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表示堅持職普比例大體相當適度擴大中職招生規模。
朋友家孩子今年高考錄取,大宴賓客,我一點消息都沒有。
朋友受過高等教育,對孩子期望很高。這個孩子看上去聰明伶俐,幾年裡一步步看著他長大,心裡盼著這個孩子衝擊名校。
找到朋友,追問孩子高考情況,聽到的卻並非好消息。朋友說,孩子高考不理想,只能上高職高專,準備選擇高職院校。
在心裡掂量一下分數,覺得這是一個不值得慶賀的成績,擺酒慶賀可能不符合孩子意願。
朋友說,請客是父母的意見,想給孫輩激勵一下。自己拗不過父母的好意,專程從外地趕回去操辦。
忽然想起當年高考,有同班同學先拿到錄取通知,在家鄉請客,同學聞訊前往湊熱鬧。
到了村裡,不用問路,就聽到鄉親奔走相告:「××家兒子考上了北京大學。」
我們在心裡好笑,知道同學上的是北京的一所大學,跟北京大學差著一大截距離。
在那個考取大中專就遷轉戶糧關係,將來成為國家幹部,等於跳出農門的年代,哪怕考取中專,都值得慶賀。
只是,今年高考報名人數1071萬創下新高,今年高校畢業生874萬也創下新高,兩相比較知道,高中畢業生上高校已經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如果只能上高職高專,學生可能會有一定挫折感。這樣的時候,家人若大張旗鼓慶賀,孩子可能感到反感。
記得第一次近距離感受新生代學生挫折感,是在孩子中考那年,十五六歲的城裡孩子,從城裡的重點中學畢業,卻只有一半同學能上普通高中,另外一半同學只能上職業學校,提前定位自己的職業,人生頓時少了想像空間。
在多數城裡人看來,孩子應該先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拼一次普通高考,衝擊985/211。孩子上不了普通高中,也許算得上一場人生失意,也就缺少了慶賀孩子上職業學校的願望。
這樣的感受,前不久到珠三角中山市對口扶貧協作的雲南昭通調研時得到佐證。
中山·昭通對口扶貧協作前的2015年,昭通永善縣普職比只有1:0.37,與普職比接近1:1的中山存在天壤之別,與普職比相當的教育追求相距甚遠,意味著大山裡的學生也對職業教育存在偏見,寧願選擇放棄學業,大量學生中學畢業後早早走上社會。
只是,值得欣慰的是,經過扶貧工作隊與當地共同努力,到2019年,永善縣普職比提升到1:0.89,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然而,現實生活中,無數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有了明確的職業方向和職業技能,將個人興趣與職業發展結合,接受了系統的職業教育,打開了新的事業空間,不少人後續發展超越當年中考和高考勝出的同學,令人對職業教育刮目相看。
不在普職教育間分勝負優劣,從這個意義上說,那些為孩子考取職業院校請客慶賀的家長是值得尊敬的,他們在孩子關鍵的人生節點選擇了激勵,以樸素的方式告訴孩子,知識能讓年輕人走得更遠。
20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