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這4個能力孩子受益一生,12歲前你要學會

2020-09-04 鄭老師培優課堂

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說:

「十二歲之前,是孩子培養性格、品行的重要時期。


此後的結果,都是早期教育埋下的種子。」

在孩子十二歲之前,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這四種能力,受益一生。


抗挫力,人生的底牌

李玫瑾教授說:挫折訓練對於孩子的性格形成非常重要。


缺乏抗挫力,孩子稍微遇到點挫折,就會膽怯、退縮,甚至崩潰,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上半年開學前夕,河北邯鄲9歲的男孩因為作業沒做完、缺席網課被老師批評,選擇了極端方式結束了自己尚未綻放的生命。


人生總會遇到坎坷,一次批評,兩次失利,都只是小小的打擊。


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卻會覺得不知所措,走投無路,最後造成無盡的悲痛。


我曾看過一段幼兒園視頻。

典禮上,小朋友挑戰10段跳箱。其中,一個男孩一次次起跑,又一次次失敗。


他沮喪至極,開始揮手抹淚。


此時,老師提議小朋友們一起圍著他,為他加油鼓勁。


接下來,男孩再次衝了出去。他一躍而起,跨過了原本橫亙在面前的坎兒。


在孩子遇到挫折時,最好的教育也許就是如此。


教會孩子面對,給予他堅持的勇氣,孩子會迸發出超越想像的能量。


有句話說,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誌,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


抗挫力,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也是他們逆風翻盤的力量之源。

責任感,成長必備的擔當

李玫瑾教授說:責任感是孩子要承擔的東西,沒有分擔,就不會有擔當。


孩子只有體會到肩膀上的壓力和重量,才能真正擔起責任。


年前,9歲男孩王浩棟從河南趕到西安,和父母來了一次另類團聚。


父母在西安賣蔬菜,太忙無法回老家,只好讓放寒假的他過來幫忙。


每天凌晨四點多起床,忙著搬運和打包,很辛苦,他卻為能幫上父母忙而開心。


他說,以前不知道父母有多忙,現在才知道。


男孩未必真能幫上大忙,可卻因此懂得了「責任」兩字的份量。

這份擔當,才是他成長的開始。


反觀我表弟,每次回老家,表嬸談到表弟都是一頓臉愁容,最後化成恨鐵不成鋼的嘆息。


表弟畢業多年,可每份工作都做不長:進廠嫌累,跑銷售又抹不開面。好不容易託人進了不錯的單位,可又在一次和同事爭吵中忿然離職。

表嬸想也許成家就好了,拿出半輩子積蓄為他買房、結婚,總算達成夙願。


可表弟卻再次逃避,他打著忙工作的幌子,很少回家,自然也沒帶任何錢回來。


父母不教會孩子為小事負責,孩子也學不會為自己的未來負責。


丹尼斯·韋特利博士就曾說:

「只有從小就具有責任意識,孩子將來才會成為一個對自己行為負責,對組織、社群盡職的人。」

承擔責任是孩子成長的必備能力。


表達能力,是化解衝突的利器

在談話節目《圓桌派》上,李玫瑾教授談到孩子的暴躁情緒和偏執行為問題。


她說,表達能力強的孩子,擁有內在的力量,不會選擇用暴力做武器。


而不善表達的人,很容易掉進情緒的陷阱,在衝突中激化矛盾,也將自己置入了險境。


一言蔽之,會表達的人,一開口就贏了!


姚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有一次,一位記者問姚明,為什麼十幾億中國人裡找不到5個能打好籃球的?


