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 馬軍武在瞭望塔上觀察邊情。 本報全媒體特派記者 潘瑞雄 攝
國慶節期間,十師一八五團迎來了眾多遊客。到一八五團旅遊,桑德克民兵哨所是許多遊客必去的地方之一,因為這裡住著一位軍墾「明星」——全國勞動模範、 全國道德模範馬軍武。
10月5日,記者見到馬軍武時,他正在哨所外與遊客合影。寬厚的肩膀、黝黑的皮膚、憨厚的笑容,穿著一身迷彩作訓服的他,給人的第一印象與記者接觸過的許多兵團職工一樣,平凡、樸實。馬軍武的妻子張正美正在哨所院內晾曬辣椒。
送走了遊客,馬軍武登上了哨所旁的瞭望塔,拿著望遠鏡觀察邊情。「看,下面流淌的這條河就是阿拉克別克河,河那邊就是哈薩克斯坦。」馬軍武說。記者順著馬軍武手指的方向望去,阿拉克別克河蜿蜒曲折,河邊層林盡染,一幅極美的風景畫卷。
馬軍武告訴記者,阿拉克別克河是額爾齊斯河的支流。在中哈兩國未正式勘界之前,兩國以河為界,當地群眾稱這條河為界河。一八五團職工在界河邊修建了桑德克龍口,引水灌溉農田。
「現在是枯水期,等到了汛期,連著下幾天大雨,這河就可能鬧洪災。」在馬軍武眼裡,界河並沒有看上去那麼靜美。
1988年4月,一場洪水侵襲了一八五團。河水從阿拉克別克河河道中湧出,吞噬了桑德克龍口,洩入我國境內的喀拉蘇自然溝。
「在當時,按照國際慣例,如果任憑界河改道,界河以東、自然溝以西由我方實際控制的55.5平方公裡的爭議領土將劃入鄰國版圖。」馬軍武回憶說。
情況危急,十師職工在桑德克龍口奮戰了整整16個晝夜,終於將堤壩缺口堵住,讓界河重歸故道,國家寸土未失。作為當時團場水利站的職工,馬軍武參與了那場驚心動魄的抗洪搶險任務。
洪水過後,馬軍武主動報名前往桑德克龍口,守水護邊。那一年,他19歲。從此,這裡便有了「西北邊境第一哨」——桑德克民兵哨所。
1992年9月,在界碑的見證下,馬軍武與張正美喜結連理。從此,哨所成了馬軍武夫婦的家。
升國旗,登瞭望塔,巡視河堤,檢查分水閘,修補邊境線上的鐵絲網……平凡的生活,不平凡的人生,馬軍武夫婦已在這個距離團部14公裡、方圓幾十平方公裡獨門獨戶的哨所裡工作生活了20多年。
在一個地方工作生活20多年並不少見,能在桑德克哨所工作20多年卻足以用不平凡來形容。除了偏遠,更因為這裡生活條件的惡劣超出常人的想像。在這裡,一年6級以上的大風要刮140多天,幾乎每年春季都要發洪水,夏季蚊蟲肆虐,能把天上的飛鳥咬下來,冬天氣溫常常達到零下30攝氏度,積雪平均厚度60釐米以上。
「這裡條件雖然艱苦, 但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退縮, 因為我們的門前就是邊境線, 我們的身後就是祖國, 屯墾戍邊是刻在每個兵團人骨子裡的使命。 」馬軍武說。
從瞭望塔上下來,馬軍武又開始沿著界河巡邊。來回40多公裡的路程,背負近10公斤重的工具袋,還要修補破損的鐵絲網,儘管已是涼爽的秋季,一天下來,衣服還是被汗水浸溼。
「現在是最舒服的季節了,夏天巡邊,衣服每次都會溼透,冬天最艱難,趕上下大雪,一走就是一整天,餓了吃口冷饃饃,渴了喝口涼水。」馬軍武說,每次巡邊走到界碑前,望著界碑上鮮豔的 「中國」 兩個大字, 便會覺得身上充滿了動力,便會忘記了寒冷、飢餓。近年,隨著媒體的報導,馬軍武夫婦成了家喻戶曉的名人,但在他們看來,自己的身份和生活並沒有什麼變化。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新疆。座談會上,作為兵團民兵代表的馬軍武向習近平總書記講述了自己在中哈邊境線上工作生活的故事。當聽到他說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當衛士」時,習近平總書記稱讚道:「真了不起,我非常敬佩你們。」
「總書記關心著我們,黨和國家沒有忘記過我們,再苦再累都值了。」馬軍武說。從座談會上回來的第二天,馬軍武夫婦的身影又出現在巡邊路上……
傍晚時分,馬軍武巡邊回來,兒子馬翔也從團場的駕校練完車回到了家,張正美給父子倆準備好了可口的飯菜,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然而,這樣的生活對於馬軍武夫婦而言卻是彌足珍貴,因為他們每天要守水護邊,工作任務重,兒子出生僅3個月,馬軍武夫婦就將兒子放在了爺爺奶奶家照顧。每次巡邊回來,看到照片上微笑的兒子,是馬軍武夫婦最開心的事。
今年馬翔大學畢業,對於兒子對未來的選擇,馬軍武給出了自己的建議。「留在團場和我們一樣守邊也好,出去闖蕩也好,我都支持,但是不管到哪, 都要記得自己是一個兵團人,都要做利國利民的事。 」
對於妻子,馬軍武心存感激。「沒有她,我不可能在這裡守這麼久,沒有她,我也不可能獲得那麼多榮譽。」
2011年,馬軍武被評為全國道德模範,在北京領完獎後,他就匆匆趕回哨所。團場職工問他:「你去北京一次不容易,怎麼不多待幾天,好好逛逛? 」 他卻說,離開哨所十幾天了,妻子一個人在哨所,他心裡不踏實。
張正美愛唱歌,馬軍武愛聽她唱歌。張正美最喜歡的一首歌叫《國家》 ,「國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個足跡……國是我的國,家是我的家,我愛我的國,我愛我的家……」臨別前,握著馬軍武有些粗糙但很厚實的手,《國家》 的歌詞在記者腦中縈繞。
作者: 本報全媒體特派記者 潘瑞雄 實習記者 朱嶽鋒
來源: 兵團日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