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寫點東西,搜腸刮肚、冥思苦想,卻始終不可得。這種感覺是最鬱悶的。不知道寫什麼東西,或者想寫的東西不知從何著手,再或者寫個開頭就再也無法進行,又或者寫出的東西自己總是無法滿意,寫了改、改了寫。
我總結了一下,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無論寫什麼東西,小說、詩歌、散文、傳記,必要的知識儲備是基礎。這種儲備大多數來源於日常的知識積累,小部分來源於突擊學習。它既包括所寫內容相關的基礎知識點,也包括無限擴展出去的引申知識點。
通常初級創作者大都會遇到這個問題。
以古詩為例。寫一首古詩需要具備哪些知識呢?
1、基礎知識。
如:什麼是古詩;古詩的起源、發展、演變、分類;進而知道,什麼是律詩、絕句;什麼是五言、六言、七言;什麼叫平仄,什麼叫連、對、粘,什麼叫律,什麼叫韻,什麼是平水韻,什麼是中華新韻等等。
2、文化知識。
這是很大的範圍,不是靠一時的突擊學習能達成的,只有日積月累,一點一點地把自己的知識量往多維度去擴展,知道的更多、更雜、更精。看似有點矛盾,但歸於一點就是:多多益善。相關的知識量越大,創作時越能得心應手。
可以把它劃分為幾個相關的版塊:
a、歷史文化知識。許多的古詩會涉及到歷史中的某些典故、人物、事件。這叫「用典」。
b、遣詞用字。古代許多的字詞比現代的白話文更有意境,更有美感。學習掌握之後,既有利於更好地學習古詩文,也有利於提高自己精煉文字的能力。
c、其他文化知識。如古代眾多的著作、古代神話故事,著名詩人的優秀作品等等。
以上兩大點都具備了,那隨口吟出一首詩就不再是什麼難事。難的是如何提高詩的意境以及精煉文字。
對自己有要求的創作人,更容易遇到這個問題。
如果想通過文字感動別人,首先得能感動自己。所以當面對不好的作品時,就會不斷修改,結果越改越不滿意,越改越搓火,最後的結果很有可能就是放棄,放棄整篇內容。
一個半成品,或者說一個自己都無法滿意的內容,是不值得發表的。那是在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沒有靈魂的文字、似是而非的煽情、無病呻吟的做作,重複使用相同的格調、內容、文字、甚至包括情感,都是一種懶惰的表現。最終的結果,只會降低自己對於優秀作品評判的標準,實質上就是降低自己作品的水準。
人總會有惰性,喜歡在自己的舒適圈裡轉悠。寫出的詩詞、文章,得到了別人的讚賞,再創作時就會有意識無意識地去延續那種創作模式、風格和思路。久而久之,就會陷入無東西可寫的境地。因為再好吃的菜,吃多了也會膩的。再好的題材、思路,寫多了之後也會產生厭倦情緒。
但是想打破這種固有的思維模式和創作套路,是非常困難的。這也是許多更高層次的創作者會遇到的問題。
一、知識儲備不足。
這個其實很簡單,就是多看書、多讀優秀作品,然後多寫、多交流,聽取別人的意見,不要怕點評,不要怕批評。
二、要求完美。
這個相對有點難,但也不是沒有辦法。可以放鬆心情,轉移注意力。健身、旅遊、找朋友聊天、喝酒,甚至睡覺。總之就是給自己換一種心情。當完全放鬆時,可能靈感就會不期而至。
三、思維僵化。
這個是最困難的。因為遇到這種問題的,通常都是高階創作者。就如同已經是武林高手,想再進一步,都難比登天。這類人大都有著成熟的創作模式,想再破舊立新,是極其困難,也是相當冒險的。但是如果不突破,就始終無法打開思路。
所以只能試著打破自己的固有思維,從不同的角度去重新解構自己的創作思路、思想和熟悉至極的套路。比如試著換位,站在別人的角度去重新審視自己的文章;換性別,如果你是男人,那可以試著從女人的角度去思考,如果是女人,就以男人的視角;換年齡,可以試著從小孩子或老人的角度去思考;換物種,把自己當作一棵樹,一束草,一片雲,一粒種子,從它們的角度去思考。
只有這樣不斷地去思考、去嘗試,才有可能打破僵局,重新找回自己失去的靈感。
只有把自己思想的小溪流,變成山川大河時才能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