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我從未想到有生之年還能住進新房。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工作隊、感謝愛心人士!」廣東省陸豐市潭西鎮上埔村五保戶林慶城激動地說道。雙腿殘疾的他已過古稀之年,生活全部依賴於五保補貼和親戚接濟,十分窮苦。如今,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已從曾經不足2米高的木板房搬進了新居。像林慶城一樣的喜遷新居的五保老人還有很多。
圖為楊木生在介紹其幫扶的潭西鎮貧困戶情況。本報記者楊陽騰攝
「2016年我剛來上埔村時,在第一時間進行了貧困戶的摸排走訪。」深圳市羅湖區黃貝街道派駐廣東省汕尾陸豐市潭西鎮上埔村駐村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楊木生告訴記者,經入戶走訪識別和村民代表大會民主評議以及村委會、駐村工作隊核實匯總等程序,選定的貧困戶為194戶558人,貧困發生率為5.5%,分布在全村4條自然村,其中又以上埔自然村居多。
村裡貧困戶的主要現狀為生活居住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後,貧困戶大多因殘、因老、因病、因學、缺乏勞動力和資源等因素致貧。同時,由於貧困戶普遍文化素質較低,發展無門路、生產無技術、外出務工難,導致經濟增收難度加大。貧困戶又籌資沒門,缺乏生產資金,只能一次次錯失脫貧致富的創業機會。
「其中,上埔村無勞動能力的低保和五保戶為83戶116人,平均年齡達75歲,無兒女、親故少,缺乏生活依靠和感情慰藉,卻未實現應保盡保。我們還發現村裡五保戶危房群體高達40%。」楊木生說,「林慶城之前住的房子已經搖搖欲墜,一到下雨天,積水甚至沒過小腿肚。我們說別人窮一般用家徒四壁來形容,而該戶卻是家無四壁。這些五保戶年輕時其實也是社會的建設者,只是後期因為種種原因陷入貧困。看到這樣的情形我感到非常的心痛。」
如何讓這些五保戶老人「老有所依」?楊木生絞盡腦汁:「從多年扶貧經驗發現,最大的一點就是最怕患不均。為此,我們在詳細研究本村實際情況後,提出了通過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的『三位一體』齊幫共扶的創新模式。」此後,通過發動社會資源、多方籌集,楊木生為村裡貧困戶募集到了50多萬元資金用於危房改造。
「危房改造是當前扶貧工作『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一環,也是兜底脫貧的基本保障措施。但是當錢籌到後,我又開始擔心資金監管與使用問題,不論是放在村裡還是我這兒都不保險。於是我們當時找了一個第三方做託管。」楊木生說,「在進行危房改造的時候,我們還會籤署一個五方協議,即五保戶、村委會、出資人(愛心人士)、施工隊以及我自己,以保證房屋能夠順利保質地建成。」
自2016年以來,上埔村的危房改造先後4批次共計37戶實現100%的動工完成。經過努力,上埔村現已實現100%應保盡保,貧困戶的基本生活也得到了保障。
記者從現場看到,如今林慶城的新居窗明几淨、南北通透,即便屋外烈日高照,屋內依舊涼爽宜人。「這些房子都是我通過朋友找專門的設計師設計的,就是為了讓他們能夠住的舒心。」楊木生告訴記者,「不僅如此,我每年還會給貧困戶印製掛曆,並在上面印上我的私人手機號,就是為了讓他們在需要幫助時第一時間能夠聯繫到我。」
在忙於幫扶五保戶危房改造的同時,楊木生自己的生活卻異常簡樸。在村黨群服務中心三樓會議室旁,一間不足十平米的小房間,幾件簡陋的家具、兩盆綠植,就是楊木生日常生活的全部。「幫扶不駐村,就成了『走讀』了。」楊木生笑道,「其實我的生活算是很好了,有冰箱也有洗衣機。」
「我本身就是從農村出來的孩子,當得知要對口幫扶時,就第一時間申請過來了。」楊木生告訴記者,「其實剛來的時候家裡不太支持。去年女兒生病進醫院時我都沒辦法陪在身邊,讓我十分愧疚。但我始終認為扶貧工作不僅是對個人能力的一種歷練,更是一種善舉。這幾年我也多次帶著家人和小孩來到這裡拜訪五保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物資捐贈。從中孩子知道與人為善、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家人現在也很理解支持我的工作了。」
數據顯示,5年來,上埔村以黨建為引領,通過落實醫療幫扶、教育幫扶、產業幫扶、民生項目幫扶等舉措,投入幫扶資金750多萬元、省財政資金2300多萬元、社會資金100多萬元,開展50多個幫扶項目,貧困戶子項目近萬個。上埔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69戶515人已實現100%穩定脫貧、村集體經濟收入持續穩定、村容村貌不斷改善,贏得到當地幹部群眾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