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性」應表現在哪

2020-12-13 人民網

原標題:「公共性」應表現在哪

「公共性」是社會治理的目標和基礎所在。在實踐中,我國現代社會治理的「公共性」並未得到有力伸張,治理的「公共性」缺失問題也確確實實在一定程度存在。我國現代社會治理的「公共性」,應體現在四個方面:立法執法的細密與嚴謹;公共訴求的有限和理性;治理主體的使命感和匠人精神;社會價值體系的開放和包容。

如今我國社會治理過程中「公共性」缺乏的問題逐步成為公眾的焦點,無論是各級政府,還是各個社會治理的多元主體,在一些公共事務上不斷犯下低級失誤,更加暴露了「公共性」不足的問題。「公共性」是社會治理的目標和基礎所在。在理論上,對現代社會治理「公共性」的理解有許多矛盾和偏差,比如「公共性」是否只代表公共利益、全局利益,是否應無條件代表公意,這些問題都需要理性思考。在實踐中,客觀地講,我國現代社會治理的「公共性」並未得到有力伸張,治理的「公共性」缺失問題也確確實實在一定程度存在。我國現代社會治理的「公共性」,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立法執法的細密與嚴謹。從近些年基層反映來看,我國社會治理立法是相對滯後於治理實踐的,很多治理環節法律條款沒有進行具體的「文書化」,法律法規流於形式,不系統、不明確,甚至無法可依;在執法環節,我國社會治理中又過分突出了打擊非法,而在保護守法、服務尊法的層面並未體現足夠的公共性。所以,現代社會治理的公共性要求我們應當從社會治理立法和執法兩方面強化工作。立法方面,應關注基層現實問題,放開步伐加快社會治理相關立法,改變立法滯後的局面,加強現有法律法規的操作性和目的性,以降低執法隨意性空間;執法方面,應嚴格依法進行社會治理,改變對社會治理「辦好事、好辦事」與嚴格依法辦事存在矛盾的錯誤認識,在良法框架下放手善治。最終,在立法執法層面,我國社會治理的公共性應當表現出法律法規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與治理實踐緊密結合併最大程度滿足公眾治理需要。

公共訴求的有限和理性。現代社會治理的「公共性」並不是不計成本、不計結果去無限制追逐公共產品、滿足公共訴求的,而應表現出社會公共訴求的有限和理性。比如當前我國一些城鄉居民「等拆遷盼拆遷」,希望借拆遷不勞而獲、一夜致富的心理,治理中這種矛盾問題屢屢出現,過分的圍繞私利的訴求破壞了政府與社會的健康關係,挫傷了政府為人民服務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制約了社會治理現代化發展。應該清楚認識到,所謂社會治理的「公共性」,應表現為「理性的公意」,不應讓小團體的私利及主動或無意地引導錯誤公意的行為成為實現公共利益、發揚社會治理公共性的絆腳石。面對目前我國社會治理中不合理、過分的公共訴求問題,應就事論事,滿足公共訴求一方面要把握不同訴求的「對或錯」,有全社會統一的價值觀和評斷標準;另一方面要堅持公平原則,從公平滿足全社會公眾的公共訴求中體現社會治理的公共性,培育具有公共性的公民意識,鼓勵更多人理解社會治理、投身社會治理。

治理主體的使命感和匠人精神。具有使命感的治理主體,不僅在現代社會治理體系中有明確的角色定位,更具有對主體存在意義的自我認識。具有匠人精神的治理主體,不僅關注目標,關注效益,而且更加關注治理過程,不斷推動自身專業化,精益求精、吃苦耐勞,將社會治理的「公共性」表現在每一次治理行為當中,提升治理主體的存在感、自豪感。應當看到,當前我國社會治理各主體在使命感和匠人精神方面仍有缺失,比如一些社會組織在處於輿論漩渦之時,表現出的不負責任的、「低能的」公共事務管理能力,以及為擺脫責任而進行的危機公關,完全忽視了組織本身的公共使命,這些行為不應是其「公共性」的體現;更要看到,我國各級政府同樣需要進一步強化使命感和匠人精神,比如在基層政府,尤其是直面群眾服務社會的政府窗口,工作人員流動過快,工作變動周期過短,無法培養社會治理的「匠人」、專家,社會公眾極易產生對政府不專業的抱怨,這應是當前我國政府公共性建設的最該關注的領域。所以,提升我國現代社會治理的「公共性」,推進治理主體的使命感和匠人精神的建設,應當從組織、個人和體制機制等各個層面出發,強化治理主體的使命意識,培育高度專業化、吃苦敬業的社會治理「匠人」,完善以公共責任、公共價值為基礎的相關體制機制,讓社會治理的每一次舉動都將其「公共性」展現無遺。