面對咄咄逼人的挑釁,姚明微笑回應:「美國3億人,又為何找不到一個打桌球好的人?」

四兩撥千斤,既捍衛了國家的尊嚴,也守住了回擊的尺度。


良好的表達,既能夠讓人走出困境,又能夠使人更有信心,也能影響他人,最終獲得幸福。


社會學研究也發現,會表達的孩子,無論是在日常交往中,還是受到委屈後,或者遇到矛盾衝突時,都能更輕鬆自得,更應付自如。


心理學家卡耐基就說過:一個人的成功,有15%取決於技術和知識,85%取決於語言表達。


教會孩子,好好說話,好好表達,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獨立,成長最大的軟實力

李玫瑾教授曾表示,父母要學會示弱,孩子才會變強。父母把責任還給孩子,孩子才能學會獨立。


父母對孩子密不透風的關注,除了會帶給孩子被壓迫的窒息,更剝奪了本屬於孩子的成長機會。


《朋友請聽好》中讀到過一封讀者來信。


信中說:

「我25歲了,可是感覺自己還沒有成年,因為我媽管得太嚴了,讓我沒有獨立的感覺。」


來信者說,他已經讀研了,可仍被要求每天23點前回家。在國外生活期間,媽媽怕他亂花錢,月底會餓肚子,一周給一次生活費。


25年來,甚至自己從來沒有單獨買過一件衣服。他明確表示,媽媽事無巨細的掌控,讓他「無法呼吸」。


可談到獨立,卻又怕提出來讓媽媽傷心。他既糾結又忐忑,明知應該怎麼做,卻又只能徘徊止步。


在媽媽的管控下,來信者擁有了不凡的學識,但卻失去了判斷的能力和改變自己的勇氣。


聽完信後,何炅感嘆:

「父母越晚放手,孩子就會越晚學會飛翔。被壓得太久,孩子很可能就被廢了。」

身為父母,我們總想給孩子所有的愛,可過於包辦和控制,最終只會變成孩子的阻礙。


獨立,才是每個孩子生存於世的底氣。

孩子可以不優秀,但不能不獨立。


教育孩子以獨立自主,勝過考試拿第一。

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所說:

「這世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指向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遲早會從我們的生命中分離出去。


我們可以在TA年幼時為TA遮風擋雨,但不可能護著孩子一輩子。


終有一天,那個小人兒要長大,要離開,要獨自面對這世界,自己解難題,自己擔風雨,自己扛生活。


所以,你若真愛TA,就該在TA長大前,教會TA責任,告訴TA堅強,引導TA表達自我,讓TA學會獨立自主。


教給TA這些和世界相處的能力,才是對孩子一生最大的幫助和保護,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和財富。

