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科學周刊《自然》(Nature)雜誌在上周出版的增刊「2017自然指數(Nature Index)-企業科研」中報導的最新數據:隨著企業日益縮減內部科研活動,為了分擔科研重負,他們與學術和政府科研機構的合作在激增。
華大基因曾位列榜首
根據自然指數評出的雙邊合作分值(collaboration score),2012-2016年期間,全球最具成效的產業-學術合作關係中。諾華公司與巴塞爾大學、哈佛大學的合作分別居於全球第一、三位。三星公司與成均館大學的合作位居第二,華大基因(BGI)與哥本哈根大學的合作位居全球第四。不過,根據2015年公布的2015自然指數-企業科研」的排名,華大基因當時名列全球產業機構合作排名榜首。
自然科研大中華區總監Paul Evans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道:「華大基因排名靠前主要是因為與哥本哈根大學開展的一系列緊密的國際科技合作。」早在2010年時,華大基因就在丹麥成立分部,並於次年在哥本哈根生物科技園建立實驗室。由合作方提供樣本和項目,華大基因負責開展測序和分析工作,亮點的合作項目包括人體腸道微生物和古人類基因組。
在今年7月26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發表了由華大基因、哥本哈根大學、奧胡斯大學和丹麥科技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合作完成的丹麥人泛基因組項目的最新研究成果。華大基因也因此位居全球高質量科研產出最多的企業排名第十二位,是中國排名最靠前的公司。其它進入該排名100強的中國企業包括: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和烽火科技集團。
自然指數還通過對企業機構變化中的科研角色進行調查,揭示了產業合作發生的變化,以及這些轉向高質量科研的變化所帶來的成本和效益的改變。
自然指數援引研究稱,企業科研產出呈長期下滑狀態,並指出「這在各產業部門都很明顯」——從電子到電訊行業,直至製藥行業,全球企業的研發投入正在減少。1980至2006年之間,美國企業在基礎和應用研究上的投入佔總體研發資金的比例由26%降至22%。杜克大學的調查發現,1980年美國公司年均發表29篇錄入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Web of Science)的論文,到2006年,這一數量已減少至12篇。
儘管企業整體科研產出在下降,但自然指數數據顯示,過去五年,該指數所追蹤的企業與學術或政府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數量增加了一倍以上,由2012年的12672次曾至2016年的25962次。同期,自然指數所追蹤的企業論文有近90%都有來自學術或政府科研機構的合著者。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安諾傑(Arnout Jacobs)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產業和學術合作的轉型有助於擴大科研範圍並提高學術生產力,學術論文納入了來自企業的合著者,出版後就更有可能吸引公眾關注,這種關注度體現在新聞報導、政策文件、博客和社交媒體發布等平臺上獲得討論的情況。」
在基礎和應用中找到平衡
同時,隨著產業-學術合作的上升之勢,學術機構本身也日益關注應用研究。
自然指數顯示,美國大學的專利申請量在增加,由1996年的2266件增至2014年的5990件。美國大學孵化的初創企業數量也幾乎翻了一番,由2001年的400家左右,增至2013年的近760家。與十年前相比,有更多的專利引用了科學和工程文獻,但被引論文僅有少部分為企業作者所著。
自然指數創始人David Swinbanks在一份發給第一財經記者的電子郵件中稱:「產業和學術界之間正在經歷密切高質量科研合作這一根本轉變。其原因是產業部門越來越多地將科研外包出去,大學和公共研究機構近來也迫於政府的壓力而產出與社會和商業應用更直接相關的科研成果。」
Swinbanks指出,增強產業和學術界的合作有其可取之處,但需要長期關注的是這可能會改變科研機構在基礎和應用研究之間的平衡。
自然指數2012至2016年期間的數據顯示,在指數所追蹤的全球企業科研成果中,美國企業貢獻了近二分之一(49.25%),日本位居第二位(10.65%),其後為英國(6.07%)、中國(5.03%)和德國(4.99%)。如按照企業科研產出佔所在國全部科研產出的份額計算,瑞士以其領先的製藥公司而位居第一,佔3.73%。日本以3.34%位居第二,其後為韓國(3.18%)、美國(2.76%)和英國(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