社會價值體系的開放和包容。開放和包容的社會價值體系,是我國現代社會治理的根基,是不斷提升社會治理「公共性」的環境動力。我們需要的是更加完善的治理,更加有效的治理主體,非對即錯、「拍板定性」的價值觀雖矯枉過正,但長久將不利於我國治理現代化發展。我們應當看到,開放包容的社會價值體系是培養現代公民的整體意識、公眾意識的必要環境,是自下而上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基本保障和前提,培育開放包容的社會價值體系,就是培育現代公民、提升政府公共性、推動社會治理的現代化。所以,開放包容的價值體系應是我國現代社會治理的「公共性」的重要表現,是判斷當前社會治理的問題和矛盾,找出不足的重要手段,是推動治理主體公共性不斷發展的基本文化環境保障。

相關焦點

  • 從「公共性」到「行政公共性」
    在人類步入工業文明以後,人類公共活動領域分化為「公共權力領域」和「社會公共領域」兩大部分,相應地,公共性也呈現出「強制性共同體的公共性」和「非強制性共同體的公共性」兩種情況。這樣,「行政公共性」就從人類普遍主義視野下的「公共性」中被剝離和引申了出來,成為一個專門用於描述政府這種強制性共同體在社會公共活動中的關係狀態和對其進行價值確認的學術概念,並且在公共行政活動中以「他利性」表現出來。
  • 公共性視野下的教育立法研究
    具體表現在:第一,要求社會本位。完全的市場是少數人本位,應立足於社會整體,恢復每個人的社會主體資格。第二,要求保護公共利益。社會公益不能自發促成,應維護利益分配公平,杜絕「經濟人」成本外在化。第三,要求國家提供福利。市場不會同情和兼濟絕大多數競爭的失敗者,社會正義需要社會救濟,捍衛每個人的平等權。第四,要求國家幹預。市場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公共物品,應確立國家權力、公共決策,防止市場失靈。
  • 張雅勤│行政公共性:理論本源與中國邏輯
    從近代政治的應然邏輯看,行政在政治的「襁褓」中時,便被啟蒙思想家賦予實現「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公共性期望」,但是,為何在公共行政作為一個獨立領域正式誕生後,其理論和實踐發展反而宣稱要「遠離政治」,為何最應體現「公共性」的「公共行政」卻淪為祛價值化、不具實質公共性的「技術行政」,為何憲政主義流派始終只能處於邊緣地位,無法對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復興和回歸做出實質性貢獻,要對這些問題做出科學回答
  • 推薦|馬全中:論非政府組織的興起與公共性的擴散
    非政府組織的公共性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公共性。非政府組織的社會公共性與政府的公共性既有聯繫也有區別。非政府組織在組織價值定位上與政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非政府組織的社會公共性來自於其組織目標。與政府組織類似,非政府組織不把營利作為主要目的,即非政府組織不以追求自身利益為目的,即使非政府組織能夠營利,其利潤也不能在組織成員間進行利益分配。
  • 從「我」到「我們」:公共性哲學的當代闡釋
    而作者在該書中所細緻闡發的公共性哲學理念更是讓人讀後頓覺耳目一新,受益匪淺。  前瞻性的公共性哲學理念  縱觀古今中外,哲學論域似乎形成了一種共識:「潛在—自在—自為」的演變邏輯。它不僅存在於個體的生命成長曆程,而且也展現為社會發展的歷史。
  • 教育公共性和自主性之我見
    筆者認為,公共性是指從整個社會的分工來講,教育擔負著傳承文明、塑造未來的重任,這是整個民族、國家,甚至全世界都面對的問題,所以具有公共性,因此國家法律從多個方面給予了規定。但在實際工作中,教育是由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完成的,人才本身的自由發展需求以及家庭、學校和社會的不同,使教育又呈現出了「自主性」的特點。但這些自主性的前提,是因為人類普遍存在的對教育公共性的認識、對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 文學不需要公共性嗎?從餘秀華和工人詩歌談起
    記者 | 董子琪編輯 | 黃月1有公共性的文學是好文學嗎?文學需要公共性嗎?或者說,文學需要現實感嗎?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姜濤的《從催眠的世界中不斷醒來》一書日前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收錄了他十年來發表的一系列討論詩歌的文章,其中也涉及到了詩歌乃至文學的公共性的問題,一些討論可以視為對「文學需要公共性嗎」這個問題的回應。
  • 基於算法推薦的社會性反思:個體困境、群體極化與媒體公共性
    對於媒體公共性的進一步探討方向,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媒體成為「公共論壇」,公眾可以在這裡就公共問題展開討論,獲取信息。其次,媒體拓展了「公共領域」的時間性和空間性,將具有地方性的公共空間諸如街道、花園,擴展成為超越時空限制的公共空間。最後,媒體塑造了現代輿論的主體——公眾。
  • 鏡子語錄006|什麼是學術權威,什麼是知識分子的公共性
    換個方式說,現存的共識,本身對於公共性便構成了潛在的威脅,因為這種共識可能絕對化,成為拒絕接受說理考驗的權威,也就是成為阻礙公共生活的因素。科學可能絕對化變成科技掛帥,效率可能絕對化變成經濟獨斷,秩序可能絕對化變成法治掃地,道德也可能絕對化變成人性蕩然。(錢永祥:《縱慾與虛無之上:現代情境裡的政治倫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400—401頁。)
