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中午,匆匆吃了點方便麵後,尹光輝和隊員們帶上裝備又出發了,這是中國國際救援隊進入日本重災區——巖手縣大船渡市的第四天。當地的能見度並不太好:剛剛下了場大雪,天色陰沉。
有隊員挪開一塊擋住視線的木板,透過昏暗的光線朝廢墟內喊了喊,還是無人應答。
按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總工程師曲國勝的判斷,在這場先地震後海嘯造成的複合型災害中,預計日本最終的遇難人數可能上萬。「生還機率比較小。」他搖搖頭。這次沒參加救援行動的他,在北京時刻和大船渡市的隊友們保持聯繫。
用高爾夫球桿搜索生還者
曲國勝之所以這樣講,源於大船渡市位於谷底,兩面依山。當海嘯繞過矮山,直接衝上海岸後,速度更快、力量更大,幾乎將大船渡連底衝洗了一番。
不過救援隊隊員們仍然抱持希望。領隊尹光輝透過海事衛星電話告訴曲國勝和其他同事:「現場風雪交加,非常寒冷,但隊員們堅持不放棄。」
作為最早到達日本重災區的國際救援隊,中國隊員們配備了先進裝備,包括聲波探測儀、光學探測儀、雷達生命探測儀等。然而經過海水浸泡過的廢墟給搜索工作帶來極大難度,不光要藉助裝備,隊員們更多的是通過喊話、通過經驗尋找生命跡象。
「現場能聞到一些異味,隊員們表情都很嚴肅。」一位在救援現場的記者告訴《國際先驅導報》。
在特殊的地形和災難現場,有隊員藉助起了其他工具。
「譁啦」一聲,副隊長周敏舉起高爾夫球桿重重一摔,打碎了一輛被海嘯衝翻在地的藍色切諾基吉普車側窗,然後蹲下身,探頭尋找車中發出臭味的原因——大船渡散布著大量遭海嘯掀翻的汽車,這時車裡的高爾夫球桿成為搜尋車內倖存者的好工具。
每搜索完成一處,中國隊員們便在牆上註明標記,以提醒其他國際救援隊。在中國國際救援隊之後,陸續到達重災區的還有美國、英國等國際救援隊。
沒敢告訴父母來救災
3月15日上午7時,在一所破損的房子裡,隊員們發現了一位老年長者的遺體。面對逝者,大家一起低頭默哀。
「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性?海嘯到來時,剛好抓住了某個物體或者頂梁柱,身體則有一部分被泥沙困住。」曲國勝描述了遇難者最有可能生還的場景。
但他同時介紹道,有別於地震救援中的黃金72小時,海嘯留給人們的黃金救援時間不過是預警後的10分鐘而已。
「預警不是預報。」他強調,「預警都只能在地震發生後進行。在日本島國的環境下,從震中傳達上岸的地震波會產生一個時間差,大概10秒,這是地震預警時間;而再到海嘯上岸,又有10分鐘左右的時間差,人們才得以從地勢低洼處逃生到地勢較高處。」
而日本此次受災後的另一個特殊性便是次生災害發展日益擴大。3月15日,當福島核電站再一次傳出爆炸聲,重災區內餘震不斷時,隨救援隊提供外聯服務的中國駐日使館外交官石澤毅感慨道:自己來大船渡救災,連父母都不敢告訴,怕他們擔憂。
商店不收中國隊員的錢
生命與時間賽跑下,救援隊總結了兩個搜索優先原則:「當地人介紹有失蹤和死亡人員的地區,我們優先搜索;海嘯時海水最高處以上的房屋殘部,優先搜索。」以確保能第一時間搜索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廢墟。
由於供水短缺,救援隊員在抵達大船渡後只能「三不洗」:沒洗過臉,沒洗過腳,也沒刷過牙。而除了完成正常救援任務外,隊員們還幫助當地民眾搭建帳篷、搬運物資、疏導交通。
「有當地民眾看到我們時都主動打招呼,還行鞠躬禮。很多人用很不流利的漢語跟我們講『你好』,『謝謝』。」隊員徐志忠和北京後方通報情況時有感而發,曲國勝聽到後則說,這是他接連幾日來最感到欣慰的消息。
人們的感動還有:當中國救援隊隊員想要進入一家限制購物人數的便利店購買一些生活用品時,熱情的店內工作人不但分文不收,而且還免費贈送給隊員們其他許多食品和必需品。臨別時,大家相互握手感謝。「這一刻,所有人的心都暖烘烘的。」隊員們說。
「我們會根據聯合國人道主義小組辦公室對救援工作的協調來決定在日本的救援時間。」曲國勝說,當初派遣救援隊時諸多同事請願,而未來「如果日本方面有需要」,他和同事們將隨時準備馳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