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海澱新區開發建設展在海澱展覽館開展,已醞釀了兩年多的海澱北部新區未來5年發展規劃終於撩開了面紗。未來5年海澱北部新區各項建設的總投資將達到963.41億元。
「北部新區將建設成為生態型、田園式、現代化的新型城市。
」海澱區北部地區開發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助理張飛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描繪北部新區的發展目標。打造「新型城市」
海澱北部新區「十一五」發展規劃提出:「海澱新區發展的基本思路是:整體規劃指導,城市功能先行;保護生態環境,同步考慮產業;以城市化帶動新農村建設,統籌解決『三農』問題。」
根據規劃,2008年,北部新區將初步形成新型城市形態的基本架構,2010年基本建成生態型、田園式、現代化的新型城市形態。北部新區將建設成為首都國際化大都市的重要功能區,提高海澱現代化水平的新增活力區,北京高新技術研發與創新的重要基地,城市西北部重要的旅遊區和宜居區。
在空間布局上,北部新區將形成以中心城鎮和產業園區為節點,以交通幹線為軸線,以經濟發展戰略布局為骨架的「一核、一軸、雙心、兩帶、六組團、多點」的組團式城市化網絡結構。即形成以翠湖國家溼地公園為主的新區綠色生態核;強化沿八達嶺高速公路—北清路軸線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軸;形成永豐和稻香湖2個城市公共職能中心;打造大西山、南沙河兩條休閒旅遊發展帶;建設和形成上地組團、永豐組團、溫泉組團、北安河組團、蘇家坨組團、上莊組團及多個高品質居民點。
規划進一步明確了新區發展的生態、產業、人居以及綜合服務四大城市功能。在生態建設上,以「一山三水」為依託,堅持「在生態中求發展,在發展中保生態」的原則,加強生態網絡體系建設,構築首都西北部生態屏障;發展循環經濟,倡導綠色消費的生產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產業發展上將依託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澱園的多個專業園區,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依託大西山、稻香湖兩大風景旅遊區,加快發展旅遊產業;依託保留的農業用地,努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努力打造生態之城。堅持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先行,不斷完善城市管理與城市服務體系。到2010年,新區將基本形成生態型、田園式、現代化的新型城市形態。
中關村「揮師北上」
海澱北部新區規劃總面積226平方公裡,這一面積超過海澱區總面積53%的地域,無疑為一直受土地困擾的中關村科技園區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目前,北部新區匯集了上地信息產業基地、永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中關村軟體園、中關村文化教育基地、中關村創新園、北大文化創意科技園、中關村環保科技示範園和稻香湖國際教育園等八大專業科教園區。
張飛虎介紹說:「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把海澱北部地區定位為科技創新中心。因此,新區經濟發展將以園區為主要依託,以專業園區為載體,按照產業聚集、規模發展的要求,把專業園區建成產業集聚效應突出、創新能力強的高新技術研發和創新基地。」
永豐產業基地已成為北京地區新材料和電子信息產業的集中地。在未來5年,將吸引工業科研直接投資130億元。隨著相關產業鏈上下遊企業的集聚,完全建成的永豐基地將成為高新技術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產業升級的根植地,成為產、學、研、居一體化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中關村創新園的產業定位主要是發展以集成電路設計、數字內容、3G通訊、下一代網際網路、信息安全為主要領域。目標是構築一個涵蓋企業孵化、技術產品轉化和產業發展與市場接軌的完整的自主創新體系。中關村創新園投資規模36.5億元人民幣,計劃5至7年建成。2007年底完成全部一級土地的開發;2008年底實現開復工面積1/3;2009年實現開復工面積2/3;2010年實現全部開復工;2012年全面完成園區開發建設。
中關村環保科技示範園,將定位以信息和通信產業為主。計劃於2010年建成,預計有300家企業入駐,可形成年產值500億元左右,年實現稅收15億元,解決3萬人就業。華為公司是中關村環保園第一家籤約入駐企業,佔地約928畝,將實施約40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規劃建築面積62萬平方米,預計到2008年,項目銷售規模達到313億元人民幣,員工總數達到1.8萬人。目前,華為公司已經開始對L05標準廠房進行全面裝修,同時完成了規劃方案的國際招標,啟動了一期用地的各項手續辦理,且進展順利,預計可於近日全面破土動工。
