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之前,父母陪孩子做好這7件事,孩子會一生受用

2020-09-03 呂進峰

  孩子3歲後,大腦已發育將近80%漸漸定型,若父母在3歲前能為孩子打下學習的基礎,陪著孩子一起進行7大練習與學習的活動,除了可增進親子關係外,更能促進孩子多元能力的發展。

  俗話說:「3歲定終身」、「3歲定性」、「3歲看80」,在未接觸孩子之前,會覺得這些話語都有些誇大,但隨著與孩子相處的經驗變多,逐漸覺得這些話語大有學問!

  很多人會認為孩子還小,可以慢慢教,但若懂得兒童發展,就會發現3歲之後,孩子的大腦發育已經完成近80%,這時孩子許多的表現方式都已經慢慢成形,假若3歲前父母能為孩子打下學習基礎,那麼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定然會有很大的助益。

  3歲前的孩子到底要學會什麼?以下7個重點,是父母可以陪孩子學會的事:

  第1 件事:身體律動的發展

  0~3歲的兒童動作發展,主要以基本動作的學習為主,例如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等,3歲之後所習得的技巧,不外乎都是這些基本技巧的延伸,這個階段可以把主力放在基本動作的養成上,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學習平衡、協調與肌肉力量,除了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外,也可以透過感官動作達到情緒的穩定性,當動作發展越好,就會連帶影響往後的遊戲表現與社會行為。

  在家中,父母可以這麼做:

  利用地板與孩子來一場跑、跳、爬的體能遊戲。

  運用家具的安全擺設,讓孩子進行一趟爬上爬下的攀爬遊戲。

  播放律動影片,帶著孩子跟著影像一起唱唱跳跳。

  第2 件事:操作技巧的練習

  認知的學習主要來自於操作經驗的獲得,操作經驗則需要大量的手部動作,手部動作又與手眼協調的發展有很大的關聯。手眼協調簡單的定義就是:「手動到哪裡,眼睛就看到哪裡;眼睛看到哪裡,手就動到哪裡。」需要手部功能與視覺的同時表現,那麼要如何增加手部功能與視覺表現呢?可以透過不同玩具的操作來獲取大量的學習訊息,讓孩子動手玩,越玩越聰明。

  在家中,父母可以這麼做:

  按壓玩具,讓孩子手按個鈕就會有聲音或是視覺的回饋。

  簡易的積木玩具,讓孩子的雙手可以進行敲打、組裝、拆解。

  投擲玩具,讓孩子學習運用不同的抓握方式將操作物投擲入容器內。

  第3 件事:環境探索的鼓勵

  求知慾望的展現,來自於我們想要認識外界的環境。隨著孩子的動作、認知能力日益成熟後,探索的展現就會更為明顯,這時大人應該積極的鼓勵孩子參與環境的探索,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並且在探索中運用本身的動作移行能力,去建構環境空間的概念、因果關係的連結及記憶的展現,進而促進想像力的發展。

  在家中,父母可以這麼做:

  與孩子來一場躲貓貓的遊戲。

  帶著孩子進行房間的尋寶活動。

  運用紙箱製造驚奇的隧道遊戲。


第4 件事:自我獨立的養成

  依據社會發展理論,這個階段是孩子自主性與自信心養成很重要的時間點,鼓勵孩子主動參與,獲取學習所需要的計劃組織、邏輯思考、判斷分析等思維能力非常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有價值,是受肯定,是擁有成就感的。

  在家中,父母可以這麼做:

  讓孩子有獨處的機會。

  讓孩子嘗試自己想做的事,例如穿襪子、穿鞋子。

  鼓勵孩子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第5 件事:溝通習慣的建立

  有效溝通的養成來自於日常生活的習慣,不要不理會孩子,這樣會喪失彼此的信任感,讓孩子覺得有需求找父母說話是沒用的,即使是一個小小的眼神回應也可以。透過建立親子對話的習慣,把彼此想要表達的訊息傳遞給對方,讓對方了解,進而讓父母更清楚知道如何引領孩子學習。

  在家中,父母可以這麼做:

  多跟孩子說話,話別說太長,也別說太深奧,只要簡單詞彙、短句就足夠。

  善用肢體語言,培養親子互動的默契。

  運用繪本,透過書中的故事分享共同的生活經驗。

  第6 件事:良好情緒的管理


  孩子在18~24個月後,就會慢慢理解一個人的情緒與自己想要什麼,孩子開始懂得用自己的情緒來操控環境、控制大人,當習慣養成就會明顯影響往後的學習狀態、人格發展,所以在這個階段如何引導孩子進行情緒管理將會是一項很重大的議題。

  在家中,父母可以這麼做:

  適時的「Say no」,父母可在軟性堅持下,讓孩子知道規範的界線。

  多聽孩子說話、了解孩子之外,也讓孩子有情緒發洩的管道。

  運用情緒繪本演練,讓孩子認識情緒,也學習可以怎麼做。

  第7 件事:社會規範的灌輸

  在社會行為的養成中,等待是孩子必須學會的事,透過等待的練習,學習控制衝動,當衝動控制之後,孩子才有機會學會觀察、判斷、理解環境的脈絡,認識社會規範的界線,進而發展出正向的社會行為。

