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地鐵一角 |
前幾天,我和好友一起從北京五棵松坐地鐵到北土城,從1號線倒2號線,再倒13號線,再倒10號線,每次倒車都要上上下下拐來拐去的五六分鐘以上,這讓好久不坐地鐵的我十分眩暈,抱怨北京地鐵換乘複雜,好像迷宮一般。
「在臺北、香港坐地鐵什麼感覺?」好友笑著問我。「香港地鐵高效、漂亮;臺北捷運人性化、藝術化。」我回答說。
去香港坐過地鐵的人,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換乘方便」。任何兩條交叉的地鐵線路,必有相鄰的兩個換乘站。換句話說,下了地鐵,對面就是換乘站。這樣的設計有效緩解了換乘站慣有的巨大人潮。另外,香港地鐵內的商業形式非常豐富,有超市百貨,還有咖啡、快餐等店鋪,累了渴了就坐下來喝上一杯飲品。
香港地鐵非常亮麗,尤其是迪斯尼線路。車廂裡每一段都擺放著可愛的迪斯尼卡通動物,十分有趣。下車後,看到的是綠色的站臺,弧線形的頂棚,流線型的花樣大理石板。等車的人們坐在乾淨的樓梯上,聊著笑著。
再說臺北的捷運,其人性化設計和細節更勝一籌。比如,臺北的捷運有種很貼心的服務,如果你身體不舒服但擔心捷運裡沒有人讓位給你坐, 可以去服務臺要一種貼紙貼在胸口。這樣,看到有貼紙的人,乘客大多會主動讓位。
臺北捷運在月臺中段還有婦女專用的候車區,在那個候車區域有加強監視系統,避免有錄像死角。我在臺北乘坐捷運第一次看到這個標識,著實感動了一番,臺北捷運設計中對婦女的關愛在細節上體現的這麼自然。
其實,這樣的細節在臺北的捷運處處可見,比如為殘障人士和孕婦設計的電梯;比如來車前還有語音提示,還會有燈光信號方便聽力不好的人。就連為老人等設計的座椅都會叫做好聽的「博愛座」,比起北京地鐵中的「老弱病殘座」好聽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臺北的捷運等候站臺中,總會看到許多藝術展覽品,有雕塑,有油畫,還有許多展覽活動。你經常會看到有等車的人,或者在藝術品前拍照,或者幾個好友在畫像前欣賞。捷運月臺有一種濃濃的文化氣息,讓人心靜。
在現代文明社會,地鐵車廂就是社會文化的最好縮影。北京的地鐵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比如快速,比如路線發達,當然,北京地鐵很便宜,兩元錢隨便坐,這很大程度上讓百姓得到了實惠。更希望,北京地鐵在變化中,會參考臺灣捷運、香港地鐵的優點,會越來越好。
【人民網】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