稻香湖國際教育園是中關村文化教育基地的國際部,位於稻香湖風景區內,定位以園區南部國際性品牌化的「亞洲教育北京論壇」的永久會址為依託,提供一個開放式、國際化的教育合作平臺,園區建設以國際教育傳播為宗旨,將全面發展國際教育及其衍生項目、國際教育家俱樂部、會議中心等項目,預計建成後能夠同時容納1.5萬名師生。
拉動鎮域經濟起飛
新區正在成為海澱區新的經濟增長極,2005年新區增加值達122.27億元(含上地產業基地和西苑邊緣集團),但是,農民收入水平偏低,勞動力就業形勢依然嚴峻。據統計,2005年,新區農民人均所得為7377元,僅為山前農民人均所得的62.0%;特別是園區建設與鎮域經濟尚未形成合力,農村經濟自我發展能力不足。
規劃提出,要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以城市化帶動新農村建設,研究探索新的開發模式,切實保護農民利益,著力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
張飛虎說:「沒有新區的開發建設,鎮域經濟很難發展。園區的發展、城市化的加快,旅遊、都市農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給農村集體經濟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給農民提供了轉崗的機會。總體上,通過園區帶動,在城市化過程中,使農村經濟加快發展,農民安居樂業,最終達到有機和諧。」
據了解,海澱北部新區正努力探索新的土地開發模式。在園區和城鎮開發建設中,研究探索新的開發模式,採取土地入股、物業分成、資產連接互動等多種形式使農民帶著土地、資產進城,建立城市化進程中鎮域經濟同步發展、農民群眾同步富裕的有效機制。
他們還加大了對農村經濟和集體資產的監管力度。集體資產處置結束後,鼓勵有條件的單位要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對集體經濟組織進行改制,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股份合作制企業或股份公司,並使其在未來城市中得到更好的發展。
此外,北部新區還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加大對農村地區的資金投入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三農」的範圍,使農民獲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產品,促進城鄉全面協調發展。
解讀關鍵詞
宜居:
形成「4+10」格局
海澱北部新區將形成「4+10」格局型居住形態,包括西北旺鎮、溫泉鎮、蘇家坨鎮、上莊鎮4個中心區和辛店、大牛坊、亮甲店、冷泉、東埠頭、南安河、北安河、聶各莊、草廠、稻香園10個集中居住區。
海澱計劃在新區開發1120萬平方米的房屋,其中500萬平方米作為6.5萬農民的回遷房。其中西北旺鎮中心區已建設21萬平方米的農民回遷房,2100戶農民搬進新樓房;溫泉鎮中心區將規劃建設用地61.75公頃,建築面積43.37萬平方米,包括住宅、學校、商業、文體中心、市政配套等,其中30.82萬平方米全部用於農民安置,目前已經完成了6萬平方米的農民新居建設,2006年還將啟動20萬平方米;位於蘇家坨鎮中心區的經濟適用房即將動工建設,總佔地面積達40.93公頃,建築面積達38.769萬平方米,將用於蘇家坨鎮8個行政村的農民安置。
交通:
構建「五橫五縱」路網
海澱北部新區的道路交通藉助於八達嶺高速路,形成以京包快速路、六環路為主線,以南北向的上莊路、頤陽路、溫陽路、圓清路、北安河路,東西向的沙陽路、北清路、東北旺北路、翠湖北路、翠湖南路為骨架的五橫五縱的路網體系。各類道路的規劃總長度589公裡。目前,按照規劃,北部地區已經完成各級道路建設261公裡,基本形成通達的道路交通骨架。「十一五」期間,北部地區將加快道路建設,形成完善的道路交通體系。同時研究推進地鐵4號線北延,形成新區與城區的軌道交通聯繫。
旅遊:
創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海澱北部新區自然風光優美。大西山、南沙河、北沙河、京密引水渠「一山三水」的地貌形態天然渾成。大覺寺、七王墳等大量歷史文化古蹟更是為這塊得天獨厚、上風上水的寶地增添了濃鬱的人文氣息。
北部新區將以大西山旅遊區和稻香湖旅遊區為核心區域,按照國家標準規劃、開發、建設、管理旅遊區和旅遊項目,積極創建國家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重點發展具有特色和規模的會展、度假、體育、休閒、農業觀光、文化、民俗等旅遊項目和產品。
目前,新區已經完成上莊閘、翠湖溼地、楊家莊水廠等多個蓄水壩和一批與水收集利用有關的碧水工程。稻香湖體育休閒公園規劃面積約3700畝。公園建設將體現生態、景觀、休閒、健身、服務等綜合功能。
社會事業:
形成三級配套體系
海澱北部新區建設按照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快速發展的指導思想,對社會事業及公共設施的規劃建設進行了多層次的配置,形成永豐和稻香湖兩大職能中心,溫泉、西北旺、上莊、蘇家坨4個職能副中心以及居住區生活性服務設施三級配套體系。
