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應該僅僅是「格子間」的朝九晚五+兩點一線。在生活節奏飛快的上海,近幾年來冒出了很多DIY小店和藝術工作室,經營者大部分是80後、90後的「閒散派」——因為或多或少有一定經濟實力,這些人不願意把時間「浪費」在自己本不喜歡的工作上,更願意開家小店、做自己想做的事,這些店面星羅分散在申城各個角落,有些頗具規模,更多的店面很小,藏在深深的巷子盡頭,不仔細察覺很容易遺漏,一旦走進去,時間就慢了下來。
情趣小店,生活在這裡「慢下來」
手工品製作,慢工出細活
代表小店:小雞啄米手工室
當手工製作已經成為70後、80後纖纖玉手再也琢磨不透的「魔術」,找個午後學學怎麼做手工品卻成為了一種時尚。手工品製作往往很花時間,少則2個小時,多則5、6個小時,絕對是慢生活的不二選擇。
滬上的手工品製作小鋪不少,就像「小雞啄米」,深藏在靜安別墅的深巷裡,走進院子,只三兩木桌椅散散擺著,周邊都是植物盆栽,進入屋子,很有老上海情調,四周圍擺滿了各種精緻的手工藝品,木製弓與箭、紙傘、撥浪鼓、手繪風箏等等。老闆是一對夫妻,隨便你來與去,除非自己詢問,他們絕不主動介紹任何課程,絲毫沒有商業味。這裡的民間手工課程包括手作竹製風箏、布老虎、傳統兔子燈、端午粽子香包等等,價格也不貴,60~200元不等,還配有中式下午茶,常常看到有情侶和閨蜜們在院子裡坐上大半天,慢慢製作一個精緻的宮燈或者布老虎,然後帶回家收藏。
藝術薰陶,遠離喧譁浮躁
代表小店:夢想家、秋葉藝術教室
遺憾小時候沒有學鋼琴、學舞蹈、學油畫,長大了偶爾也想浸染一下藝術的芬芳,靜下心來學跳一支舞,畫一幅畫?這個城市有特別的存在,比如夢想家、秋葉藝術教室等。兩者的課程有些雷同,都是為女性而設計的,音樂課程、舞蹈課程、美術課程和DIY手工課程,但凡與藝術沾邊的都有專業老師的指導。而兩者的環境大不一樣,夢想家在一幢帶小花園的三層復古老洋房裡,嘎吱嘎吱的木質閣樓、頂層閣樓、水晶吊燈,是質樸的感覺,而秋葉藝術教室則完全是後現代派風格,常常是大幅的頭像布滿整個空間。
雖然都是課程教學,有專業老師,但是身處這樣的空間,感覺不像上課那樣正式而古板,5-10人的小班反而帶著慵懶的舒適,上課的時間也很自由,一切都是自己拿主意。課程也不貴,短期課程每節在80元左右,有的時候,花60元錢就可以拎著一副像模像樣的油畫回去了。
一邊下午茶,一邊學插花
代表小店:器meshi
不同於傳統的插花學習班,如今的插花學習更「潤物細無聲」,比如這家名為「器meshi」的花藝教室事實上是一家日本料理餐廳,它隱居在陝西南路嘉善坊的一隅,但是所有的下午茶會配搭上插花學習教程,費用稍微貴些,200元左右。但是插花的質量有保證,因為老闆是專業的「花匠」,mamiflowerdesignschool的首位中國籍教師。學習插花的時候,老師會在旁指導每一個步驟,並修正一些搭配方法,作品可以直接帶回家。學習過程不難,屬於門外漢入門級,不過要真的像模像樣地藝術起來,必須得多多練習。
事實上,這家店的老闆同時還開設著一家名為J-flower的花藝教室,剛剛從嘉善坊搬至新康裡,這個課程主要面對在滬生活的日本全職太太們,收費也是用日元結算的,當然如果你有興趣,一樣可以加入。
自己動手,要的就是「不著急」的心態
送自己做的蛋糕,才有「誠意」
被訪問者:侯先生
花費:300元
第一次為女友慶祝生日,究竟送什麼禮物好,香水還是高跟鞋?侯先生最後的選擇是親手做生日蛋糕。「買一個蛋糕,還不如自己做」,抱著這樣的念頭,侯先生走進了位於徐家匯的一家名為ICHOICE的DIY蛋糕店。
提前一天預約,第二天到店裡「開工」,發現整個店裡只有他一個顧客,感覺就像在自家的廚房,十分適合定心搞創作。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侯先生在數百個套餐中選擇了6寸心形蛋糕,然後就開始整個DIY旅程了。第一步是抹奶油,「店裡的員工很耐心,在轉盤上示範了動作才交給我,很容易上手。」侯先生說,真正的創意在第二步附加點綴上,儘管店內有300多個模板可供參考,但侯先生依然選擇了自己構圖、設計:在蛋糕的邊緣用格力高餅乾圍成「護欄」,內部灑一圈銀色的珠子,最主要的部分留給猴子和牛——兩個人的生肖,那是用比利時巧克力製作而成的,最後還必須親手寫上LOVE,將成品冰鎮半個小時,一個愛心蛋糕就完成了。
侯先生告訴記者,整個蛋糕製作過程在2個小時左右,雖然精緻程度難比正規的蛋糕店,但據女友發布的品嘗報導稱,口味很不錯。有著這次的嘗試,侯先生心痒痒的:「下次要嘗試更高難度的,把蛋糕烘焙、點綴、巧克力裝飾製作全過程全都體驗一遍。」
我的「TIFFANY」
被訪問者:小菁
花費:團購價150元一向「敗銀主義」的小菁從小就希望能親自設計一款銀飾品,在大家還在流行玩陶土的時候,她已經玩起銀飾了——親手為父母做了一對銀戒指作為他們銀婚紀念日的禮物。
