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VOLTE接入指標分析與優化
指標定義: 無線接通率= RRC連接建立成功率*E-RAB建立成功率
VOLTE中,RRC連接建立成功率不分QCI,E-RAB建立成功率分QCI
1.1 隨機接入失敗
隨機接入失敗的常見原因:
ENB側參數配置問題
UE側參數配置問題
信道環境影響
核心網側配置問題
備註:由於隨機接入是L2的過程,在ENB側沒有明顯的特徵表現,需要結合UE側的log來進行觀察與判斷
影響RRC連接建立成功率的因素主要以下因素有關:
空口信號質量;
參數配置(定時器、功率控制等);
幹擾;
網絡擁塞;
設備故障;
1、上行隨機接入的問題
UE發出RRC Connection Request消息,ENB沒有收到,如果此時的下行信道質量正常,一般是隨機接入參數中的初始接收目標功率設置偏低的問題。
2、 小區重選參數問題
ENB收到UE發的RRC建立請求消息後,下發了RRC Connection Setup消息而UE沒有收到。查看此時的SINR,如果偏低,而且監視集中沒有質量更好的小區,那麼是覆蓋的問題可以適當提高下行公共信道的功率。如果此時監視集中有更好的小區,則可能是小區重選的問題,可以適當調整小區重選參數加快小區重選。
3、 下行初始發射功率偏低問題
UE收到RRC Connection Setup消息而沒有發出RRC Connection Setup Complete消息,如果此時下行的信號質量正常,那麼可能是手機異常,否則可能是下行初始功率過低導致下行不能同步。
4、 上行初始功控問題
UE發出RRC Connection Setup Complete消息而ENB沒有收到,由於上行初始功控會讓UE的發射功率上升,如果是UE的發射功率不足導致,可以適當提高上行信道的初始期望功率和調整量等參數。
1.2 RRC連接建立失敗
RRC連接建立的話統統計
【A點】
指標L.RRC.ConnReq.Att加1,不統計重發的次數
【C點】
指標L.RRC.ConnReq.Succ加1,不統計重發的次數, T301計數器進行控制
RRC建立連接失敗在ENB側的表現如下:
RRC_CONNECTION_CMP沒有收到
ENB回復RRC_CONNECTION_REJECT
1.3 E-RAB建立失敗
E-RAB建立的話統統計
如圖中A點所示,當eNodeB收到來自MME的E-RAB SETUP REQUEST或者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消息時E-RAB建立嘗試次數累加
圖中B點所示,當eNodeB收到來自MME的E-RAB SETUP RESPONSE或者INITIAL CONTEXT SETUP RESPONSE消息時E-RAB建立成功次數累加
1.4 接入類優化步驟
1.檢查操作,告警,傳輸問題,是否存在網絡變動和升級行為等(1.通過LST ALMAF查詢站點實時告警,參考歷史告警;
2.通過DSP BRD 查詢單板運行情況;
3.傳輸及EPC側有網絡變動(升級,割接,參數修改等)。
4.通過Mapinfo查看小區PCI復用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模三衝突;
5.檢查小區時隙配比是否設置準確(室分:SA2\SSP7;宏站:SA2\SSP5)
6.如每PRB上幹擾噪聲平均值>-110dBm,確認小區存在上行幹擾,同時可通過後臺跟蹤,確認幹擾類型;
7.檢查傳輸模式,是否為TM3,如長時間為TM2,確認設置正確的情況下,基本確定小區存在弱覆蓋;
8.對比64QAM和QPSK佔比,如後者比例遠大於前者,可確定小區覆蓋異
9.鄰區告警、故障等導致TOP小區存在弱覆蓋;
10.天饋問題,無線環境差;
11.天線權值配置與現場天線參數不一致。
12.核查參考信號功率是否偏低(常規設置92,122,需結合現場設置);
二、VOLTE掉話指標分析與優化
2.1全網性指標排查
首先需要在話統側獲取全網的掉話率指標以及趨勢,掉話率趨勢分析至少1到2周的數據,如果掉話率指標突然偏高,一般執行步驟:
是否全網問題
對全網MME及eNodeB側進行告警核查(傳輸,設備等告警),觀察期間是否實施版本升級
是否存在Top小區:
小區級的掉話率指標和掉話絕對次數按從高到低的順序進行排序,優先分析掉話絕對次數多而且掉話率高的Top小區