相關焦點

  • 李玫瑾:這4個能力孩子受益一生,12歲前必須學會
    「十二歲之前,是孩子培養性格、品行的重要時期。在孩子十二歲之前,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這四種能力,受益一生。抗挫力,人生的底牌李玫瑾教授說:挫折訓練對於孩子的性格形成非常重要。教會孩子,好好說話,好好表達,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獨立,成長最大的軟實力李玫瑾教授曾表示,父母要學會示弱,孩子才會變強。
  • 李玫瑾:這4個能力孩子受益一生,12歲前必須學會!
    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說:「十二歲之前,是孩子培養性格、品行的重要時期。此後的結果,都是早期教育埋下的種子。」在孩子十二歲之前,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這四種能力,受益一生。抗挫力,人生的底牌李玫瑾教授說:挫折訓練對於孩子的性格形成非常重要。
  • 李玫瑾:讓孩子受益一生的「四種能力」,最好在12歲之前學會
    為人父母,我們第一希望孩子可以平安健康的長大,第二就是希望孩子可以養成良好的人格,具備優秀的行為品質。教育孩子這件事,不僅是孩子們一生當中的重要一課,同時也是家長們需要面對的一大考驗。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說:「在孩子12歲以前,培養性格和品行非常重要。此後的結果,是早期教育種下的因。」
  • 李玫瑾:在孩子12歲前,要教會他「四個能力」,受益終身
    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各方面能力強,但其實孩子是否優秀、能力是否強,是需要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培養的。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12歲之前是孩子培養性格、品行的重要時期;此後的結果,都是早期教育埋下的種子」。
  • 李玫瑾:12歲之前,請逼孩子學會這4種能力,他會受益終生
    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孩子教育要分年齡段,不同階段的方法不同。十二歲之前,是孩子培養性格、品行的重要時期。此後的結果,都是早期教育埋下的種子。在十二歲之前,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這四種能力,受益一生。
  • 李玫瑾:家有男孩,6歲前一定要教會孩子四種能力,孩子一生受益
    李玫瑾坦言:教育兒子宜早不宜遲,抓住6歲前的黃金期將一生受益  李玫瑾老師曾經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有過系統的研究,她曾經在一次講座中指出3~6歲是性格培養的關鍵期,孩子將來什麼樣,6歲前的教育基本上就確定了。」  李玫瑾老師的建議並非沒有道理,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0~6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階段,這時的孩子能對周圍的事物產生初步的認識。
  • 李玫瑾:在孩子12歲前,要教會他「三個能力」,有助於孩子成長
    李玫瑾教授表示12歲前教會孩子這三種能力是關鍵,有助於孩子成長,甚至受益終身。1.抗壓能力現在的父母對孩子們往往是「愛之深,操之切」,總是想著孩子還小很多事情必須通過自己來替他做才安心,最後只會造成孩子過度依賴,不利於成長。
  • 李玫瑾:12歲之前,父母要注重培養孩子四種能力,一生受益
    李玫瑾教授就曾公開表示,12歲以前是培養自家孩子個性以及品格的關鍵時期,之後什麼樣子,都是早期教育的影響。案例前段時間,幾個園區裡面的寶媽聚在一起,談及孩子的教育,都直言自己不知道怎麼弄才好,孩子2-3歲人家有的已經開始各種早教學習,自家的娃想讓她童年更自由點,又怕耽誤到孩子的教育,輸在起跑線。
  • 李玫瑾:12歲之前,務必教會孩子這4個能力,是立足社會的根本
    不恰當的管教不僅會讓孩子這隻瓶子的顏色變得糟糕,甚至還有可能會被輕易打碎。少年犯的父母不懂孩子為何會犯罪?李玫瑾教授直言:12歲之前管錯了從事犯罪心理學研究的李玫瑾教授,現在是父母們口中的「育兒網紅」,在各地進行的教育講座和視頻,被家長們奉為「教育聖經」。
  • 李玫瑾: 12歲前父母的撫養方式, 決定孩子的一生
    在此之前,西安市藍田縣4名男生性侵案、大連13歲男孩殺女孩案、湖南13歲男孩弒父弒母案……未成年人犯罪已經成為中國社會需要面對的嚴重問題。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曾是「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在40年上千例罪案的研究過程中,她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往往會滯後反應。因此,人的心理特徵與早期撫養有密切的關係。