上海能親手製作銀飾的小鋪不多,所以和老公3周年慶想做戒指的時候,小菁還是選擇了M50創意園區裡原先的那家ONEPIECE小店。「做銀飾之前要先做功課,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款式,否則千餘個模型一定會挑花眼。」小菁說。製作銀飾的過程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首先先是壓氣泡,把銀土裡面的氣泡都趕出去,接著是塑形,小菁做的是帶點弧度的簡潔款,塑形的步驟不難,很快能「拗」成戒指的形狀。塑形之後,就是20分鐘左右的初步烘烤:「當戒指有點硬度之後,就可以在上面刻名字,畫圖案。」最後一步是拋光,將外面的氧化層刷掉,露出裡面的銀色,如果做得夠精緻,拋光之後的銀飾已與外間的賣品相媲美。小菁表示,做一款銀飾需要的時間很久,但能做出一款獨一無二的戒指或吊墜,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像祖母那樣做「女紅」
被訪問者:孫小姐
花費:團購價45元讓孫小姐和閨蜜打定主意去做一個動物玩偶的起因是十字繡,身為女紅愛好者,穿針引線的十字繡玩了數個年頭,自覺手工活不錯,於是接受挑戰。
可是做個小熊、小兔子玩偶真的不簡單,這是孫小姐在動物工坊正大廣場店坐下半小時之內的感觸,她回憶說,整個製作過程複雜而又漫長,畫模板、選布料、縫製、裁剪、填棉花,手忙腳亂:「空氣裡的毛亂飛,一打噴嚏不注意手就會被針扎到,簡直是找罪受。」結果兩個人合作,從下午4點折騰到7點才剛剛把小熊的腦袋和身體做好,又折騰了近三個小時才搞定了四肢,晚上9點打烊,營業員雖然沒催,但最後實在看不下去了,幫忙把小熊嘴巴這個比較難的部分縫好,這才全面收工。
孫小姐事後總結表示,這個女紅作品完成得相當艱難,成品效果也不好,四肢長短不一更不協調,看著就想笑。她說,做高難度女紅主要是興趣使然,如果沒有足夠興趣支撐,還是止步吧。
DIY是英文"DoItYourself"的縮寫,意為「自己動手做」或「手工製作」,它將藝術創作、培養動手能力以及開發智力緊密的結合起來,而且具有操作方便、簡單、適合大人小孩等特點,因此風靡全球,深受現代人歡迎。近年來上海的DIY店越來越紅火,現代人更喜歡這種特殊定製的、將自己心意與作品完全融合的購物形式,如自己動手製作做軟陶、照片、蠟燭、巧克力、香皂、玩具、水晶、銀飾掛墜、氣球等,它們常常被來做生日禮物及佳節贈品,品位高雅又不失樂趣。
當DIY成為一門生意
就像「職業」和「興趣」無法共存一樣,商業潮流、生存壓力雙重衝擊下,對大多數成年人來說,「興趣」一詞已在不知不覺中蛻化成奢侈品,和普通人漸行漸遠。也正因為如此,生活在以快節奏著稱的「魔都」,當我們發現「興趣」和「商機」竟然有機會發生一段甜蜜邂逅,真的讓人感覺欣喜。五花八門的DIY小鋪和藝術工作室在商業土壤中「破土而出」,顯示出這個城市巨大的包容性,以及人們對「慢下來生活」的內心需求。
在上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注這類DIY小店,從最早的門外張望,到捲起袖子自己來。採訪中記者發現,眼下經營這些DIY小店的老闆們,大多是80後的年輕人,其中有些人有留學背景,或者乾脆就是父母給一筆錢放任「折騰」的富二代,這類老闆有一個共同特點,店鋪個性十足,因為他們不必為房租和人工著急。記者曾經採訪過人民廣場附近的一家DIY店主,那位80後的胖胖女孩買下了整間鋪子,「不為賺錢,只為交朋友」。正是在這樣寬鬆的氣氛下,消費者進門不再需要被店員催著埋單,反而能靜下心來學些好玩的。
在上海,這種「慢生活」最早的倡導者,是那些隨丈夫漂洋過海而來的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的全職太太們——下午喝茶的時候學學茶藝和插畫,得閒練練書法油畫……如今,伴隨著上海人財富積累的進程,這種生活模式在普通上海人中,也開始慢慢流行。對於消費者而言,白領們不再看重鋼琴考級或者是做個書法家,她們的目的只是享受生活,順便學習。
當然對於店主來說,依然是賺錢了,因為這類的鋪子面對的本身就是白領群體,價格不高也絕對不低,除了吃飯、喝茶的成本,DIY鋪子、藝術工作室的經濟附加值都集中在技能教導上,這原本就是賺錢的「主動脈」。
對於此類店主能賺錢、而消費者又能享受慢生活的模式來說,DIY小鋪和藝術工作室,前景應該非常看好。
然而,讓人遺憾的是,大部分DIY店鋪和藝術工作室的生存周期都不長,今天開、明天關是常有的事,很少有「常青樹」。深究一層,還是與市場脫不開關係。DIY小鋪、藝術工作室的受眾面本就不大,基本上集聚在職場白領,特別是女性,她們的錢相當好賺,然而申城大部分DIY小店都集中在烘焙、手工製作、畫畫等內容,同質化嚴重,少有出奇者。僧多粥少,自然進入殘酷的優勝劣汰,滬上不少小店進入團購市場,超便宜的價格招來了客戶,卻弄壞了心態,將整個市場的利潤率降到極低,榨乾了服務、技能等附加值利潤,將空間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