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8 10:55:39 來源:
不久前,在中國醫學科學院主辦的「2018年(2017年度)中國醫院科技量值發布會」上,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護理學科從參評的1662家三級醫院中脫穎而出,取得了全國第15名、省內第一的好成績。這是業界對該院護理團隊科技產出、學術影響和科技條件三方面綜合實力的高度評價。
中國醫學科學院於2014年始進行醫院科技能力評價並發布報告,目前已連續5年;其中,護理學科自2017年度開始被納入評價系統內。南通一院護理學科已連續兩年進入榜單前100名,繼2017年獲得78名後,2018年再創佳績。
前不久,記者慕名前往南通一院探訪,解密上榜背後的奧秘。
創新護理人才培養機制
向研究型團隊轉型
這幾天,在蘇州大學護理學院攻讀博士的沈碧玉正在緊張的期末考試中。作為醫院首個攻讀博士學位的護士,沈碧玉算得上是一個另類。有人說,護士不就是做一些打針輸液的簡單工作,用得著讀博士嗎?沈碧玉說,護理工作也需要高度。她認為這個博士讀得有價值。
作為畢業於復旦大學醫學院的沈碧玉,是南通一院護理部有名的才女。身為南通大學護理學院碩士生導師、副主任護師,她還擁有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省「六大人才」高峰培養對象、江蘇省青年醫學人才等諸多頭銜。「知識與學習的樂趣就像一束光!我的座右銘是『無熱血,不科研』!」這些年,沈碧玉頻頻「走出去」,參加復旦大學護理學院高護班學習,赴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研修,赴美國馬裡蘭大學護理學院訪學,在2017年世界醫藥信息大會發言,她用國際化的視野,與國內外的護理新知連結,用科研的思維開展學習、工作和管理,10多篇SCI論文頻頻發表,成為南通一院護理部「科研第一人」。正如沈碧玉在接受《蘇大研究生》雜誌採訪時所說:「護理要有溫度、態度、深度,護理人要有專業素養與內涵、要有情懷與格局。」
正所謂「三分醫療七分護理」。隨著護理事業的飛速發展,護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已與醫學同屬一級學科,護理實踐和護理研究的範圍也在不斷擴大。南通一院護理部主任王麗華深知,精準醫學的發展,也對護理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理科研和臨床護理相長,護理事業要保持快速發展,必須要以臨床護理為基礎,以護理科研作支撐,採取多元策略,並在臨床實踐和科學研究中不斷完善和發展相關護理理論。
為提高醫院護理科研水平,南通一院建立優青護理人才培養方案,自2013年開始分2批實施,先後共有46名護理人員入選醫院優青護理人才培養平臺,提供專項培養基金2-3萬/人,每位配具有博士或碩士生導師作為指導老師。該院消化內科護士長趙春梅告訴記者,科室有膽總管結石患者在內鏡下取石後發生意外拔管(鼻膽管),膽汁引流不暢導致梗阻、感染加重,嚴重時引發休克危及生命的高危風險。「傳統的方法是僅採用普通膠布固定,容易脫落。後來,我嘗試採用環形螺旋纏繞,增加了固定敷料與管道的接觸面積,降低了患者的拔管率。」她的這一做法得到了指導老師、該院心內科主任醫師林剛的大力支持,引導她通過電子秤測量拉力,進行對比統計分析,幫助她投出了人生中的第一篇SCI論文,讓她樹立了做科研的信心。
2014-2018年,該院護理團隊共承擔立項課題3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中國生命關懷協會人文護理專委會科研項目1項、省級課題3項、局青課題4項、市指導性課題15項、市指令性課題11項、院級課題1項)。獲新技術引進獎12項、市科技進步獎8項。這些代表著護理專業級別較高水平的科研項目,引領醫院護理學科快速發展。
以臨床應用為基礎
用專利發明提升護理服務質量
注射胰島素,是糖尿病人最常用的治療手段。但不少患者因為工作忙碌、出差較多,胰島素注射液不方便攜帶,沒有按照醫生的要求去定期注射胰島素,往往導致病情加重。如今,在南通一院內分泌科,一種便於患者攜帶保管胰島素的智能胰島素筆盒,成為廣大「糖友」們的新寵。這一切都得益於發明者、內分泌科護士長趙麗華。
這種智能胰島素筆盒,只有兩個鉛筆盒疊起來那麼大,打開一看,盒子最上面有個海綿的凹槽,能固定兩支胰島素筆,兩邊分別裝了一組製冷和制熱的小儀器,為的就是要保證盒子裡是恆溫。趙麗華告訴記者,胰島素常規情況下要在25℃以下保存,溫度太高會變質,注射以後就無效。另外,胰島素也不能劇烈震蕩。
從查資料到電路設計,再到做模具,最終生產出成品,趙麗華前後歷時近8個月,投入2萬多元。令人欣慰的是,在「全球護士護理挑戰賽」上,趙麗華參評的「胰島素筆智能盒」項目,從全球21個慢性疾病護理項目中脫穎而出,這也是中國護士首次參與該項目並獲得提名,其發明專利還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公開亮相。