對Top小區進行參數核查、告警檢查等
對引起掉話的Top原因進行定位分析
若是共性問題,將優化結果推廣到全網
2.2關於掉話的定義
話統掉話的定義
當ENodeB收到來自MME的ERAB ReleaseCommand(UE Context Release Command)消息或eNodeB向MME發送E-RAB RELEASE INDICATION( UE CONTEXT RELEASE REQUEST )消息,且釋放原因不為「Normal Release」,「User Inactivity」,「Partial Handover」,「Handover triggered」,「successful-handover」,「cs-fallback-triggered」時統計該指標。如果E-RAB RELEASE COMMAND消息中要求同時釋放多個E-RAB,則相應指標按各個業務的QCI分別進行累加。
2.3 掉線優化步驟
1.通過LST ALMAF查詢站點實時告警,參考歷史告警;
2.通過DSP BRD 查詢單板運行情況;
3.提取兩兩小區切換,確定目標小區:
A.確定目標小區運行情況,是否基站故障或異常告警;
B.檢查鄰區間參數設置是否正確;
C.通過Mapinfo檢查小區鄰區配置是否合理,進行鄰區合理性優化;
D.檢查基站是否周邊站點缺少,如為孤站,可視為正常;
4.檢查參數設置是否合理:
A.查詢掉線類定時器設置是否正確;(T310、N311、N310、T311、T301).如掉線率突增,B.查詢操作日誌,確認是否有修改,導致小區異常;
5.檢查是否存在幹擾:
A.通過Mapinfo查看小區PCI復用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模三衝突;
B.檢查小區時隙配比是否設置準確(室分:SA2\SSP7;宏站:SA2\SSP5);
C.如每PRB上幹擾噪聲平均值>-110dBm,確認小區存在上行幹擾,同時可通過後臺跟蹤,確認幹擾類型;
6.是否存在高質差:
A.通過觀察小區上下行丟包率是否正常,如丟包率偏高,基本斷定小區存在質差;
B. 通過後臺誤碼率跟蹤,如BLER>10%,確定小區存在高誤碼;
7.是否存在弱覆蓋:
A.檢查傳輸模式,是否為TM3,如長時間為TM2,確認設置正確的情況下,基本確定小區存在弱覆蓋;
B. 對比64QAM和QPSK佔比,如後者比例遠大於前者,可確定小區覆蓋異常;
8.現場測試及後臺跟蹤:
A.安排前場人員現場測試,同時後臺通過信令跟蹤,配合查找問題原因;
B.如果確認問題後,需第三方配合解決,轉發相關人員處理,做好跟蹤工作,直至問題閉環。
三、 VOLTE切換類指標分析與優化
3.1切換定義
切換的過程就是終端在移動過程中與網絡連接交互發生變化的過程:
3.1切換失敗類型
判斷是否切換,通常以信令為判斷依據,在終端側,以發出觸發切換的測量報告為開始,以切換完成消息為結束;
切換成功時,從UE側觀察表現為UE從一個源小區到一個新的小區(可從PCI變化來觀察)進行正常業務交互;
根據現網處理該問題的案例和現網實施的經驗,影響切換成功率的因素有很多,例如:
硬體傳輸故障類;
數據配置類;
擁塞類;
幹擾;
時鐘問題;
覆蓋問題及上下行不平衡
3.2 切換優化步驟
1查詢站點有無告警,小區狀態是否正常;
2.查詢有無外部幹擾(每PRB上幹擾噪聲平均值>-110dBm,則存在外部幹擾);
3.提取兩兩小區切換,確定切換出目標小區,核查外部小區參數(PCI、TAC、頻點、小區標識、切換參數)配置有無錯誤;
4.查看MAPINFO圖層,查看鄰區是否存在MOD幹擾,確認基站規劃是否合理,是否會產生弱覆蓋。
四、 ESRVCC切換成功率分析與優化
4.1指標定義
4.2影響因素
4.3 切換優化步驟
1查詢站點有無告警,小區狀態是否正常;
2.查詢有無外部幹擾(每PRB上幹擾噪聲平均值>-110dBm,則存在外部幹擾);
3.提取異系統GERAN兩兩小區切換,確定切換出目標小區,核查外部小區參數(BCCH/LAC/BSIC/RAC)配置有無錯誤;
4.查詢切換出目標2G小區是否存在故障、幹擾、質差等。
5.查看MAPINFO圖層,查看鄰區是否漏配/配置不合理。
6.查看切換門限是否設置合理,啟測門限、判決門限、時間遲滯等。
五、 LTE幹擾類型及幹擾特性
1、 小區上行底躁100RB的波形圖,推斷小區幹擾類型。
【具體核查規則】
5.1系統間-阻塞幹擾透析
通過性能中的100個RB的頻譜特性進行判別。
