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兒研所:一位兒科醫生的一天

2020-12-20 健康界

圖片攝影:呂萌

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最新的調整令兒科醫生資源顯得更為緊缺,這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兒科醫生資源緊張並非始於今日,長期以來,由於獨生子女政策造成的整體資源配置以及1998年高等教育改革中醫學院本科教育取消兒科專業等因素,兒科醫生資源已經頗為緊張,這也導致北京等大城市的兒科醫院以及兒科門診壓力巨大。

隨著「單獨二孩」政策尤其是「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兒科醫生荒更為加劇,家長們戲稱,帶孩子看病掛號困難程度堪比春運買火車票。

近期,全國很多地方的兒科面臨「崩潰」,甚至停止了急診和夜間門診,對此,家長抱怨看病難,醫生抱怨壓力大。未來,如何破解這一難題,也成為社會相關層面的熱點話題。

近日,界面新聞記者隨機跟訪了首都兒科研究所呼吸內科的一位門診醫生,她所經歷的這最尋常的一天,折射出兒科醫生的壓力以及兒科醫生資源所面臨的短缺困境。

11月27日,周三。今天輪到彭博值白班。

早晨7:45,花費了將近一個小時,這位30歲的呼吸內科住院醫師從家抵達位於東城區雅寶路的兒研所。到今年,她已經在這裡工作了6年了。

迅速更衣後,她走進診室。這間診室供兩位醫生看診,十平米的範圍是她的工作區。

啟動電腦後,她擰開水龍頭,細細地搓揉著手指間的泡沫。

8點整,導診臺開始叫號,她迎來了第一個病人。這是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因發燒俯在母親懷裡,時不時咳嗽幾聲。

醫院早晨6點開始放號,一位父親早晨4點就起床了,兩個多小時後,當他抱著孩子匆忙走進兒研所的門診大廳時,大廳裡已經人頭攢動,開放的幾個掛號窗口前,每條等待掛號的隊伍已排出數十米長。

這位滿臉倦意和焦急的父親告訴界面新聞,孩子昨天就發燒了,昨晚到急診等待了大半宿,但是由於就診的人太多,只能連夜帶著孩子先回家了。

漫長等待後,他終於排到掛號窗口,專家號早已經沒有了,他只能替自己的孩子掛了個普通號。輪到他們進入診室時,時針已經指向了上午9點。

 彭博的病人大多是懨懨倚在父母懷裡的孩童。在冬季病毒的侵襲下,發燒、咳嗽、拉肚子,是孩子們最常見的病症。

最多的一天,彭博曾接待和診斷了90多位患兒。

這些年幼的患者大多無法明白道清自己的病症痛楚,往往都得通過家長代為轉述。

「很多都得依靠查體,」彭博說。

但這一過程有時也會遭遇反抗。

一個發燒的男孩看到醫生拿出的壓舌板,咧嘴欲哭,臉蛋漲得越發通紅,一把抓過彭博手上的壓舌板扔到一旁。

另一個女孩需要觸壓檢查,在母親要抱她去診療床時,她掙扎著要離開母親懷抱。孩子們的反抗和哭鬧,不但加劇了家長們的焦慮,也使得診斷過程更加複雜和耗時。

中午12點18分,彭博結束了上午的看診,她拿起杯子,這是整個上午,她喝的第二口水。

「太忙了,人一直沒斷過,喝水都忘了,」她解釋說。整個上午,她為31個孩子看診,期間僅有數分鐘的休息間隙。

下午開始看診的時間在13時,這意味著,她還剩42分鐘的自由休息時間。

但今天中午還有一周一次的培訓。她穿過門廳和樓梯,匆匆趕向地下一層的教室。

她走進教室時,關於真菌的英文講座已經開始了。此時她還沒有吃飯,彭博拿起放在最後一排桌子上的套餐盒飯,悄悄落座,往嘴裡匆匆塞了一口飯菜。

下午的診室,更加喧鬧,彭博也更加忙碌。

最多時,彭博身邊圍著四五人家長。他們有的拿著開好的藥一遍遍詢問醫囑,有的焦急地拿著化驗單回診。彭博不間斷地聽著家長們的諮詢,眼睛瞥著化驗單,仔細詢問孩子的病情,開藥單,建議家長注意事項等。

診室中,有孩子不斷的啼哭,隔壁候診區孩子的哭聲也此起彼伏。

整個下午,彭博幾乎沒有半點兒時間的空閒,也幾乎忘記了喝水。

下午5點,在送走第76位小患者後,彭博終於可以下班了。她的同事已經開始夜班門診的準備工作。

此時的門診大廳裡依然排起長龍,一對父母排在隊尾,母親不時往抱著孩子的丈夫嘴裡塞一口夾餅,這是他們在醫院門口買來的晚餐。

不同於24小時開放的急診,夜間門診掛號止於晚上10點,當醫生們結束整個夜間工作時,往往已到了夜裡1點。

彭博的下一個夜班是在2月2日。每周,她有一天的休息時間。

自2009年入職以來,彭博沒有請過一天事假,而病假幾乎沒有。其他同事也基本和她一樣,難得有更多的休息時間。

儘管醫生們表示一直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但依然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

