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富敏 張弘 上海文聯
30年前的1990年
中央電視臺影視部、上海電視臺聯合拍攝的
都市青春劇《十六歲的花季》
在螢屏亮相,轟動一時
白雪、歐陽嚴嚴、陳非兒、原野和韓小樂……
這些恣意飛揚的少年面孔和他們身上的故事
成為許許多多人無法抹去的青春記憶
《十六歲的花季》片頭曲
起首旁白相信很多人張口能背
30年後的這個夏天
高清修復版《十六歲的花季》
在上海電視藝術家協會
和SMG影視劇中心的共同編排下
將於8月22日起重新亮相螢屏
重溫青春,致敬經典
編導富敏、張弘憶當年
——當時的觀眾來信都是以麻袋來計數的!
——「花季」這個詞成為那代人的代名詞。
為此,我們特地翻出了30年前,編導富敏、張弘夫婦在拍攝《十六歲花季》時寫下的《導演闡述》。回顧電視劇拍攝背後的故事,感受編導主創的匠心與用心——
導演闡述
文/富敏 張弘
創作的初衷
中學生活是一條色彩斑斕的小河,既是一眼見底的清澈又有漣漪泛起的混濁,既日復一日的平淡而又日新月異的湍急。十六歲的少年既像孩子那樣幼稚、坦白,又比成人還複雜、深沉。如何看待這一代少年?如何反映中學生生活?這是我們探索的課題。
十年改革開放,國門向世界打開,校門向社會打開,造就了這代少年開闊的視野,及敏銳、多思的特點。他們強烈的競爭意識、參與意識、獨立意識都是我們這代人望塵莫及的,他們的十六歲比我們十六歲時有出息,世界是屬於他們的。他們正學著如何生活,而且似乎活得比他們的父兄灑脫。他們決不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也不是任意受人擺布的一代,而是富有個性、咄咄逼人的一代。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他們是我們的希望所在。
與此同時,你又會感到他們被糖水浸泡過度,比較脆弱,經不起風雨的考驗,他們中的不少人好高騖遠,缺少社會責任感,考慮到奉獻他人少,想到給予自己多,因而需要引導和教育。
認識這代少年,理解他們與父兄的差異,表現兩代人雙向的理解與溝通便是本劇的創作初衷。
本劇的基調
青春——人生黎明的風景。
她生機勃勃,充滿憧憬,她對於每一個人都是美麗的。每個人的青春年華都是在不同的底色下度過的,有灰色、黑色、紅色或白色,我們八十年代的青少年,她們青春的底色是金黃色的。
朝氣蓬勃,健康向上便是本劇的基調。
本劇的風格和樣式
中學生活從校門到家門,接觸的人物從家長到教師,每天的任務是功課和考試,沒什麼曲折離奇的故事,也沒有什麼驚心動魄的鬥爭,而是由無數看起來平淡無奇的生活細節組成。這個戲改變過去那種大懸念套小懸念的寫法,沒什麼大的戲劇衝突,避免那種大悲大喜的戲劇效果,而是採用散點式的網狀結構,看重刻畫人的心態,追求流暢、生活的風格。
敘述角度
從中學生的角度敘述這個故事。
本劇的收看對象主要是孩子,十六歲的孩子有較強的獨立意識,又有較多的逆反心理,他們需要的是平等的、理解的、朋友式的談話,不喜歡被人教訓,所以我們採取和他們娓娓談心的態度,對更多的事物,不下絕對的結論,而是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判斷。
全劇不用大特寫,較多的運用全景和中景,儘量減少導演人為的痕跡和強加於人的態度。
對各工種的要求
本劇是青春劇,挖掘和體現青春美是我們的最高任務。
校園生活要拍出詩意,宿舍、校園、教室要拍出時代的氣息。特別在營造少男少女的生活氛圍時,要有青春意識。
舞蹈房,遊泳館都是編劇有意安排的體現青美的場景,我們認為可以超出現實,展現青春少女的健美體態,拍出節奏,拍出活力。
軍訓可以不放在校園,也不放在兵營,物色一個富有表現力的場景。
少男少女的服裝要有時代氣息,對每個人物的服裝色調有統一的考慮。
《十六歲的花季》片段
這個劇又是一幅上海市民生活的畫卷,它展現了十一個少年的生活,又牽涉四個少年的家庭,從美術的設計、場景的選擇上,要拍出上海特點。上海在十年改革中雖然市政建設步子較慢,但儘可能地把新建的火車站、隧道、虹橋開發區等等拍進去,給人以向上振奮的畫面。四個家庭的陳設,可以有典型的上海本地房子、新工房、改造過的棚戶區,及新式裡弄房子。把上海人的生活表現出來。