趙麗華並沒有止步於專利發明,而是趁熱打鐵,在糖尿病後續管理上下苦功。自2014年成為江蘇省糖尿病專科護士後,她每周定期坐診,解答「糖友」的各種疑惑。2018年,藉助南通一院內分泌科加入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MMC)的契機,與全國MMC聯網,實現數據共享,趙麗華帶領科室護理團隊開展基於大數據的科研,對病人的管理更加系統化、規範化。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該科室患者的胰島素使用量、血糖控制目標均高於全國平均數。
其實,像趙麗華這樣的「發明家」,在南通一院護理學科,還有很多。兒科護士長楊小紅髮明的「多功能嬰幼兒頭皮靜脈穿刺操作臺」,解決了小孩打針不便的問題,更吸引了不少廠家慕名前來主動尋求合作;曾在輸液室工作多年的護士長毛元紅髮明的「摺疊式小氧氣筒推車」,讓重達10多斤的氧氣筒實現了快速移動,大大節省了人力;曾在手術室工作多年的護士長陳黎敏發明的「一種椎板間鏡負壓吸引集液裝置」,大大提高了醫護人員實施腰椎間盤摘除術的工作效率,也降低了患者的感染風險……
在市第一人民醫院,這群一群高智商的「白衣天使」,她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熱衷於發明創造,用她們的聰明才智將工作實踐中碰到的難題逐一攻克,產生了積極影響。據統計,2014-2018年,該院護理人員結合崗位工作需求特點,共計推出了專利237項,其中,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231項,這些具有較好的應用推廣價值的新方法、新發明,大大提升了全院的護理服務質量。
小切口做大科研
讓護理工作充滿成就感
作為南通一院第一批、第二批優青人才,在ICU工作的護士長蔣雅瓊做出了一項公益之舉:將自己的優青基金6萬元全部拿出來,用於資助科室護士做科研,並且在科室成立了科研小組,群策群力,共同提升全體護士的科研能力。
「眾所周知,ICU收治的都是重症患者,控制感染尤為關鍵。而每天監測醫生、護工、護士的手衛生,十分重要。」蔣雅瓊透露,在一次科研小組的討論會上,一位剛工作3年的年輕護士提出這個選題後,她積極支持,鼓勵其就手衛生的監測數據寫了一篇科研論文。在論文發表後,蔣雅瓊很快兌現承諾,從優青基金中拿出獎金獎勵她。
從那之後,科室裡的護士都開始熱衷科研了,她們逐漸善於從小處著手,不放過任何一個研究的機會,「譬如,『護囑單』從手寫改為列印節省了多少時間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課題,更容易上手操作,激發了他們做科研的興趣,更體會到從事護理工作的成就感。」蔣雅瓊透露,最近,在她的鼓勵下,科室的男護士左大葉還報考了碩士研究生。在蔣雅瓊的帶領下,ICU護理團隊捷報頻傳:1項發明專利、14項實用新型專利、21篇論文,這些都是近兩年來工作僅5年內的年輕護士取得的成績。
如今,南通一院還成立了全院層面的護理科研學組,並按片區組成小組,結合全院護理人員的需求,制訂科研活動計劃與培訓內容。「培訓內容包括臨床護理科研課題設計與申報、如何撰寫論文、專利及新技術評定、護理成果獎申報、統計分析與軟體使用、新技術經驗交流會等。」王麗華透露,這些為護理人員指明了科研工作的努力方向,解決了科研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
實踐證明,設立科研小組後,護理方面的學術交流數量與質量均有很大提高。2014-2018年,南通一院護理學科發表論文421篇,SCI論文15篇,發表統計源期刊論文數量有很大的提升。科研能力提升還很好地調動了全院護理人員廣泛進行學術交流的積極性,近5年外出進行學術交流的人次也明顯增多,她們分別在全球、全國和江蘇省內的護理專業或各專科學術會上進行大會、分會場發言或壁報交流,平均每年有3名護士赴臺灣、日本等地進行交流學習。
「1906年醫院即成立南通州基督醫院護士學校,是國內第一所在中華護士會登記的護士學校,在110多年來的辦院歷程中,幾代護理人一直踐行著『人文護理』的理念,不斷提升服務患者的能力和水平。」南通一院院長陳建榮表示,此次該院護理學科躋身中國醫院科技量值排行榜前15名,這樣的驕人成績不是偶然的,其背後是全院近千名護理工作者汗水和智慧的支撐。目前,該院擁有市首批護理重點專科9個、市首批護理建設重點學科2個。
「新年伊始,站在新的起跑線上,在感到欣喜和自豪的同時,更肩負著一份壓力、責任和動力!」王麗華說,2019年,她們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擼起袖子加油幹,為南通是乃至全省護理學科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記者馮啟榕
一鍵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