此類幹擾的造成原因:阻塞幹擾和設備故障等
頻譜特徵為:頻域100個RB的典型特徵為絕大部分RB均受到強幹擾,其頻譜特徵如下:
主要幹擾源:電信聯通FDD使用1880MHz頻段,自身接收機性能較差;設備故障等。
算法描述如下:
標準差能很客觀準確的反映一組數據的離散程度,因此可以計算各頻點幹擾電平的標準差來反映寬帶直放站的幹擾特性,具體算法如下:
,(全頻段內呈高干擾特性)N為PRB數,取100
標準差為:,時認為上行頻段內各頻點的離散程度較小,各頻點幹擾近似相當,可以斷定為阻塞幹擾。
5.2系統間-互調幹擾透析
通過性能統計中的100個RB特性,融合基礎數據配置來進行幹擾原因的定位。
頻譜特徵為:某個或者某幾個RB呈尖峰突起狀,未受幹擾RB底噪很低,其頻譜特徵如下:
主要幹擾源:GSM900:2f1、f1+f2,DCS1800:2f1-f2且自身互調性能較差。
算法描述如下:
ü 一:通過臨近的波峰突起判斷,過濾出底噪低,凸起不超過10個的波形特性;
ü 二:判斷50米以內所有GSM900小區,分析其主頻點,通過二階諧波及互調遍歷計算,得到幹擾頻率,判斷是否與波峰吻合;
ü 三:判斷50米以內所有GSM1800小區,分析其主頻點,通過三階互調遍歷計算,得到幹擾頻率,判斷是否與波峰吻合;
ü 四:輸出判斷結果。
5.3系統間-雜散幹擾透析
通過性能統計中的100個RB特性來進行幹擾原因的定位。
頻譜特性為:前端RB底噪較高,後端RB底噪較低,或者是後端RB底噪較高,前端RB底噪較低,整體曲線較為平滑,其頻譜特徵如下:
主要幹擾源:DCS1800(1805-1830Mhz)、OFDM天線(1850-1880MHz)、小靈通等由於天線對打、或天線隔離度不夠造成。
算法描述如下:
這種前高后低(或前低後高)的特性可以用模擬算法進行計算。
5.4系統間-混合幹擾透析
混合幹擾具備有上述各種幹擾的曲線特性,如底噪全部都很好,同時也有相關的頻域凸起。我們將此類幹擾定義為混合幹擾。
混合幹擾在進行處理定位時,需要逐個幹擾類型進行排查處理,處理掉一個類型的幹擾後,再進行頻譜分析,迭代的定位結果。
5.5系統內-PCI共模幹擾透析
PCI共模幹擾是通過MR+基礎工參+測試掃頻混合模擬定位的結果。
ü 系統可以通過融合數據對模三幹擾進行定位;
ü 系統可針對單個小區、小範圍區域以及全網進行PCI的分析和優化,給出PCI的修改建議;
5.6系統內-GPS失鎖幹擾透析
當GPS出現故障不工作時,會對周邊其他小區產生明顯的上行幹擾。
通過融合基礎數據和性能PRB統計數據,結合地理特性綜合分析定位該類幹擾。
此類幹擾特徵描述如下:
ü 受幹擾小區頻域特徵為:明顯尖峰突起狀,其餘RB幹擾電平很低;
ü 受幹擾小區地域特徵為:集中在某個局部的片區;
其頻譜特徵如下:
其算法特徵如下:
一 先定位受幹擾小區,按照頻譜特性,定位疑似GPS失鎖受幹擾小區;
二 判斷該類小區是否是集中在一起;
三 再找GPS失鎖的目標小區;
5.7系統內-遠距離同頻幹擾透析
TDD無線通信系統中,在某種特定的氣候、地形、環境條件下,遠端基站下行時隙傳輸距離超過TDD系統上下行保護時隙(GP)的保護距離,幹擾到了本地基站上行時隙。這就是TDD系統特有的「遠距離同頻幹擾」。在大規模部署的網絡中,此類幹擾較為普遍,且可能會對本地基站的上行用戶隨機接入時隙以及上行業務時隙造成幹擾,從而影響用戶上行隨機接入、切換過程以及上行業務時隙。
此類幹擾特徵描述如下:頻域整體均有抬升,中間6個RB(RB47-52)抬升更明顯,其頻譜特徵圖為:
通過整體底噪以及凸起RB判斷即可。
【預處理意見示例】
輸出結果部分:
l 幹擾核查(檢測小區是否存在幹擾)
小區上行底躁核查
前一天12點至24點有[XX]%採樣點的小區底躁高於-105dBm。
小區底躁波形圖如下:
SINR檢測
從MR數據中檢測該小區的平均SINR為[XX]DB。
小區幹擾類型核查
存在[小區幹擾類型],主要幹擾源參考:[對應的幹擾類型的幹擾源描述]。
100RB波形圖如下:
描述說明部分:
l 小區上行底躁核查:
15分鐘粒度的取值為一個採樣點,檢查前一天12點至24點當中20%的採樣點小區底躁高於-105dbm為問題項。
l SINR檢測:
MR中的SINR平均值,該值低於0DB,屬問題項。
l 小區幹擾類型核查:
取前一天12點至24點中小區上行底躁最高時段的100RB波形圖,推斷小區幹擾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