兒研所的門診大廳在最初設計時,預計容納2000至2500人。如今,這家醫院的日均門診量已達6000人次,而高峰時甚至達7000至8000人次。

相比數量龐大且持續增長的求診人群,兒研所包括出診大夫、B超大夫等在內的所有臨床醫生,僅有300多人。

兒科醫生的極度匱乏,並不獨獨出現在這家醫院。整個北京,甚至整個中國都普遍面臨兒科醫生短缺的尷尬。

《2015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鑑》的數據顯示,我國共有11.3萬兒科醫生,平均每1000名兒童只有0.43個兒科醫生,從全國層面看,兒科醫生缺口逾20萬。

另一方面,在門診和急診人數迅猛增長、兒科醫生緊缺的情況下,兒科還面臨著醫生大幅流失的尷尬境況。

最新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兒科門診急診數量相比前一年增長了6.6%,達到46億人次。然而兒科醫生的數量相比前一年,卻減少了16%。

這背後是兒科醫生們與超負荷工作不匹配的收入,以及高發的醫患衝突壓力。

現年30歲的彭博每月收入七八千元。在她大學畢業後頭3年的規培生涯中,由於不能出診,月收入實際僅能拿到一兩千元的工資,多的時候也不超過3000元。「啃老」是這個北京姑娘當年最無奈的選擇。

她所面臨的困境還不僅僅是與高強度工作不匹配的收入。病痛折磨下,孩子們的哭鬧往往加劇了家長們的焦慮,如火上澆油,焦急的患兒家長們往往把怒火發洩在醫生身上。彭博在急診輪轉時,被呵責甚至羞辱的事件屢有發生。如今再被問起那些不愉快的經歷時,她已經習以為常。

6年過去,當年與彭博同屆入院工作的10位醫生,如今已有半數離開。目前還在堅守崗位的彭博也坦言,自己「經常想辭職」。但總有一些事情在不經意間讓她難以割捨這份工作:看完診的孩子甜甜地道一聲「謝謝阿姨」;住院的孩子漸漸恢復的體重;還有那些感謝醫生的錦旗……

面對兒科告急的緊張局勢,從中央到地方,各級衛生部門均表態要增加兒科醫生數量,擴大專業人才培養力度以及增加兒科醫生的收入。

但短期內解決這一困境並非易事。很關鍵的一個原因,兒科醫生的培養,並非一蹴而就的過程。

以彭博為例,本科5年畢業的她,要經過3年的規培生涯,期間還要在各個科室進行輪轉,不能出診,3年輪轉期間沒有任何假期;各個科室輪轉結束後,再經過1年的專業輪轉,經過考試後,出門急診以及輪值「住院總醫師」(住院總醫師是個非常辛苦的崗位,需要一年時間輪值,每隔一天值班24小時,負責全院的搶救工作)還需2年時間。

如今職稱還是住院醫師的彭博,要升任主治醫師,還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業內人士認為,醫生培養的周期性較長,對緩解兒科醫生短缺現狀,顯然遠水難解近渴。更何況對比20萬的缺口,醫學院每年培養的新人非常有限。

數據顯示,隨著中國全面二胎政策的放開,未來幾年,預計中國每年將新增約300萬名兒童。

但如此緊缺的兒科資源,能否在未來有效應對數量龐大的新增人口?

去年冬天以來各地出現的一些動向已經令人更加擔憂:廣東省中山大學附屬三院嶺南醫院發布通知,2015年12月14日起,除危重症患兒外,對兒科普通門診、急診暫停服務;上海新華醫院也貼出通知提醒說,在高峰時期,兒科門急診等候時間可能要超過6個小時,有發燒的患者請先服用退燒藥,降溫候診。

首都兒研所的相關人員表示,目前,二胎影響效果還未顯現,但在宣布全面二胎的那一天,兒研所不少兒科醫生已經提前感受到了壓力,不少人在朋友圈轉發了生育政策放開的消息,並配上了一個哭臉。

(文中圖片攝影:呂萌)


