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每天推車千餘輛次
「媽媽,你的手怎麼這麼多繭子?」拉著媽媽的手端詳,王桂英的兒子沒法不好奇,書本裡都說媽媽的手又暖又軟,可自己媽媽的手掌卻覆上了一層又厚又硬的繭子。38歲的王桂英是首都機場物業公司東區手推車項目部的服務員。昨天清早7點,整理好工作服,她又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您好,請讓一下,謝謝。」首都機場T3航站樓,王桂英爽利的提示聲中,十輛串在一起的手推車如長龍般駛來。人多拐彎時,站在車尾的王桂英緊按車把,膝蓋微曲重心下移,雙手發力,笨重的「長龍」便如自行車般靈巧地轉彎前行了。
一個月前調任班長,王桂英如今負責T3航站樓國內出發層、到達層和停車樓好幾千輛手推車的調度。每個站點不能斷車、旅客用完的散車要及時收集避免影響他人、每集齊10輛就要流動到其他急需用車的站點、確保車輪車身等各處沒有故障……這些都是王桂英和同事們的工作。僅在T3出發層這一層樓內,就有40多個手推車集散點。
「早上七八點,出發層的手推車使用量猛增。到下午2點,大批旅客到達時,『用車高峰』又轉移到了到達層。一旦有航班延誤,這些規律性的用車時間還會被打亂,要根據經驗動態調整。」王桂英說,粗粗算下來,她每天要推車千餘輛次。
一天的工作下來,在各個站點之間「轉崗」協調調度的王桂英,每天走上十五、二十公裡絲毫不在話下。這不,新年了,她也給自己置辦了一件新「裝備」——一雙結實的黑色運動鞋,「普通布鞋一個月就穿爛一雙,穿這運動鞋,能頂仨月。」
手推車卸下旅客的重擔和疲憊,可管理、調度起來卻並不像一般人想像中那般輕鬆。一輛車二三十斤重,推著每十輛一串的手推車隊拐彎、上坡,若沒有足夠的臂力和巧勁,很容易跑偏甚至失控。「五一」、「十一」、春運人流密集的高峰期過後,王桂英的雙手和胳膊總要腫上好一陣,護腕、膏藥是她和同事們的常備品。
或許有人會疑問,不過是小小的手推車,旅客早用一會兒或是晚用一會兒的事,真有這麼重要?「當然重要,散車如果放在人群中不及時收走,很容易絆倒旅客,非常危險。旅客如果長途飛行甚至經歷延誤之後還要拖著沉重的行李,情緒肯定差上加差。」小小手推車服務給旅客帶來的影響,她們毫不馬虎。除了調度管理手推車,王桂英和同事們還要經常做問訊服務、外語訓練、安全服務等培訓,在各個角落碰到需要幫助的旅客,她們都會笑著迎上。
昨天是初五,是北方人「破五」吃餃子的日子。王桂英的塑料飯盒裡,卻只躺著一張餅和一份蒜苗炒肉。她的丈夫是一名京東快遞員,昨天清晨3點就出發去上班了。王桂英大年初三剛上了一整晚夜班,休整一天後清早5點又起床上班的她,實在沒騰出精力包餃子。「少吃回餃子不要緊,看見旅客特疲憊的時候拿到手推車一身輕鬆,給我們一聲『謝謝』或者哪怕就一個微笑,我這心裡就可得勁兒了。」說著,靦腆的王桂英眼睛笑開了花。
上圖:在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王桂英將旅客使用後的手推車統一回收,重新推回出發大廳入口。本報記者 孫戉攝
(責編:陳一諾、高星)
什剎海起波瀾 胡同遊變味兒 什剎海是老北京的象徵,其特色胡同文化吸引了眾多中外遊客。但記者走訪發現,現在的什剎海景區問題凸顯,三輪車經營不規範、景區內缺乏統一的遊覽標識,人車混行給遊覽增加了不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