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6月1號很少是星期天。於是,我們便只能呆坐在教室裡,用渴求的目光深情地望著老師,希望今天會有些不一樣。「都快考試了,還過什麼兒童節啊,趕緊做作業!」
印象中,我從沒有過過一次兒童節。好像自己從小就是個懂事的小大人,能很好地完成周圍人所有的期待:很認真地學習、幫父母分擔家務、不給家裡添麻煩……這些似乎是好小孩的標配,我也一直很努力很努力地想做到更好,以此來討父母的關心。
後來,這種心態有些扭曲,發展成了一種錯誤信念:我不能犯錯誤、要絕對順從爸媽,不能給他們添一點麻煩,否則他們就不愛我了。我在學校打架了,要把傷口藏起來,因為打架的人是壞孩子;被人欺負了也不能講,因為肯定你也有錯;在同學家寫作業忘記告訴爸媽而回去晚了,被暴打一頓,爸媽很擔心我;打碎了一瓶牛奶,我會用自己10天的零花錢重新買一瓶,讓他們知道會罵死我的;成績只要不是第一名,好像就辜負了期望。
從小到大,媽媽每天都有做不完的活兒,但好像除了做飯,從來不會照顧我其他任何方面,更是從來看不到我的心情好壞、是否勞累。她會因為我的優秀而更有動力去忙活兒。對媽媽來說,我就是她向人炫耀的資本和所有的意義所在。可我的意義是什麼呢?
小時候的我,從來不會想到這個問題。直到2017年5月28號之前,我也不會意識到這其中隱藏的巨大問題,只是覺得自己各方面都還可以,但就是很少開心,甚至偶爾還會有輕生的念頭。
在情緒療愈工作坊,我寫下了十件最近不開心的事:有課題研究遇到困難,自己樂感不好、手指短粗而彈不好吉他,對一個人很好而沒有得到回應,太久沒回家,跟同學關係不夠好……它們有什麼聯繫嗎?經過四天的用心體驗,我終於看見了自己的情結——「不配得」感和愛的匱乏感。
發生在我身上的所有的一切都講得通了:對於科研、音樂、伴侶,所有這些美好的事物,我不敢盡力爭取,總會找各種理由想去放棄,並有酸葡萄的心理,可內心深處卻是深深的「不配得感」;我盡力去取悅身邊的每個人,是想彌補從小缺失的親密感;熱鬧的聚會我不想參加,是因為人太多,我不能很好地照顧到每個人;我從沒有真正喜歡過一個人,而且一段感情結束後很容易另有所愛,是因為我渴望的是伴侶間親密的感覺,而不是具體哪個人;我也會由於感到自己從來沒被愛過,當感情來臨時總擔心自己沒有那麼好,不確定對方是否真的愛我,而一遍遍試探,結果往往導致關係的結束。總結了下,我發現自己所有行為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討取別人的關心,獲得他人對我的喜歡,還會因為關係不夠親密而更加賣力地去討好別人,當得不到時又會產生深深的失落感。而這些討好,佔用了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對我個人的發展毫無意義,可我就是忍不住啊!
當我懂得了這些,就像艾薩克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一樣興奮。我可以運用它去解釋我很多行為習慣的來源,看清自己究竟是怎樣一步一步變成現在這個自己的。之後,我還可以通過在工作坊上學到的方法,利用那些看似有害的情緒,順藤摸瓜,去找到我更多子人格,更好地認識自己的世界。
在工作坊中,郭老師讓我像小孩子一樣在地上打滾。剛開始我把它當做任務一樣,雙手抱頭並把頭放到大腿上,很認真地在地上滾著。慢慢地,我眼睛有些溼潤了,突然想到了在媽媽肚子裡的感覺,感到:我可以自由地翻滾,這裡很安全,我不用去想什麼,也不用去做什麼,真的好舒服啊!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感受。原來,雖然年齡長大成人了,但我們心中永遠有個小孩。這個小孩可能受了很多委屈,有很多擔心和害怕,時間不能衝淡它、帶走它,而只是深埋起來了。如果小孩的情緒沒有被疏導,它會伴我們一生、影響我們一生。我們現實生活中所愛、所怕、所恨,往往都跟那個小孩有關。
意象對話讓我整個人有煥然一新的感覺。我堅信從這裡出發,我可以發現自己,也因此可以選擇而不是被迫成就更好的自己!
兒童節這天,我想對自己說:翻滾吧,少年!你不必總是那麼勇敢、那麼優秀,你是值得被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