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是在摸索中前進,即便很多道理我們都懂,可是沒有切身經歷的話,仍然不能有深刻體會,在生男生女這件事上也是一樣。
總覺得現在重男輕女思想沒以前那麼嚴重了,人們也都不會刻意去追求生個男孩,可是現實卻很打臉。
不知是普遍存在,還是個別現象,身邊所見的3歲以下寶寶十有八九都是男孩,這裡面有一部分是二胎寶寶,更多的是90後新手爸媽的第一個孩子。
網絡上,「拼男孩」、「女翻男」、「求翻盤」等一直是熱門話題,裡面的信息量巨大,甚至裡面還有很多寶媽坦言為了生一個男孩現在是第四次懷胎,或許是一個群體聚在一起了吧,大家都在相互鼓勵。
時至今日,我再也不敢說什麼「生男生女都一樣」的話,但想說的是,如果生的是女兒,父母們真該感到慶幸,人到晚年你會發現,生男生女區別真的很大。
30幾年前,楊姨一直羨慕隔壁李姨,原因是李姨生了兩個濃眉大眼的兒子,而自己生了兩個女兒,就再不敢生了。
李姨天天跟楊姨抱怨:「多想生個女兒啊,哪知道二胎還是個兒子!」
一心想生兒子而不得的楊姨只當李姨在嘚瑟。
轉眼間,30多年過去了,我們再看一下兩人的生活。
首先,李姨的兩個兒子都蠻有出息,兄弟兩個先後結婚生子,並且在李姨老兩口的支持下在武漢一人買了一套房子,前提是賣了老家的房,並且也搬到武漢了。
而楊姨家,因為兩個女兒都是出嫁的,老兩口現在還在荊州老家住著舊房子。
先別著急下定義!
然後呢,李姨的大兒子「不幸」生了一對雙胞胎兒子,這可苦了李姨,帶兩個大孫子帶到他們上小學,而這期間,小兒子也生了一個兒子,因為房貸壓力大,三個孩子都是李姨在大兒子家帶。
現在的狀況是,兩個大孫子上小學了,李姨去了小兒子家帶小孫子,只能在周末過來照顧兩個大孫子。兩個大孫子也可憐,別人家的孩子上下學都有人接送,他們只能自己回家,然後等著爸爸八九點鐘下班回家給他們做飯,他們的媽媽每天早上5點鐘出門,晚上十一二點才回家。
楊姨呢?兩個女兒結婚都挺早,也都不算遠嫁,在荊州市裡也都有房子,一人生了一個兒子。楊姨家雖然還住著舊房子,但沒有什麼經濟壓力,也不用操心帶娃的事。
現在的日子過得很輕鬆,有房有車又有田,生活樂無邊,兩個女兒隔三差五就會回家看看,逢年過節更是一大家子人在一起,好不熱鬧,唯獨她老公因為沒有兒子有那麼些遺憾。
在以前,受傳統觀念影響,人們大多希望有個兒子,一兒一女也是人們夢寐以求的事情,其實這也體現了人們的貪心:有兒子能「傳宗接代」,還能享受女兒的體貼入微。
現在女孩社會地位有所提高,人們的觀念也比較開放了,可人們對「一兒一女」的追求從未終止,這實際上也是人們能預見生男生女差異的體現。
當然,人們能夠預見生女兒的好,也是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
人到晚年,追求的又是什麼呢?
衣食無憂?太過簡單!不靠兒女一樣能實現,到頭來我們會發現,兒女的情感回饋才是最珍貴且求而不得的東西,在這方面,可能10個「有出息」的兒子還比不上一個「沒出息」的女兒。
其實,人到晚年,真正追求的無非是兒子成家後咱能含飴弄孫,女兒出嫁後卻也能做我們的貼心「小棉襖」。
首先女兒一般比較體貼、心細,能真正把握老年父母的精神需求,能說好聽話,會做暖心事。而兒子往往大大咧咧,在細節上一般很難做那麼好。
其次,養過兒女的過來人其實都知道,養兒養女都需要操心,但區別也會很大。一方面女兒一般會比較乖巧聽話,兒子難免調皮叛逆,這也導致了養男孩需要為他操心一輩子,而養女孩可能就不一樣,青少年時期做好引導,在女兒擇偶時幫忙把好關也就可以了。
再次,生男孩不僅要考慮在兒子成年之後助其成家,還有很大可能需要幫忙帶孫子孫女,晚年的生活品質會有很大差別。
現在給女兒帶娃的也不少,只是給女兒帶娃一般會被女兒女婿感恩戴德,但給兒子帶娃,多半會被看成理所當然。
拒絕給女兒帶娃,女婿不會說什麼,但如果拒絕幫兒子帶娃,媳婦可能就會不那麼高興。
這是當前的主流觀念決定的,一時半會兒也改變不了。
有句話說得好,前十年看婆後十年看媳,人到晚年才會發現,真正決定我們生活品質的還是兒媳,這跟她給不給我們養老沒多大關係,跟媳婦關係處理不好,晚年生活總會少了一份歡樂。
人到晚年,多半還是會覺得生女兒好,生活輕鬆很多不說,女兒往往比兒子更貼心。
如果非要說「生兒生女都一樣」,那就得有個前提:同等成本養育女兒、同等成本培養女兒、同等成本助女兒成家。
不能覺得生了女兒就輕鬆,生了兒子就如何,「一兒一女」不是想要就能有,而且如果教育不好,即便是一兒一女也不一定能有幸福的晚年生活。
——END——
【文/神逗奶爸原創 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配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專注早期教育,分享育兒心得,我是神逗奶爸!期待您的關注,一起努力,做智慧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