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寒說:
◇ 閱讀此文需要一定的有機化學基礎
◇ 如果完全遺忘,需要複習充值先
◇ 這只是一個開始入門,幫助大家先搭建一個知識框架,有了這些基本概念,理解成分會更加容易,後續我們將繼續逐步深入
現在大家選擇護膚品、化妝品的時候越來越注重成分了,甚至興起了一個群體叫「成分黨」。一定程度上這是個好事情,表明大家開始關注化妝品的實質(而不僅僅是概念)了。
所有的化妝品都由若干個體系構成,最典型的劑型就是乳劑。
所謂乳,就是把水和油混合在一起,形成外觀類似牛奶的產品。因此首先,這裡面的成分就可以分為兩大類:水溶性成分、油溶性成分,在專業上分別叫作「水相」和「油相」成分。
但是,水和油是天然互相排斥的,沒有一定的手段,就不能讓它們和平共處,因此這時候就要引入第三類成分:有利於讓水相和油相「手拉手」的成分,即所謂的「乳化」成分,也就是表面活性劑或乳化劑。
這三者在一起啊,還無法形成我們想要的質感,可能非常稀薄,就象牛奶一樣,非常容易流動。這時候就要引入第四大類,叫作增稠成分,比如纖維素類、藻膠類、黃原膠等。一般這是膠體類,可以提供必要的粘度和鋪展性。
以上四類成分構成了一個化妝品的骨架和基礎,我們把它叫作基質,或者載體。
只塗點油和水在臉上可不夠啊,咱們還需要修復、鎮靜、美白、抗敏、抗氧化、抗衰老等等功能,這些就必須引入第五大類成分,可以說是包羅萬象的,叫作「活性成分」或「功效原料」。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煙醯胺、維生素E、視黃醇等等。
最後,產品的有效期長達2-3年,必須保證產品不黴變、不腐爛、不變質,此時會引入另一類成分:防腐穩定類,這其中既包括防腐劑,比如尼泊金酯類等等,也包括一些抗氧化成分,以避免油脂等的酸敗。
以上說的是典型的產品形態。在此基礎上,可以增減,比如做凝膠、噴霧、面貼膜,就不一定要用油相;做複方精油,則不一定需要水相,由於它們可能自帶防腐,也無須添加防腐劑。
我們用圖來總結一下上面的概念: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
基質成分有時候也可以是活性成分,比如甘油、透明質酸鈉,是具有保溼功能的活性成分,但同時也是屬於水相基質成分之一,甚至也可以拿透明質酸鈉來增稠。當然,它們主要是屬於活性成分。油相基質,比如礦脂,也起到封閉保溼的作用,有助於促進皮膚屏障修復,所以從功能上講,它也算是活性成分。
理論上講,塗在皮膚上的任何成分都會對皮膚發生影響,因而都屬於有功能活性的成分——正如Kligman教授所言,哪怕只是水,都會對皮膚造成影響,這也直接促使了「藥妝品」的深入研究。
有了以上這些基礎概念後,我們再來分類認識一下各種原料:
油相指油或者溶於油的物質,包括三醯甘油、脂肪醇、蠟、蠟酯、脂肪酸,以及上述物質的混合物(如羊毛脂)。
主要作用是有屏障、滋潤、清潔、溶劑、乳化和固化作用。
根據來源,可以分為:
動物來源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三甘油酯(三醯甘油)
植物來源的主要是脂肪酸,例如月桂酸(刺激性比較強,一般不作單用,而是用於皂基的生產)、肉豆蔲酸、棕櫚酸、硬脂酯、油酸(十八碳一烯酸)、亞油酸(十八碳二烯酸)、亞麻油酸(十八碳三烯酸)。