相關焦點

  • 應對兒科醫療供需矛盾 首都兒研所:應用網際網路+改善醫療服務模式
    發布會上,針對兒科醫療供需矛盾突出問題,首都兒科研究所副所長陳博文表示,正通過兒科醫聯體對口幫扶和遠程醫療等形式,以及開發網際網路+醫療服務模式等方式改善這種狀況及影響。據紅星新聞了解,「兒科醫生人手短缺」問題在網際網路上有著不小的討論度,在社交平臺上,有不少兒科醫生曾抱怨過工作負荷與精神壓力的問題。
  • 首都兒研所醫生夜班12小時:醫生短缺 急診不「急」
    在醫療圈,這句俗語經常被兒科醫生拿出來調侃自己。近年來,「兒科醫生荒」經常成為輿論熱議的話題,醫生馬不停蹄,家長大排長龍,已成為不少兒科門診的常態。近日,中新網記者走訪了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以下簡稱「兒研所」),記錄了一位夜班急診醫生的12小時。
  • 首都兒研所的痛苦:200餘名醫生,一年看189萬門診
    與孩子看病難相對應的,是兒科醫生的日漸匱乏。乾兒科累、沒前途、風險大,成為許多臨床工作者「躲避」兒科的三大原因。孩子看病到底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環境?《生命時報》記者到年門診量近200萬人次的首都兒科研究所實地感受了一番。候診大廳坐滿面帶淚痕的輸液孩子3月14日上午8點左右,記者來到位於日壇附近的首都兒研所時,送孩子看病的車輛已經把門口堵得水洩不通。
  • 首都兒研所廊坊兒童醫院正式開診
    ,確定建設廊坊市兒童發展中心和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廊坊兒童醫院。今天上午,首都兒研所廊坊兒童醫院呼吸科門診室裡,來自首都兒研所的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醫務處副處長王菲正在給孩子義診。即日起,首都兒研所將派相關科室的專家輪班到廊坊坐診,並開通危重患兒從廊坊兒童醫院到首兒所轉診的「綠色通道」,對需要在兒研所住院的患兒預留床位。 「兒童的健康關係到千家萬戶的未來,北京周邊包括廊坊的患兒到北京來看病的很多。
  • 首都兒科研究所醫生集體入駐今日頭條 提供兒童健康知識權威科普
    >首都兒科研究所醫生集體入駐今日頭條 提供兒童健康知識權威科普2019-03-14 15:37:29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1月初,首都兒科研究所(以下簡稱「兒研所」)與今日頭條達成戰略合作,兒研所官方及機構下17個科室的20餘名醫生集體入駐今日頭條,日常發布兒童健康相關的包括文章、視頻、問答等全體裁的專業知識。
  • 首都兒研所專家24小時坐診廊坊,主攻新生重症患兒
    首都兒研所專家正在護理新生兒。首都兒科研究所常駐廊坊市兒童醫院專家董洪洋,近日收治一例先天發育不完善的患兒。根據患兒的病史、體徵及臨床表現,專家即刻診斷出孩子病情,並立即採取治療。日前,首都兒研所廊坊市兒童醫院新生兒科經過精心籌建開診試運行。新生兒科迎來首批首都兒研所的五位專家入駐,她們將在此開始為期一年的醫療支援工作,坐診廊坊新生重症患兒,保證首都兒研所專家24小時在崗。廊坊市兒童醫院是首都兒研所技術合作醫院,首都兒研所專家坐診廊坊市兒童醫院,解決了廊坊新生患兒進京難、掛號難的問題。
  • 首都兒研所醫務社會工作每年服務患兒超1萬人次
    中新網北京10月28日電 日前,首都兒科研究所向媒體介紹,當前,首都兒科研究所的醫務社工已覆蓋了18個臨床科室,每年服務患兒已經超過1萬人次。首都兒研所供圖  今年5月,一名一歲多的患兒因為反覆肺炎,在當地醫院治療效果不佳,被送到首兒所呼吸內科治療。
  • 首都兒研所9月擬實施急診病人按病情分級
    兒研所重病患兒有望「優先就診」  9月擬實施急診病人按病情分級;將開設「門診手術室」,緩解手術無床位難題  首都兒研所將開設「門診手術」,緩解醫院門診量大、很多患兒手術無床位的問題。此外,9月起該院有望按照國際慣例,研究實施「急診分級」,重症病人優先就診。
  • 帶你走進首都兒科研究所特級專家白建萍
    帶你走進首都兒科研究所特級專家白建萍 時間: 2020-09-18 16:46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志飛
  • 首都兒研所自閉症訓練中心成立
    首都兒研所自閉症訓練中心成立發布時間: 2014-06-02 15:26:02   |  來源: 光明網   |   健康中國遠程編輯   |  責任編輯: 郭洪濤   日前,首都兒科研究所的李橋兒童醫院康復中心兒童自閉症訓練中心成立,該訓練中心是北京市科委自閉症課題承辦單位。
