩子一個好的成長環境。
父母的這些不自知的錯誤行為會導致孩子變得膽小、內向:
1、過度保護
對孩子的過度保護、過多包辦,也會使孩子不自信,變得膽小。
本該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父母怕孩子做不好,怕孩子受傷,就替孩子做了。
比如孩子和夥伴發生衝突,本來可以自己解決,父母生怕自家孩子吃虧,就替孩子出頭;孩子想自己玩滑梯,父母生怕磕著碰著,就寸步不離跟著孩子,這些保護過度的行為,看似是愛孩子,其實是對孩子的不信任。
讓孩子認為自己做不到,做不好,就索性不做了,失去了探索的勇氣。
2、父母關係差
當著孩子面吵架,有時候還會存在家暴行為。
父母不知道的是,雖然孩子不明白父母吵架的真正原因,但孩子看到父母臉上憤怒的表情,家裡亂糟糟的打架現場,這都在孩子心裡留下了很大的陰影,孩子的安全感受到損害,孩子容易膽小受驚。
3、總是傳遞消極信息
「這周五你有時間嗎?小宇在校慶上有個表演。」
「我就不去了吧,他能有什麼好表現,一緊張話都說不清楚。」
小宇充滿期待的眼神立刻暗淡了下去,悄悄地回了房間。
「你說的這是什麼話,多打擊孩子啊。」
「我說錯了嗎?都上小學了,一點男子漢的氣概都沒有,說話蚊子聲,好像有人要吃了他似的,這還上臺表演?」
小宇懊惱地關上門,試圖將爸爸媽媽的爭吵聲隔絕在外面。在很多家庭裡,家長都在用暴力的語言打擊著孩子的自信心。
這些負面的、否定的語言在向孩子傳遞著「你不行」「你是錯的」「你再怎麼做都沒用」「你真沒出息」「你是無用的」「我們為你感到丟臉」「你怎麼這麼笨」等等。
生活的壓力、複雜的人際關係會讓很多家長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消極信息的傳遞者,他們沒耐心,喜歡使用否定詞彙,而孩子深受其害。
怎樣才能杜絕這種情況的發生呢?
在和孩子交流和溝通時,家長應當用平和的心態和溫和的語氣。將負面的、消極的語言換成正面的、激勵的語言,還可以給孩子一些從細節入手的小建議。
比如:將「你看你,飯都吃不好,弄得到處都是」換成「這次吃飯只有幾顆米粒掉在碗外面了,比較乾淨,媽媽相信你下次可以吃得更好。」
4、喜歡打斷孩子的說話
我在讀學前班時,有一次老師問我們誰會表演節目,我第一個舉起了手,很興奮地告訴老師:「我會講故事。」於是,老師讓我上臺表演,我講了一個守株待兔的故事,故事講到一半的時候,老師突然很不耐煩地說:「好了,好了,不要講了,你下去吧。」
老師雖然沒有說為什麼不讓我繼續講下去,但被老師突然打斷,我非常難受,臉上火辣辣的,似乎還聽到了小朋友嘲笑我,我把頭埋得很低,眼淚在眼圈裡打轉。
在現在看來,這雖然是一件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但它給我的影響卻很大,這件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我不敢在眾人面前講話,和陌生人說話時總是臉紅,顯得非常拘謹,不知所措,更不要說上臺表演節目了。
打斷孩子說話,不僅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還會讓孩子變得沒有自信,甚至變成結巴。
細心的父母會發現,在孩子兩歲左右,說話的時候會出現重複某些音節、語調的情況,有時一個詞要重複好幾遍,這種現象稱為暫時性口吃,這是生長過程中的自然現象,常見於2~3歲的孩子,隨著孩子年齡增長,這種情況會自然消失。
但是有些家長一看到孩子說話結結巴巴就很著急,會忍不住打斷孩子,「別說了,磕磕巴巴說什麼呢?」孩子被訓斥後會更加緊張,下次再張口說話時,就會不由地緊張起來,久而久之,孩子就有可能真的成為結巴了。
沒有人天生會做父母,育兒也是一門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課程,育兒先育己,希望我們能和孩子一起不斷學習,一起成長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