脂肪酸的碳鏈越長,就會越硬,脂肪醇也是如此。
烯鍵是不飽化學鍵,因此含有烯鍵的油叫作不飽和脂類,容易被氧化,因此也具有抗氧化性。
動植物油脂通常並不是單一成分,而是多種脂類的混合物。例如:
椰子油:由月桂酸(50%)、肉豆蔲酸(32%)、不飽和酸(8%)構成
橄欖油:十八酸(82.5%)、含有維生素A、B、E
油茶籽油:維生素含量較高,有特殊的氣味,粘度比較高而顯油膩
牡丹籽油:非常貴(炒菜煙大),用於化妝品的性能可能還不夠好,活性物含量可能比較高,氣味和油膩感不是最理想
棕櫚油:十六酸(棕櫚酸,50%)、十八酸(油酸,40%),容易皂化,用於製造皂類及表面活性劑
杏仁油(實際上是扁桃仁油):十八酸為主(油酸,70%;亞油酸17%),可以作為橄欖油的代用品
月見草油:十八酸為主(油酸,70%)
沙棘油:維生素E和類胡蘿蔔素含量較高
小麥和玉米胚芽油:維生素E含量高,可以作為營養劑使用
水貂油:油酸含量為0,冬天用來防凍抗裂非常好,但動物油都有一些氣味,需要精煉才能更適合使用
霍霍巴油:又稱荷荷巴油,主要由長碳鏈不飽和脂肪酸構成(二十碳一烯酸、二十二碳一烯酸、二十醇、二十二碳一烯醇),荷荷巴油是一種對各種皮膚都安全、低刺激的優質油料
是飽和的高級有機酸和飽和高級醇形成的酯類。如:
巴西棕櫚蠟:由二十六酸(蠟酸)、三十醇(蜂花醇)、二十六醇(蠟醇)組成,色澤光亮,唇膏中添加可以增加色澤
其它還有小燭樹蠟、中國蠟(川蠟、蟲蠟)、蜂蠟等
羊毛脂:多種混合的脂肪醇、甾醇、異甾醇、正構酸、異構酸等,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不建議直接用於化妝品。需要將其水解變成羊毛醇和羊毛酸,或者製作成氫化羊毛酯(軟膏體)、乙醯化羊毛酯(膏狀)、羊毛醇聚氧乙烯醚、羊毛脂聚氧乙烯醚等再使用。
白油:最常用的(液體石蠟、礦油),是正/異構烷烴的混合物,牌號越大粘度越大,屬於非極性油脂,潤滑性、成膜性較好,能柔軟皮膚和毛髮,作為保溼產品的封閉劑。
礦脂:即「凡士林」,為C16~C32(即16-32個碳原子)的高碳烷烴(異構)和高碳烯烴的混合物,是保溼封閉性最強的油脂,可用於乳液、膏霜、唇膏、髮蠟中,也是各種藥物軟膏的主要基質成分,大家熟悉的蠟梅霜主要的脂類成分就是礦脂。
石蠟:C16-C40主體的支鏈或環狀烴的混合物,用於髮蠟、香脂、胭脂膏、唇膏等
地蠟:C25以上的直、支鏈和環狀烴類混合物,一級地蠟(熔點74-78度)用於乳液,二級地蠟(熔點66-68度)用於唇膏和髮蠟的固化劑
微晶蠟:粘度比較高的蠟,從石油中提取出來,多用於唇膏這因比較固體性的產品
角鯊烷:嚴格上來源於天然,只是角鯊烯加氫變成的。人體皮脂中天然含有角鯊烷和烯。一般認為刺激性低,有柔軟皮膚,油膩感低,有良好的皮膚滲透性、潤滑性,橄欖油中含量較高。(角鯊烯的氧化和粉刺、皮膚顏色發黃有關,因此也有它的問題)
辛酸/癸酸甘油酯(GTCC):用得很多的(明星)油脂成分,凝固點低,不油膩
棕櫚酸異丙酯(IPP):良好的滲透性和皮膚相容性,延展性,不易水解及氧化變質,用於高級產品中,光亮無油膩感。類似的還有肉豆蔲酸異丙酯(IPM),具有致粉刺性
矽油:有二甲基矽氧烷、環矽氧烷等,沒有矽油的話,化妝品工業會倒退很多。為有機矽的聚合物,有很多的矽油型號,具有多方面的性能,柔軟滑爽,所以在各個產品中都可以見到。非常穩定,無刺激;負面影響是在環境中不易降解
天然油脂用於化妝品好嗎?
