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多家媒體報導,江蘇文科狀元白湘菱最終申請了香港大學並獲得錄取,專業意向為金融類專業。同時,港大表示願意提供四年約一百多萬的全額獎學金。
白湘菱在今年高考中以裸分430分成為江蘇文科第一名,但因其選修測試科目歷史成績為B+,根據江蘇現行高考政策,無緣清華北大、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此前這幾所高校均表示,須按政策來招生。
在去年公布的2020年QS世界大學綜合排名中,清華大學排名第16,北京大學排名第22,香港大學排名第25。同為國際名校,但在這件事情上的做法卻迥然相異。相對於清北「按政策招生」的官方說法,香港大學此番不僅是搶鏡,簡直有點打臉了。
不能破格的理由是「尊重規則」,看起來的確「無懈可擊」,10多年的規則怎麼能說破就破呢?但這種分數、等級雙指標的評價系統說到底並不能解決應試教育問題。這種一刀切的做法,看似按部就班,嚴格按照招生計劃招生,招的都是頂尖學生,但都像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一樣,又如何確保學生的多樣性,保證不錯過被雙指標卡在外面的優秀苗子呢?
香港大學這次堪稱教科書式的做法與10年前錄取北京高考理科狀元李泰伯的做法如出一轍,充分體現了其科學嚴謹的招生錄取機制和「不拘一格」的求才態度,只不過上次打臉的是美國11所名校,這次打臉的是清華北大。
有意思的是,對內地報考學生來說,香港大學曾經以難進著稱。2005年,香港大學開始自行在內地招收本科生,最終有11名各省市狀元因面試成績不理想被拒之門外。
港大在內地的招生計劃不同於內地高校的統一招生機制,有獨立的報名程序。在錄取過程中,港大會優先考慮申請人的高考總成績及英語成績、申請人在面試中的綜合表現以及申請人的綜合素質。
實際上我國在高校招生錄取方面從未停下對標國際先進機制的腳步。從今年開始,我國取消了自2008年起實行了十餘年的5%自主招生,推出新的「強基計劃」,強基計劃不再採取「降分優惠」方式,而是按高考成績85%、大學校測成績15%進行綜合評價錄取,這是朝建立多元評價體系邁出的重要一步。
制度的僵化不僅出現在高考招生錄取中,在我國科研體系中也屢見不鮮。
2011年,施一公、饒毅在中國科學院院士評選中雙雙落選,後者更宣布不再參選。而兩年後的2013年,施一公當選美國科學院、人文與科學學院「雙料」外籍院士,同年年底,他才終於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施一公
因發現青蒿素而獲得2015年諾貝爾獎的屠呦呦也多次申請中科院院士均落選。
2017年, 30歲即成為清華大學最年輕博導教授的「美女博導」顏寧落選中科院院士,而2019年4月30日,她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要成為中科院院士,需要其他院士推薦,還要求相同學部的院士所佔推薦人數比例,可以說要求極其嚴格。但這個過程中有許多問題也廣受詬病,比如「論資排輩」現象、各種拉票、包裝及暗箱操作,更涉及到錯綜複雜的關係和人脈因素,比如各大學、各地方以及各學術流派的平衡。
儘管中美兩國科學院院士的身份定位、評選標準、方法和程序的確有很大不同,但有一條原則應該是一致的,那就是學術成就和貢獻大小,脫離了這個核心要素,評選就失去了引進頂尖人才、推動科技進步的意義。
多年來,改革兩院院士的評選標準、方法和程序的呼聲一直很高,建立院士退休、退出機制的建議也屢屢見諸報端,科研評價體系中唯SCI論文至上的做法在官方層面也在進行糾正。
眾所周知,如今在川普政府的移民和留學新政下,在美國的非美裔科技人才所處的生態環境並不友好,甚至遭到打壓和驅趕,在我們之前的爆文《美國正在趕走世界頂尖人才,而這一次,他們可能不會回來了 》中有所論述。
我們要未雨綢繆,吸引優秀的頂尖人才轉投我國,那就應當深化我們的高校招生錄取、科研評價體系、兩院院院士評選等一系列制度政策的改革,為培養和發現人才、招納賢才提供最好的生態環境。
你們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評論。
作者:Sail2008
聲明:著作權所有,轉載需授權,嚴禁抄襲,違者必究!
「牛牛說」是我們的粉絲問答欄目,期待您的參與。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
Come on,給你的靈魂充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