目前,北清路沿線的文化藝術中心和永豐體育中心及國際醫療中心項目的規劃建設已經啟動;規劃建設海澱衛生大廈及海澱國際醫療中心,同時結合261醫院、胸科醫院及規劃建設的15個社區醫療服務中心,形成新區高標準的醫療網點體系;教育方面規劃布局6所中學10所小學及多所配套幼兒園,形成全面覆蓋新區的基礎教育體系;按照分散組團的規劃原則,規劃建設以體育館群為主的永豐體育中心和溫泉體育場,同時結合稻香湖城市公共中心和玉河景區布置適當的高端體育設施,形成既能滿足全民健身,又能滿足相應體育賽事和高端人群體育休閒需要的體育設施布局。
基礎設施:
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
海澱北部新區以生態理念統籌基礎設施建設,統籌考慮汙水處理、電力輸送、現代通訊、燃氣供應和垃圾處理等,新區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堅持高標準和適度超前的原則,堅持城市發展以基礎設施為先導的原則,確保安全、集約、高效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為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和保證。
「十一五」期間,新區將新建3座110千伏的變電站;建設1.0兆帕的高壓環網,以滿足新區生產、生活的燃氣需求;正在籌建一座日處理生活垃圾1200噸的垃圾焚燒廠,配套建設年發電量約1.5億度的2臺12MW汽輪發電機組;日處理能力為4.3萬噸的溫泉汙水處理廠和日處理能力5.2萬噸的永豐汙水處理廠即將動工。
新區重點發展
金融研發和後臺服務
北京市「十一五」規劃確立的北京市三大金融功能區之一的海澱區,針對地域特點和產業布局,在北部新區重點發展金融研發和後臺服務,目前包括中國銀行銀行卡中心、中國工商銀行北京數據中心、中國銀聯北京信息中心等金融機構已在此聚集。
海澱北部地區處在開發建設初期,有利於金融機構節約成本。這裡擁有亞洲最大的綜合通訊樞紐和網際網路數據中心,雲集了大量國內外著名信息安全供應商和提供細分領域信息安全服務的中小型公司,可以就近為金融科技服務部門提供全面、快捷和持續的服務支持。
海澱還將在北清路沿線周邊的科技園區內集中建設金融研發和後臺服務中心區。該功能區建成後將主要承擔起金融運營中心、金融服務軟體及系統研發中心、業務創新中心等功能,同時還將開發製造金融設備,提供金融外包服務以及統一的共享服務等。
與此同時,海澱把「金融走廊」和「中關村西區廣場」為核心的南部地區發展成為金融中介與金融交易功能區。近兩年新落成的中關村西區廣場也有包括花旗銀行、渣打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入駐。它與「金融走廊」連成一體,在經濟發展中相互呼應。
大力發展都市農業
未來5年,北部新區將進一步調整農業結構、創新經營模式、提高科技含量、拓展農業功能、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實施「215」工程(即開發20個高標準農業觀光園、打造10類農業精品、建設50個標準化基地),大力推進生態型都市農業、質量型精品農業和特色型品牌農業的發展。
加快發展二三產業。充分利用海澱區智力資源密集和經濟基礎雄厚的優勢,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現代製造業和傳統手工業等都市型工業以及鄉村休閒旅遊業,進一步增強鄉鎮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積極實施園區帶動戰略。建立園區發展和鎮域經濟發展的互動機制,一方面要圍繞園區企業需求,提供相應的服務來發展鎮域經濟,另一方面要抓住鄉鎮工業用地享受中關村科技園區政策的優勢,繼續落實「鄉鎮專業園區資金扶持辦法」,積極推進鄉鎮工業園區建設,與園區產業有機銜接。
海澱新區概況
海澱區轄區面積430.8平方公裡,傳統以百望山劃界分成兩部分。南部稱之為山前,約204.8平方公裡,是建成區;北部稱之為山後,即海澱新區,面積約226平方公裡(含上地產業基地和西苑邊緣集團),佔全區土地面積的53%。
海澱新區共有西北旺、溫泉、蘇家坨、上莊4鎮,62個行政村,戶籍人口11.47萬人(不含上地產業基地和西苑邊緣集團)。新區根據北京市總體規劃,海澱新區也是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發展區。
總體發展目標
2008年初步形成新型城市形態的基本架構,2010年基本建成生態型、田園式、現代化的新型城市形態。將新區建設成為首都國際化大都市的重要功能區,提高海澱現代化水平的新增活力區,北京高新技術研發與創新的重要基地,城市西北部重要的旅遊區和宜居區。
生態發展目標
創建碧水藍天的優美城市環境,為新區生產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態條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將新區建設成為北京最適宜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區域之一。加強生態網絡體系建設,構築首都綠色生態屏障。發展循環經濟,倡導綠色消費的生產生活方式。
社會發展目標
在城市化管理中依法創新性地化解各類矛盾,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成功示範;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體系;實現新區原住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