這不能一概而論,比如椰子油因為月桂酸含量太高,所以刺激性強,並不適合直接用於製作化妝品(但製作皂類它又有優勢),但荷荷巴油就非常好(價格也貴很多)。
事實上精煉的礦物油刺激性非常低,更加安全。
點開大圖,回顧一下
溶於水的成分很多都是保溼劑(吸溼劑),能保溼主要原因是它們有羥基(OH),可以與水結合(抓住水分子),如各種醇類和多糖類保溼劑。
新的保溼理念是幫助啟動水通道蛋白(aquaporin),例如尿素。以下是常見的、溶於水的吸溼劑:
甘油:丙三醇,具有三個羥基,是保溼效果測量的基準物質,便宜又好用
丙二醇:具有兩個羥基,保溼性較好但不如甘油粘膩,高濃度下可能有一定刺激性
1,3-丁二醇:保溼、抑菌,不粘膩,也可以作香精、色素的溶劑
聚乙二醇:相對分子量為200-2000,分子量不同會有不同的質感
山梨醇:良好的保溼性,與甘油相當,帶有甜味兒,為優秀保溼劑
乳酸和乳酸鈉:為皮膚天然保溼因子(NMF)的組分,保溼性超過甘油,還可以調節皮膚pH值。不過極性較強,難以配伍
吡咯烷醇羧酸鈉(PCA鈉):NMF的構成,吸溼性超過甘油,無刺激,非常優秀的保溼劑。PCA鈉的膚感卓越,保溼但沒有粘膩感
透明質酸鈉:即常說的「玻尿酸」,明星保溼成分
蘆薈:提取自蘆薈葉肉,主要成分為蘆薈多糖,保溼、抗炎,並有一定抗菌性,促進修復
絲肽:蠶絲水解形成,原料加工方面防腐比較難處理,無刺激
其它還有海藻糖、銀耳提取物等
屬於表面活性劑,是一類雙親性分子,既有親油的基團,也有親水的部分。
其分子可以分為頭、尾部,根據其頭基的帶電情況,可以分為不同電性(陰離子、兩性、非離子、陽離子),而有不同分類。如下圖所示:
其根本作用是降低油與水之間的界面能,導致表面張力下降(涉及一些複雜的理論和公式,就不深入了)。根據電性,分為如下四類:
陰離子表面活性劑:起泡強而乳化力弱,主要用於洗滌類產品,例如親水性羧酸鹽、硫酸酯鹽、磷酸酯鹽等。常用的有脂肪酸鹽(如硬脂酸鈉、硬脂酸鉀)、月桂基羥乙基磺酸鈉、醯基穀氨酸鹽、醯基肌氨酸鹽等
兩性表面活性劑:沒有特別的清潔乳化能力,但與陰離子、陽離子等表面活性劑復配可以降低刺激性,常用的有甜菜鹼型兩性表面活性劑、胺基酸型兩性表面活性劑和烷基啉型兩性表面活性劑等
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有很好的乳化性,主要用於膏霜乳液中作為乳化劑,或者非泡沫型的潔面產品。常用的是聚氧乙烯烷基醚甘油脂肪酸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等
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可消除靜電、有柔軟織物和抗菌能力,一般刺激性較強,所以多用於頭髮,使頭髮更加柔順,常用的有山嵛基三甲基氯化銨等
熊果苷:抑制黑色素合成
苯乙基間苯二酚:抑制黑色素合成
曲酸:抑制黑色素合成,促進角質細胞脫落,抗糖化
甘草提取物、光甘草定:抗炎,抑制黑色素合成
凝血酸(即氨甲環酸):抑制黑色素合成,抑制血管擴張
煙醯胺(即維生素B3):抑制黑色素合成及向角質形成細胞的輸送、抗糖化、抑制皮脂分泌、修復皮膚屏障
構樹、桑白皮提取物:抗氧化,抑制黑色素合成
視黃醇(維生素A)及其衍生物(視黃醇棕櫚酸酯、視黃醇丙酸酯、視黃醇乙酸酯):抑制黑色素合成前的轉錄環節、促進角質細胞脫落
大豆提取物、綠茶提取物:抑制黑色素合成、抗氧化
維生素C(抗壞血酸)及其衍生物(抗壞血酸-o-乙基醚、抗壞血酸磷酸酯鎂、抗壞血酸葡糖苷)
維生素E(α-生育酚)及其衍生物(生育酚乙酸酯):抗氧化,與維生素C協同增效
羥基乙酸(α-羥基酸的一種):加速角質細胞脫落
磨砂類:果核粉、塑料微珠(已不流行),其它硬顆粒
果酸類:羥基乙酸、扁桃仁酸、檸檬酸、蘋果酸等等
水楊酸:具有一定脂溶性的芳環酸,亦有抗炎、抑菌作用,常用於粉刺護理
酶類:菠蘿蛋白酶、木瓜蛋白酶
分為有機防曬劑(化學防曬劑)和無機防曬劑(物理防曬劑)。
目前國內一共批准了27種。名單如下:
3-亞苄基樟腦、4-甲基苄亞基樟腦、二苯酮-3、二苯酮-4、二苯酮-5、亞苄基樟腦磺酸及其鹽類、雙-乙基己氧苯酚甲氧苯基三嗪、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醯基甲烷、樟腦苯扎銨甲基硫酸鹽、二乙氨羥苯甲醯基苯甲酸己酯、二乙基己基丁醯胺基三嗪酮、苯基二苯並咪唑四磺酸酯二鈉、甲酚曲唑三矽氧烷、二甲基 PABA 乙基己酯、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水楊酸乙基己酯、乙基己基三嗪酮、胡莫柳酯、對甲氧基肉桂酸異戊酯、亞甲基雙-苯並三唑基四甲基丁基酚、奧克立林、PEG-25 對氨基苯甲酸、苯基苯並咪唑磺酸或其鹽類、聚丙烯醯胺甲基亞苄基樟腦、聚矽氧烷-15、對苯二亞甲基二樟腦磺酸及其鹽類、二氧化鈦、氧化鋅