  • 吉大校友郭湛教授:從主體性哲學到公共性哲學
    中國現代化之哲學探討》(主編之一,人民出版社1990)、《人活動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思維世界導論——關於思維的認識論考察》(主編之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哲學與社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主體性哲學——人的存在及其意義》(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哲學素質培養》(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教程》(第一主編,人民出版社2008)、《社會公共性研究
  • 住房保障的公共性與相應的政府責任
    為了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住房保障體系,必須認識到住房保障屬於廣義公共產品,政府應承擔相應的責任。為此,在住房保障上,必須明確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權及相應所需的財力(財權),政府應增加必要的投資,同時要以政策措施引導和支持多渠道的資金投入。
  • 朱承:王霸之辯與儒家公共性思想
    王霸之辯與儒家公共性思想 摘要 王霸之辯是儒家公共性思想的重要體現。在先秦儒學中,王霸之辯主要圍繞公共權力如何運行的問題來展開,如孟子、荀子等人所討論的德、力手段的有效性和長遠性等問題。在宋明理學中,王霸之辯主要圍繞掌握公共權力的統治者具有何種動機才更為正當的問題來開展,在這一論域中,王霸之辯又轉化為公私之辯。
  • 張敏 || 從面向政府到面向社會:​西方公共行政學發展的一個基本分期——兼論公共行政公共性的發現
    公共價值是公共性的體現,在傳統公共行政中,科學與效率是最主要的價值追求,也是公共性的天然表現。這是政府中心主張與工具理性相結合的必然結果。而實際上,以政府為行政中心也必然導致工具理性的認知圖式,這也是公共行政學早期發展的歷史使命所決定的。當然,除了科學和效率,也會有其他的價值追求,但是,傳統公共行政依然把科學和效率作為基本的價值取向。
  • 美術館和公共性|尋找地區本身的邏輯
    「美術館和公共性」這一系列對談共8期,選取了《圍繞美術館的對話》(對話者:西澤立衛,集英社,2010年10月出版)以及日本城市建築類網站「10+1web site」的連載欄目《對話:美術館建築研究》中,西澤立衛和青木淳這兩位建築師與參觀者、美術館建築師、藝術家、美術館策展人之間的討論,以求更為立體地展現圍繞著美術館的各種公共性思考。
  • 新冠狀病毒,在潛伏期內會有症狀表現嗎?在潛伏期可以驗出來嗎?
    新冠狀病毒,在潛伏期內會有症狀表現嗎?新型冠狀病毒是存在潛伏期的。就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所發布的報告來看,本次新型冠狀病毒的潛伏期大概在2-14天。患者感染後最快可1天內出現症狀,最遲可14天後出現相關臨床表現。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潛伏期內患者不會有任何臨床症狀,但是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冠狀病毒怕冷還是怕熱?新型冠狀病毒是懼怕高溫環境的。
  • 胡建波: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避免「一刀切」 應根據需求個性化改造
    老舊小區改造既有改善群眾生活環境的考慮,也有改善城市區域形象的作用,應將小區改造分為形象改造和功能改造兩大類,對於不同小區應制定不用的重點改造內容,避免「一刀切」式的改造標準。胡建波建議,老舊小區改造不僅要改善群眾生活環境,更應服務於城市有機更新的歷史周期和城市生命周期。對於密集分布又「散而小」的老舊小區院落組成的街區,改造的著眼點應調整到街區生活功能的完善上。
  • 男士手錶應戴哪只手?你了解多少?應該知道這些佩戴手錶的講究
    男士手錶應戴哪只手?你了解多少?應該知道這些佩戴手錶的講究現如今的手錶不僅僅是一種看時間的工具,還彰顯了一個人的生活品位,尤其是對男人來說,帶手錶那是一種態度,是一種自信,所以現在手錶也是成功男士的一種標誌了。那麼男士手錶應戴哪只手?
  • 兒童焦慮症的表現 兒童焦慮症的表現有哪幾種形式
    一般會通過軀體症狀表現出來,如無指向性的恐懼、膽怯、心悸、口乾、頭痛、腹痛等。引起兒童焦慮症的原因:兒童焦慮症主要與心理社會因素及遺傳因素有關。患兒往往是性格內向和情緒不穩定者,在家庭或學校等環境中遇到應激情況時產生焦慮情緒,並表現為逃避或依戀行為。部分患兒在發病前有急性驚嚇史,如與父母突然分離、親人病故、不幸事故等。
  • 處女座喜歡你的幾個表現
    到底處女男對一個人的真愛表現得如何?咱們一起來看看:處女座男孩真的愛你,他總會嘮叨你的。這是指某些公共性外遇的場合,實際上,當你在公共場合遇到尷尬或被人欺負時,他能站出來為你出頭,這是一件特別感人的事,他絕不會讓你在大庭廣眾下被人羞辱或感到尷尬,他會心疼你,然後站出來說出公道話,當你遇到困難時,他也會站出來,然後和你一起解決,總之,絕不會讓你在公共場合失態,這樣的處女座男人,你是絕對想像不到的,其實他們都很溫情,又暖心,很有男人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