  • 李玫瑾:12歲之前,請務必教會孩子這4個能力,是立足社會的根本
    李玫瑾教授直言:12歲之前管錯了從事犯罪心理學研究的李玫瑾教授,現在是父母們口中的「育兒網紅」,在各地進行的教育講座和視頻,被家長們奉為「教育聖經」。在某次講座中,有家長提問說「雖然為人父母,但是卻不知道該如何管教孩子!」李玫瑾教授就此和大家分享了一個自己的「12歲之前管教孩子」的理念。
  • 李玫瑾教授:孩子在12歲以前,一定要學會4種能力,將來有出息
    李玫瑾教授曾說:孩子性格的培養、品行的形成是在12歲之前,之後的結果,都是早期教育播下的種子。,特別是在12歲之前,如果具備這四項能力,將來孩子發展錯不了。李玫瑾教授說:責任感是每個孩子都應該具備的東西,學會分擔才有擔當,孩子只有親身體會了壓力和重量,才能懂得責任。
  • 12歲之前培養孩子這4個能力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十二歲之前,是培養孩子性格、品行的重要時期。此後的結果,都是早期教育埋下的種子。」在孩子十二歲之前,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這四個能力,能夠受用一生。1.抗挫力,人生的底牌挫折訓練對於孩子的性格形成非常的重要,如果孩子卻反抗挫力,那麼孩子遇到挫折就會非常的膽怯害怕,甚至是孩子會非常崩潰,造成悲劇。
  • 李玫瑾教授:孩子頂嘴時,父母學會說這3句話,孩子將受益一生
    有一次,小柔吃完飯後想鍛鍊一下孩子做家務的能力,便讓兒子收拾一下剩菜剩飯,把碗筷放到洗碗池裡。沒想到孩子並不樂意,道:''你沒有手嗎?''聽到這話,小柔是難以置信的,心中難免生出怒氣。,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父母千萬不要太順從孩子,因為大部分'逆子'都是父母'寵'出來的。''
  • 李玫瑾:孩子的4個教育黃金期,父母莫要錯過
    性格培養李玫瑾教授研究未成年犯罪發現,這些十幾歲孩子根本不聽父母的話。最好在孩子六歲之前,反抗能力非常少的情況下,就開始培養。當孩子第一次做錯一件事,你就要及時制止他,對他說「不行!」。讓他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如果你當時沒有管他,一旦這種行為重複三次,就容易形成習慣定勢。等到他十幾歲的時候,你再管,是很難改變的。在這個時期的性格培養,就是建立行為模式。
  • 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家長別錯過12歲前「最佳教育期」
    學員家長們也接受了一堂家庭教育課,主講人是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課堂一開始,李玫瑾就開門見山道出了當下一些家庭教育的突出問題。「有人說我這孩子就是坐不住,還有人說我這個孩子老有攻擊性。像這些問題,當孩子已經顯現的時候,如果孩子在10歲以內的話,至少是6歲之前的問題了。孩子在早年尤其是6歲之前往往在複製他身邊人的言談舉止,包括你的形象。」
  • 李玫瑾:6歲前是孩子性格養成黃金期,家長要堅持做好這4件事
    家庭教育的最佳時期是12歲之前,即依戀期。而在依戀期中,1-6歲又是最關鍵的時期。6歲前之所以是最關鍵的時期,是因為6歲前是孩子性格養成黃金期,這個階段類似於建房子打地基的階段。通過家長的引導和教育,孩子形成好的性格、完整的人格,那麼他以後的生活基調就定下來了。
  • 李玫瑾直言:想培養更優秀的孩子?6歲前「鬥勇」12歲後「鬥智」
    6歲前「鬥勇」12歲後「鬥智」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檔節目中,就這個問題,和其他嘉賓一起,展開過激烈的討論,李玫瑾認為家長應該在孩子6歲前鬥勇,在孩子12歲之後鬥智。6歲前鬥勇關於這句話,她是這樣解釋的,孩子在3歲上下的時候,家長要學會說不行,為什麼要在3歲左右說呢?孩子越小越好教育,你說不行,他頂多在地上打滾、哭鬧,可孩子到了13、4,你再說不行,他可能就會離家出走,威脅你了。
  •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在孩子6歲前,父母要讓孩子養成這3種性格
    在長期的研究過程中,她發現所有人的犯罪心理都源於小時候,要想讓一個年輕人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就要從小時候開始培養。李玫瑾還說,孩子之所以在青春期出現叛逆的問題,一般都是在12歲之前,還有可能更早,如果在這個時間段孩子還沒有養成一個良好的性格,後面再想糾正就難了。
  • 李玫瑾直言:有男孩的家庭,在6歲前,要幫他獲得這「四種能力」
    現在的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教育不僅指知識的學習,也包括教養、習慣、性格、興趣等,但其中性格的養成往往會被家長們下意識的忽視。其實,一個人的性格可以促進著其自身的能力發展,而這影響也會有著終其一生的效果。6歲前,是養成一個孩子良好性格的關鍵時期,因此無論家中是男孩還是女孩,父母都需注重孩子性格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