  • 北京兒研所開分號百日實錄:見「劉奶奶」「賈神探」不難了
    上午8點半,年輕的媽媽小楠帶著兩歲女兒朵朵,來到朝陽醫院的「首都兒科研究所朝陽診療中心劉曉雁兒童皮膚病工作室」。「孩子腦門兒上長了一小塊血管瘤,以前去兒研所看,掛號難,這個點兒肯定得『加號』,等看上都快中午了。聽兒研所的大夫說,他們在朝陽醫院開分號了。我今天第一次來,現掛號,這就已經看上了,真是方便多了。」
  • 北京兒研所託管廊坊兒童醫院,近期開診
    作為廊坊地區第一家公立兒童醫院,由北京的首都兒科研究所全面託管的廊坊市兒童醫院各項前期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將於近期正式開診。很快,廊坊的孩子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來自北京的優質醫療服務了。本月初,藉助遠程視頻會診平臺,廊坊張女士9歲的女兒成為了兩地兒科領域全面醫療合作的第一個受益患兒。
  • 郊區患兒當地預約掛號一周內可到兒研所就診
    本報訊(記者張然)下周起,遠郊的孩子到首都兒研所就診將告別長途奔波仍「一號難求」、盲目預約掛號的煩惱。昨天上午,首都兒科研究所與多家區縣醫療機構舉行籤約儀式,下周正式啟動定向預約掛號合作。  下周起,首都兒研所將與區域兒科衛生醫療機構實現「點對點」對接,部分區域特別是遠郊區縣的患兒就診可以通過兒研所籤約指定醫療機構,向首都兒研所進行定向預約掛號。  首都兒研所所長羅毅介紹,以往常出現患兒家長因為缺乏相關專業知識,並且不了解醫院內部機構設置,盲目掛號的情況。
  • 首都兒研所85歲醫生堅持每周出診 建群為患者答疑
    85歲老人堅持每周出診,還建群答疑  兒研所的陳奶奶就是閒不住  每周三,是首都兒科研究所變態反應科與哮喘防治中心主任醫師陳育智教授出門診的日子。門診網上預約系統放號的一瞬間,所有號源立刻「秒光」,掛號的大多都是全國各地的患兒家長。無論孩子還是家長,他們都親切地稱呼她「陳奶奶」。
  • 亦莊兒童看病方便了:兒研所同仁診療中心+亦莊醫院假日兒科門診
    亦莊兒童看病方便了:兒研所同仁診療中心+亦莊醫院假日兒科門診 2019-07-03 18:17:41|來源:樂居買房
  • 兒童醫院兒研所「帶隊」 北京18醫院將共享兒科資源
    原標題:兒童醫院兒研所「帶隊」 18醫院將共享兒科資源由北京兒童醫院、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牽頭,聯合16家北京市屬醫院兒科,通過建立急危重症救治網絡、專家帶隊培養人才、軟體智能輔助等方式,分享優質兒科資源。  希望在五年內實現兒內科均等化  小孩就醫困難,是不少家長面臨的難題。
  • 13種兒科「小名藥」獲準在北京市屬醫院兒科調劑
    產自首都兒科研究所、北京兒童醫院的膚樂霜、鞣酸軟膏在寶爸寶媽心中絕對是「明星小藥」,藥效雖然不錯,但就是開藥排隊太「虐心」。1月16日,好消息來了,包括膚樂霜、鞣酸軟膏在內的13種「小名藥」獲準在市屬醫院兒科調劑,這意味著,家長在其他市屬醫院也能開到「小名藥」,不必再跑兒研所、兒童醫院排長隊了。
  • 兒研所9月9日開通專線公交車接駁地鐵建國門朝陽門站
    兒研所掛號大廳 劉平攝 作為全國出名的兒科醫院,首都兒科研究所吸引著來自全國的患兒,人流密集,交通繁忙,但是由於兒研所不挨著地鐵及其他公共運輸站點, 為方便市民就醫出行,公交集團將開通兒研所專線公交車。考慮到兒研所周邊常有車輛停放,這條公交線沒有採用常規車型,而是試點採用機動性更強的6米級中巴車。這些小車體型小巧,拐彎方便,可以讓首都兒研所、地鐵建國門站和朝陽門站之間的接駁暢通起來,有效解決患者就醫前的「最後一公裡」難題。
  • 首都兒科研究所同仁診療中心成立
    @小夥伴們今天上午傳來個好消息~「首都兒科研究所同仁診療中心」在同仁醫院亦莊院區掛牌成立啦!在推動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向外疏解的背景下同仁醫院兒科作為綜合科室承擔了開發區患兒繁重的診療服務任務北京同仁醫院兒科主任 黃東生
  • 首都兒研所
    按照北京市衛生計生委構建公平就醫環境「八項措施」要求和北京市醫院管理局「2016年重點工作」安排,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於2016年6月6日起實行「非急診全面預約掛號」。「非急診全面預約掛號」是指除急診患者外,其餘患者均可通過多種方式或渠道進行實名制預約掛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