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
早上閨蜜小雅打來電話向我訴苦說快被家裡的神獸氣死,管不了了,我問她原因,她說一大早起來忙著給全家人準備早餐,3歲的兒子樂樂自己一個人在衛生間洗臉,等她忙完,過去一看,只見眼前一片狼藉,水龍頭開著,地上撒的到處是水,剛買的一大塊香皂被泡在水盆裡,掰成小塊小塊的,之前玩水浪費水的事情已經發生不止一次了。小雅剛要發火,孩子爸爸過來看見了,火冒三丈,抓起孩子一頓打,邊打邊訓斥,「熊孩子才多大,就這麼浪費,長大以後還了得,你是怎麼管教孩子的?好好的東西被糟蹋成這樣!」我在氣頭上,也不甘示弱,和他爭執起來,「孩子又不是我一個人的,你怎麼不管管,你上班我也上班,又不是光你一個人忙……」,大人吵架,小孩哭鬧,可想而知,家裡的氣氛糟到了極點。
小雅說不光如此,孩子平時浪費的現象就很嚴重,比如飯不好好吃,要吃龍蝦,結果吃兩口就被吐到地板上,弄得桌子上到處是米飯;幾百塊錢的玩具被砸的變了形,零部件拆的到處是;成套的畫筆玩了不到兩天找不到了;新買的衣服穿幾次就不想穿了……
其實不只是小雅,其他很多寶媽也反饋過這個問題,包括我的孩子,之前也有過浪費的現象。
那為什麼現在孩子浪費現象普遍存在呢?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1、經濟水平提高,物質極大豐富,孩子生活優越,衣食無憂,浪費問題普遍存在。
記得我小的時候,家裡條件一般,一個玩具要玩很久,長大不玩了,玩具又被傳給妹妹弟弟。上次回家,我媽還找到了當時我很愛玩的一個黃色的前後可以搖擺的鴨子,問我還有沒有印象,我當然還記得,而且印象深刻。反觀現在的孩子,長大後還記得小時候玩過的玩具嗎?未必!
我想很多家長也是出於這個原因,自己小時候吃過的苦,不想在孩子身上的重演。所以儘量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物質條件,對孩子提出的購買要求,幾乎不會說「不」。
2、平時家長疏於灌輸,孩子沒有節約意識。
孩子父母平時上班忙,沒有時間,就把孩子丟給老人帶,在老人的一貫溺愛下,孩子的很多行為得不到規範和糾正。同時父母出於愧疚心理,即使孩子做錯了,也不忍責罵,一味縱容。所以孩子本身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屬於浪費,也不清楚浪費是一種不良行為,只是覺得好玩。
另一方面,父母既然抽不出時間陪伴,就喜歡用物質來彌補,給孩子買各式各樣的玩的,吃的,穿的。物以稀為貴,東西一多,孩子就不會珍惜了,反正沒了還會再買,浪費就浪費了。
3、家長自身存在浪費行為,沒有以身作則。
上梁不正則下梁歪,很多當父母的自己都愛慕虛榮,喜歡攀比,炫耀,行為的點點滴滴都被孩子看在眼裡,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孩子浪費,父母再反過來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自然不聽。
孩子浪費行為得不到管控,只會愈演愈烈,那作為父母的我們該怎麼做呢?
1、父母以身作則,上行下效。
好父母勝過好老師。我們做父母的即使再忙,都要把孩子的教育問題放在首位,千萬不要錯過了孩子最佳成長時期。一言一行時刻都要注意,給孩子做好榜樣和示範。而且儘量少說教多做事,多說十句話不如做一件事,比如不少家庭平時做飯控制不好量,吃不了就倒掉,看似一件小事,其實都被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模仿在行動上,所以家長要注意言行舉止,做好表率。
2、讓孩子認識到錢的意義。
在孩子3歲的時候,家長就應該向他們解釋金錢的用途和價值了。讓他們了解平時日常所需都是由金錢購買的,而金錢由勞動所得。等孩子大一些,可以定期給予合理數量的零用錢,另外鼓勵孩子做家務等力所能及的事情,並支付一定的報酬,這些錢都由孩子自己支配,讓他們意識到吃的玩的用的都來之不易,從而自主自發的去珍惜。
3、不斷灌輸節約意識,制定規矩並嚴格執行。
讓孩子養成節約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意識的不斷灌輸節約的觀念,比如說教孩子背誦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同時就要給他解釋明白古詩的意思,清楚勞動人民的辛苦,糧食得來不易,不要為了會背而背。
另外還要和孩子一起制定規矩,規矩確定後,要避免朝令夕改,之後要嚴格執行,孩子有錯必罰!
再回到開頭的例子,閨蜜小雅一家,做父母的如果在孩子第一次玩水的時候就警告這是種浪費行為,是不被允許的,下次再發生類似事情,就給予一定的懲罰,那麼樂樂的浪費問題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嚴重。另外,大部分孩子都喜歡玩水,我們不妨單獨弄上一盆水,給孩子設定特定的區域內玩耍,這樣既解決了浪費問題,同時也滿足了孩子的需求。
4、延遲滿足。
關於這一點,上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著名的&34;實驗,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吧。這個實驗說明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強,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也能更好的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後期也更容易取得成就。
前段時間,在綜藝節目《童言有計》中,有個情節火了:談到給孩子買鋼琴,朱丹的做法是在聽到朋友說女兒有彈鋼琴天賦的時候,立即給女兒買了一架,而同樣應採兒的兒子Jasper也有鋼琴需求的時候,應採兒採用了「延遲滿足」,沒有立刻答應兒子的請求,而是鼓勵他先要好好學,等過生日的時候當做禮物送給他,結果孩子勤學苦練,終於得到鋼琴。
孩子兩三歲之後,需求會越來越多,寶媽們不妨也試試這個方法,當孩子提出購買需求時,不要立即滿足,比如孩子要買一個玩具,我們可以讓孩子做家務,每次我們支付一定數量的報酬,什麼時候達到了購買金額再給孩子買。
5、親身體驗法.
有時間的話多帶孩子去體驗一下鄉下生活,讓他們親身感受下農村孩子的貧苦,看看人家小孩都穿的啥,吃的啥,從而更加珍惜現有的生活。我對象老家就是農村的,一有機會,我們總是帶著孩子回去住上幾天,大寶現在三歲多,趕上農忙也會一起下地幫著幹活,從小養成吃苦耐勞的習慣。
結語:
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家長的必修課程,除了要用對方式方法外,還要付出時間和耐心。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在養育孩子的問題上多少積累了一些經驗,分享出來共同探討,希望和寶媽們在育兒道路上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