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夯實基層社會治理應做好「加減乘除」法——訪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康曉強
本固才能枝榮,根深方能葉茂。「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要實現「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的目標。「基層是社會治理的基礎性平臺、基本運行空間,是社會治理的重心和重點場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論及社會治理時,尤其強調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性,這是一個突出的特點。」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教授康曉強說。
「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基層。」康曉強指出,「十三五」時期我國基層社會治理取得很大成就,比如基層社會治理精細化服務水平日益提高,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逐漸得以形塑,作為社會治理現代化突破口和切入點的市域社會治理正在加快推進。「『十四五』規劃建議第48條專門論及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其中尤其關注基層社會治理,可見基層之於社會治理的獨特價值和戰略意義。」康曉強說。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以及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遷,大量的「單位人」變成「社會人」,傳統的「單位制」對人口、場所、行業的強制性約束能力有所下降。這樣,基層的地位更加凸顯。絕大多數社會問題與矛盾總是先從基層生發爾後逐步向更高層面、更大範圍、更廣領域蔓延、擴散。可以說,城鄉基層社區處於承上啟下的「節點」、社會生活的「支撐點」、不同利益關係的「交匯點」、各種社會矛盾的「聚焦點」、各類社會群體成員的「聚集點」,是感知百姓冷暖最靈敏的「觸鬚」,在防範社會風險、規範社會行為、協調社會關係、化解社會矛盾等方面具有其他單位、機構不可取代的獨特優勢和功能。
如何擘畫新發展階段基層社會治理的發展路徑?康曉強認為,主要應做好「加減乘除」法。
加法,就是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制度、組織、隊伍、體系等方面的建設,向基層放權賦能,加強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基層社會治理隊伍建設。
減法,就是切實為基層「減負」「瘦身」,使基層有職有權有物,更好為群眾提供精準有效的服務和管理,著重減輕基層特別是村級組織負擔。
乘法,就是要更多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信息化手段提高社會治理的預見性、精細度、精準度,提升社會治理的數位化、智能化水平。
除法,就是要讓全體人民公平共享社會治理成果,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的本質特徵。
為此,要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服務、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臺,使得我們要建設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既是「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也是「人人享有」。
康曉強還指出,要高度關注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對社會治理的潛在影響。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截至2019年年底,60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已升至18.1%,預計本世紀中葉將達到30%,人口類型將從輕度老齡化轉變成深度老齡化,對於「未富先老」所帶來的深層次社會治理問題,應做前瞻性研究、戰略性思考。
(本報記者 靳昊)(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