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開封網9月2日訊(付海濤 於七一 梁繼那)最近科裡年輕大夫聚在一起聊起了童年,大家談到小時候爸媽給自己測身高,說家裡仍有一面牆保留了自己的生長記錄,爸爸媽媽會定期給自己測一次身高,並記錄,現在自己都已經為人父母了,也紛紛表示,這樣的一個「親子互動量身高遊戲「也會和孩子繼續玩下去。
多長時間量一次身高?怎麼樣測量身高才最準確呢?
今天請劉傑主任醫師給大家講一講給小朋友量身高的注意事項。
主任,我們家寶寶今年2歲,有的人說測量身長比較準,有的說測身高也可以。請問,我應該聽誰的呢?
劉主任:3歲以下的寶寶應躺著測身長,3歲以上兒童站立測量身高。
在家裡,如果沒有量板,也可讓寶寶躺在桌上或木板床上,在桌面或床沿貼上一軟尺。在寶寶的頭頂和足底分別放上兩塊硬紙板,測量方法和醫院量板的量法一樣,讀取頭板內側至足板內側的長度,即為寶寶的身長。測量身長時需注意足板一定要緊貼寶寶的足底,而不能只量到腳尖處,否則,會使測得的身長大於其實際身長。
3歲以上兒童站立測量身高,各位爸爸媽媽可以在家裡牆上貼上一個身高立尺。測量前先脫鞋,摘帽,女孩子放下髮辮。讓孩子站在身高尺或者牆根前,呈立正姿勢,腳跟/臀部/肩部和頭部全部靠牆,腰部挺直,兩眼平視,兩臂自然下垂,頭部不要過仰。或者簡單些,家長可在孩子頭頂放置有直角的厚書本或者其他帶直角的工具,緊貼牆壁向下,一直靠攏到孩子頭頂,在物品的最低點畫一條線,反覆測量幾次,直到出現兩次相同的數據為止,記錄數據-具體日期-時間-測量人。
主任,最近給我女兒測量身高,發現早晚測量數據差別好大啊,這測身高還有時間上的要求嗎?
劉主任:站立或者坐起後,人的脊柱椎間隙會受到壓縮,早晚身高會有所不同。早上最高,晚上最矮。相同的時間測量才有可比性。
準確測量身高需要注意「四同」
同一測量者測量,不同的人,卡尺在頭頂的鬆緊度會不同;
相同的測量尺;
相同的時間;
相同的站立方法。
劉主任,我應該多長時間給孩子測量一次身高呢?
劉主任:測量身高每月一次就行了,過於頻繁測量會給孩子增加心裡壓力,不利於長高。
都說孩子的身高受父母影響很大,如果父母身高不高,那是不是就代表孩子從一出生就輸在了起跑線上?吃的再好都沒什麼用呢?
劉主任:父母的身高確實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孩子,但是身高是跟很多因素有關的,比如營養好不好?尤其是嬰幼兒時期,餵養是否得當,有無內分泌疾病等。
劉傑主任提醒大家:
各位家長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比同齡孩子身高矮較多,或者發現孩子比同齡人智力差,或者女孩8歲前/男孩9歲前出現性腺發育,又或者每個月的生長速度小於0.5cm,都要及時到醫院就診。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營養、體育鍛鍊、睡眠等無一不影響孩子的生長速度。
(投稿熱線:18237850555 郵箱:chinanewsk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