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界中,雄性個體為了爭奪統治權而大打出手的種群數不勝數。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獅子。獲勝後,雄獅除了能獲得種群的統治地位,其他資源的優勢也非常明顯。因此,對於雄獅來說,一生中必須要完成這3件大事。
第一件是在3歲左右,遭到族群的驅逐,從此過上流浪的生活,自力更生;第二件是不斷挑戰其他獅群中的雄獅取而代之,成為獨一無二的獅王;第三件是年老後,也開始遭受其他年輕雄獅的挑戰。
這三件大事中,有兩件都是在不斷地爭鬥,足以看出它對於雄獅的分量。然而,在一些非洲草原紀錄片中,我們常常看到激烈的雄獅打鬥旁別卻站著冷眼旁觀的雌獅,它並沒有幫助任何一方。為何雌獅子會如此的無情?
作為唯一群居的大型貓科動物,當你深入了解了整個獅群的社會關係後,你會發現事情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雖然雄獅擁有獅群的統治地位,但獅群更像是一個母系社會,很多的關係都是建立在母獅的基礎上。
自然界中,只有讓自己的優良基因更好的延續,不斷地留下子嗣,才能擴大種群,讓整個種群生存下去。而這需要的條件就是優良的性選擇,對雄獅一樣,對雌獅也一樣。雄獅之間的戰鬥是為了爭奪領地,更是為了擁有配偶的選擇權來繁衍後代。
對於雌獅來說,選擇出更強壯的個體來保護孩子和自己,又不用自己出手,何樂而不為?獅群為了避免族內近親繁殖而退化,因此需要擊敗其他族群的獅王,促進族群之間的換血,使種族保持活躍狀態,這對整個種群來說顯然是有利的。
那為什麼出戰的總是雄獅而不是雌獅呢?如果你認為雌獅比較無情,經常不幫自己老公,就算要保護寶寶也得拼一下,那麼你的理解或許真的有些偏差。除了殘酷的自然繁衍規律外,其實雌獅的付出並不少。
它們每天辛苦捕獵,捕到獵物都是優先給雄獅吃,再給寶寶,最後才是自己。在食物匱乏的季節,雌獅們餓著肚子可能還在努力捕食,最後留給自己的食物可能只剩一點。在寶寶的照顧過程中,雌獅所要付出的精力和資源會更多,而雄獅可能只是繁殖時的那一剎那,接著又開始了下一段造獅之旅。
因此,其實每個個體在獅群中的付出都很平等,如果雌獅子既要打架還要照顧小孩,那真的要對雄獅說一句:「要你有何用?」從體型上來看,雌獅也確實有心無力。成年的雄獅體型比雌獅大30%左右,這種巨大的體型差造就了戰鬥力的巨大差距。兩頭雄獅大戰,雌獅很難插得上手。
那麼雌獅真的從來都不會上手嗎?動物學家們發現雌獅的冷眼旁觀並非絕對,如果流浪雄獅侵犯領地,威脅到了小獅子的生命是,雌獅可能就會選擇聯合起來和老公一起奮起反抗。畢竟如果獅王被打敗,新的獅王就會把所有的雄性小獅子殺死,確保這個獅群以後誕下的都是自己的子嗣。
一般來說,食肉動物的領地意識只會針對同性。換句話說,領土爭端只會發生在雄獅和雄獅之間,以及雌獅和雌獅之間。如果有異性前來,給它們帶來更多交配機會,它們求之不得,又怎麼會驅趕呢?
因此,雄獅之間打架,雌獅不幫忙這並不是無情,這更是愛!對於獅群繁衍的愛還有對孩子無私的愛。雌獅算得上好妻子,更算得上好母親。你覺得呢?
往期回顧:
動物眼睛的位置是隨便定?除了食草和食肉動物,這個物種也有答案
人類的食譜為何少有食肉動物的肉,難道是因為不好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