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座城市,先從她的博物館開始。
每到一座城市,我都必去兩個地方,一是博物館,了解城市的起源發展歷史淵源,隔著時空,循著脈絡,我能與這座城市傾心交談。另一個地方則是清真寺,清真寺的周圍不僅能解決我的飲食問題,更重要的是這是我的精神歸屬,到了這裡,就像遊子回到了家,內心定安下來。
廣州博物館坐落在越秀公園內的越秀山上的鎮海樓,是一個明代的五層建築。紅磚綠瓦,雄偉壯觀,似樓似塔,逐層收分,很有特點。而越秀公園風景優美,綠植茂密,是一處遊玩觀賞的勝地。
我和愛人輪留進去參觀,孩子此時最迷戀樓梯,在博物館裡對陳列的文物匆匆看上一眼後,便走起了樓梯,從樓上走到樓下,樓內走到樓外,樂此不疲,而我們也索性放開了手,任他自行上下。這次出行怡辰最大的變化是具備了安全意識,懂得了謹慎小心。當父母對孩子放手還她自由時,孩子的各種能力迅速啟動,並不停地進行自我修正。一會兒的功夫,女兒就能從容地自己上下樓梯了,她很滿足很自信很陶醉,揚起的小臉上滿滿的都是喜悅,光彩照人。
放手,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智慧。幼時的放手,先從不約束他的行動開始,不過度保護。而漸漸成人後的放手,則是不禁錮她的思想,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那些獨立有主見的孩子,通常都脊背挺立,快樂自信。
在火車臥鋪上,女兒和一個比她大幾歲的男孩玩爬梯子遊戲。女兒嗖嗖嗖地爬到了上鋪,小手緊緊地抓住扶手。旁邊的一個奶奶尖叫了一聲,捂住了眼睛。那個男孩站在最下層猶豫著要不要上去,腿抖動著,不停地回頭呼喚媽媽。媽媽走過來說:「我家孩子膽子小,不敢爬。」男孩眼神一暗,主動下來了,坐到臥鋪上玩手機遊戲,坐的地方有點靠前,被媽媽疾言厲色地訓了幾句,男孩膽怯地向後挪了挪。
媽媽的一句話,就擊碎了男孩的信心,這種心理暗示會讓他真正認為自己膽小,什麼都不行,自卑就這樣埋下了種子。
你說的的樣子,就是他成長後的樣子。
教育的最終核心是自我教育,那些幼年時期的漠視、恐嚇、鉗制,以愛為目的的控制,像一顆毒瘤,深長於孩子的內心。他可能一生也走不出這個陰影,或者,他想移除這個毒瘤,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來進行自我療愈,才能達到精神的獨立與內心的豐盈。
尊重孩子,再小的個體,他也是獨特的。他需要探索,更需要鼓勵與肯定。
我喜歡去博物館,但據我觀察,孩子們並不樂衷。她們更喜愛在自然中玩耍。
最近,讀了徐莉老師的一篇描寫丹麥博物館的文章,才找到原因。丹麥的博物館裡專門設有孩子的工作室,一個或多個,裡面有各種與博物館相關主題的手工,孩子們都流連於此不肯離去。寓教於樂,才是絕佳的學習方式。
而國內的博物館,高大上有餘,用心不足,更沒有把兒童教育這一塊,納入到博入館的工作範疇中。
個人認為,自然與人文,是和諧的共同體。自然所賦予孩子的,是從裡至外的精氣神;而人文所給予的,則是不可複製的內涵氣質。自然,需要觸摸;人文,則需要浸潤。因此,我喜歡帶孩子旅行,並不僅僅因為教養在路上,而是在行走中,能與天地靈氣接觸,與自然人文對話。
我希望孩子能徜徉在歷史的長河裡,感受文化的厚蘊與力量,明鑑明理,能找到來時的路,炎黃子孫的根。我也希望,她能身心靈共同成長,在這個左奔右突靈魂懸置的社會裡,多一份從容與安靜。
我能給她的,是帶她感受這個世界,感受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感受中西文化的異同,感受藝術的魅力,給她內心種下一顆種子,等待發芽開花。我不能給她的,是她要獨立去走屬於自己的路,活成她自己。也許很普通,但獨一無二不可複製。
在旅行中,女兒給我許多驚喜。她更加能與我交流了,不僅僅是眼神肢體,還有語言,可以說很多字和詞語,對我所說的話也給予充分的回應。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吃藥,她有點感冒,擔心在旅途中病情嚴重,我給她服用了幾次藥,每次我都清晰地告訴她,有點苦但可以接受。她雖然不太情願但還是很配合地吃了下去。孩子內心澄明,什麼都懂,關鍵看我們有沒有足夠的耐心去傾聽等待,而不是利用權威或暴力強行使其就範。
在越秀公園裡我們玩到很晚才回,女兒興致很高,聞歌起舞,給我們帶來極大的快樂。哪裡是我帶她去旅行,分明是她帶著我們,抵達內心最柔軟的角落,讓我們感受到什麼是人間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