防曬劑這部分的內容比較龐雜,我將擇時推專文深入介紹。
活性成分的範圍極廣,可以說是不勝枚舉,上述也只是浩繁的化妝品成分名單中常見的一小部分。
尼泊金酯類(Parabens):準用的包括羥苯甲酯(methyl paraben)、羥苯乙酯(ethylparaben)、羥苯丙酯(propylparaben)、羥苯丁酯(butylparaben)等。是最古老的防腐劑之一,同時也非常溫和。其中羥苯丁酯可以抗真菌,對其安全性近年有一些爭議,但美國CIR認為目前為止的證據表明在化妝品中使用這些成分是安全的
季銨鹽類:Quaternium,一類具有表面活性的抑菌劑,具有很強的殺菌能力,但某些情況下也可以產生刺激
苯甲酸鈉:Sodium benzoate,對酵母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對黴菌和細菌也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無毒
DMDM乙內醯脲:DMDM hydantoin,較為常見的防腐劑,刺激性中等,對細菌和真菌都有抑制作用,雖然是一種甲醛釋放劑,但安全記錄良好
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iodopropynyl butylcarbamate,簡稱IBPC,是一種溫和的、廣譜而穩定的抑真菌劑
苯氧乙醇:Phenoxyethanol,廣譜抑菌劑,對真菌、細菌均有抑制作用,駐留型產品中濃度偏高時皮膚可能會產生灼熱感
咪唑烷基脲:Imidazolidinyl urea,應用最廣的防腐劑之一,通常與其它防腐劑配合使用以提升防腐效果,在高溫下可以釋放出更多甲醛,在各種甲醛釋放型防腐劑中,相對容易引起過敏
甲基異噻唑啉酮:Methylisothiazolinone,一種曾經流行的抑菌劑,低用量下就能起到極好的抑菌效果,但可惜安全性較差,因此歐盟已經禁用。上海市皮膚病醫院的研究中發現,該成分在各種防腐劑中是不良反應率最高的
戊二醇:Pentylene glycol或Pentanediol,一種保溼劑,同時作為多元醇,也有防腐作用,通常添加於「無添加」產品中,純度較高的話,安全性較好
己二醇:Hexylene glycol或Hexanediol(即「馨醇H6」),一種保溼劑,也可以作為溶劑,具有抑菌作用,安全性極佳
辛二醇: Octanebiol,二元醇類,具有廣譜抑菌能力
分為染料(可以溶解)、顏料(可以分散,在固體中著色),主要是與時尚、流行、美化有關。常用的有:
氧化鐵:包括鐵紅、鐵黑、鐵黃
鈦白粉:二氧化鈦,世界上最白的物質,是顏料中的戰鬥機,具有很強的遮蓋和附著性,但延展性差
雲母鈦:珠光粉,鱗片狀,有玻璃狀光澤
二氧化矽:透明牙膏的摩擦劑,也可以製成多孔性粉體用作吸附、緩釋
硅藻土:具有多孔結構,吸油量高(可用於泥膜,油性皮膚用)
高嶺土:黏土的一種,白色或微黃灰,具有吸附性
滑石粉:白,最滑爽的天然物之一,延展性優異,吸油性和吸附性差
《素顏女神:聽肌膚的話》第2版中第七篇收錄了140餘種護膚品成分的中英文和功能解說,也只是滄海一慄。但有了上述這些基本的概念,理解一個化妝品的成分,會逐漸變得容易。(這句話的意思是還沒有買書的童鞋可以買起來了!噹噹京東某寶均有售)。
認識成分就能成為化妝品專家嗎?遠不夠。
成分表裡寫的只是很小一部分露出的東西,如果只是局限於成分表這個層面,只能算是一知半解。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成分黨,要理解和學習的東西還hin多hin多,我本人可能是中國社交媒體興起後比較老的成分黨之一。即使如此,不懂的東西還是很多,要繼續學習。
估計很多童鞋看到這裡感到頭疼,其實我自己寫得也手疼,所以就先寫到這裡吧:)
看在寫得這麼辛苦的份兒上,發揮一下優良作風,要點讚+關注一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