對人物的理解
本劇描繪了十個十六歲的孩子,八個是高一(2)班的學生,兩個是流失的中學生,一個大一點的學生是高三的袁野。重點描寫了白雪、歐陽、小樂、非兒、袁野等五個孩子。他們有的開朗,有的柔弱,有的幽默,有的深沉。
白雪達觀、正直,是最富有理想色彩的一個角色。她富有正義感,撕去校方張貼的紅白榜;她聰明、幹練,及時發現她父親的婚外戀情,既巧妙又可笑地幹預了父親的生活,她富有同情心,理解和原諒了羅蘭,又捍衛了媽媽的利益。
歐陽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少年,會跳水、會霹靂舞,成績優良,工作能力很強,但他怯儒、自私。他的靈魂是逐步曝光的,他經不起打擊,有點窩囊。人麼,不可能個個都是英雄。
韓小樂是個多色彩的人物,幽默、調皮,但富有正義感,當歐陽受了委屈,他到書店去惡作劇;他喜歡陳非兒,但又自知自己比不上她,對袁野充滿醋意,最後他受到了巨大的委屈,又變得深沉和含蓄。
陳非兒是個寄人籬下的少女,文靜、柔弱,特殊的生活遭遇,養成她外柔內剛的性格。她有主見,有見地,遇到事情很沉穩,會給觀眾留下較深的印象;她富有同情心,非常善良,她和小樂算命的那場戲,應該對她的性格有升華。
袁野這個人物一直處在陪襯的地位,每次出現又必然與非兒的戀情有關,因此袁野的外形一定要純,要可愛,他和非兒在朦朧中互相吸引,他們的感情介乎於友誼和愛情之間,連自己也分辨不清。他們的感情戲必須拍得純淨透明,富有詩意,要拍得美。
童老師是一個理想化的人物,她愛孩子,是大姐姐,又是好教師,她寬厚、嚴厲、活躍,童心未泯。她能從孩子的角度、孩子的心理去體諒孩子,我們希望老師們都能像她,希望學生們都能愛她。她的幾場發怒的戲希望演員能把她的嚴厲,恨鐵不成鋼的心情體現出來。這個人物本身就是八十年代的青年,一定要賦予新意。
在演員的表演風格上要求不留痕跡。
挑選學生演員,不要求有表演經驗,要的是真正的學生,年齡可以往小靠,主要是氣質要吻合。
成人演員儘量找生面孔,特別是幾位老師。成人演員和孩子一起演戲是很吃虧的,在把握上一定要注意表演分寸。
半大小孩的學生演員,似懂非懂,會比兒童演員難調教,要讓他們的身心完全解放,投入到角色中去,是會花一番力氣的,會給各工種的工作增加很多工作量,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全劇有四分之三的群戲,多的要兩三百人,少的也要十幾個人,要讓群眾場面流動起來,造成一種沸騰的校園生活場景。
現在已是十月上旬,秋風颯颯,梧桐葉兒趨於凋零,要拍出夏天的氣氛實在有點勉為其難,但是只能抓住季節的尾巴,採取由富敏、張弘各帶一套攝製班子同時拍攝的方法,這樣能把拍攝周期縮短一半。當然這無疑會給大家造成很多麻煩和困難,各工種的工作量都是加倍的,望製片部門能協調好各方面的關係。
兩個攝製組展開競賽吧,在風格統一的基礎上,施展各組的才華,發揮各組的特長。
《十六歲的花季》是一首清新、優美的散文詩,又是一幅自然、逼真的寫生畫。
它將向社會傾訴十六歲少年的衷腸。
它將給觀眾傳遞撲面而來的青春氣息。
它將喚起曾經擁有過十六歲的人們對青春的回憶。
它將向人們展現五光十色的少年世界和成人世界。
它將架起兩代人溝通與理解的橋梁。
努力吧,《十六歲的花季》攝製組的創作人員們,用我們的辛勤勞動為中學生的園地填補空白,我們堅信這朵小花將會給觀眾留下溫馨的回憶和雋永的芳香。
1989.10.9.於上海
東方影視頻道每周六、周日下午檔假日劇場
8月22日 18:08
8月23日 13:10
8月29日 13:10
重溫經典校園青春劇《十六歲的花季》
也歡迎你在評論區
寫下你與《十六歲的花季》的故事
十六歲的花雖然只開一季
這一曲歌、一首詩、一個夢
卻在記憶裡從未褪色
歷久,彌新
選自《十六歲的花季——劇本、評論、信札》
文編 | 秦 嶺
美編 | 何亦平
原標題:《三十年前的導演闡述,為你揭開《十六歲的花季》的創作細節▸講述◂》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