  在家中,父母可以這麼做:

  火車「嘟嘟嘟」的排隊遊戲。

  與孩子進行不同玩具的交換遊戲。

  制定玩玩具的規則,如:一次只玩一項玩具。

  孩子在3歲前有很多事要學習,學習的過程更需要家長的陪伴,透過陪伴,除了增進親子關係外,更可以促進孩子多元能力的發展。

相關焦點

  • 3歲前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高峰,父母做好這幾件事,讓孩子受用終身
    3歲前其實對每個孩子來說這段時間都是一個黃金的腦力發育高峰期,「3歲看大,七歲看老」也自然是有其中的道理。3歲前是孩子各項發育的起點,比如語言功能,性格的成型還有情緒的控制和調理都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所以這是一個爭分奪秒的腦力發育時期。這些事情,父母要在孩子3歲前做好,這是會讓孩子能夠受益終身的。
  • 父母做好這4件事,對孩子的一生都有益
    曾教授說:「家庭教育其實只做四件事,一是父母替子女做些什麼;二是父母教孩子做些事情;三是父母陪孩子做些事情;四是父母讓孩子做些什麼。」1.替父母替孩子做些什麼,這個很重要。孩子一生下來,父母不管他,他活不下來。
  • 孩子三歲之前,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教會孩子這三件事
    第一件事:做人需要誠實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眼中的社會是十分美好的,這時候父母需要要教育孩子做個人的基本道理,那就是必須誠實,可以說這是一種十分寶貴的品質,如果孩子擁有這個品質,會受益終生,建議父母從自身做起,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這樣孩子才可以更快的效仿,擁有這個寶貴的品質。
  • 李玫瑾:3歲前媽媽不陪孩子做好「這件事」,將「遺憾終生」
    有句古話說:3歲看老,七歲看大。3歲之前真的非常重要。李玫瑾是我國比較著名的教育專家,她就說一定要抓住孩子3歲之前的機會。三歲之前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了,那在三歲之前我們應該做什麼,又該怎麼做。李玫瑾教授說的這件事就是早期教育,她強調3歲之前一定要做好早期教育,這對孩子今後的發展至關重要。
  • 蒙特梭利:三歲決定一生,3歲左右做好這2件事,孩子未來會更好
    教育好孩子是父母一生中的頭等大事,孩子們背負著父母的期盼與暢想,希望孩子終有一天可以翱翔於天際。但是如何教育好孩子,便成了不少父母的難題,沒思路不知道正確的方法,成了阻礙父母與孩子的「絆腳石」。蒙特梭利:三歲可以決定孩子的一生的教育理念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是根據孩子不同階段的敏感時期來正確的引導孩子,摸清並找出孩子成長的規律與天性。以這種自然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不僅孩子不會牴觸,更多的潛力也會被更深的挖掘,可以說是最合適有效的教育方式。
  •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父母要做好這3件事,這是給孩子一生的財富
    孩子從出生開始到10歲,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也是孩子養成閱讀習慣的黃金十年,父母要做好這3件事,這是給孩子一生的財富。一、為孩子營造一個讀書的氛圍1、給孩子獨立的閱讀空間。如果家裡的電視機的聲音慢慢消失,書房的書不斷增加,去圖書館的次數多了,給孩子買書的速度高於飯局的次數,基本上會在家裡形成一個讀書的氛圍,有人讀書,有書讀,就差安排一個時間了。3、父母的正面示範作用。
  • 睡前陪孩子做好三件事,未來孩子會變得優秀,家長也會進步
    前言:睡前的時光,家長都不願意錯過,因為這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時間。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習慣,陪伴孩子睡覺前,會給他講故事。就是想趁著睡前的這點時間,通過陪伴增進親子感情,同時還能讓孩子掌握更多的小知識。說實話,即使是七八歲的孩子,他們在睡前也渴望能夠有父母的陪伴。
  • 孩子從3歲開始,父母做好這3件事,比給孩子報10個興趣班更管用
    孩子從3歲開始,父母做好這3件事,比給孩子報10個興趣班更管用教育資源必須要前傾,並且要往下沉,優秀資源,我們希望能夠更多放在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孩子從3歲開始,父母把這3件事做好,勝過給娃報10個興趣班2019年馬雲在「重回課堂」當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孩子一定要培養他的3商3力」所謂3商就是:情商、智商、逆商;
  • 18歲前,父母一定要捨得讓孩子,做這三件能讓他受益一生的事
    不管什麼關係,什麼人,什麼事,都是有有效期的,父母和孩子的有效期,最多在孩子18歲前。所以18歲前,父母一定要捨得讓孩子,做這三件能讓他受益一生的事。一,去兼職。兼職不僅能鍛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和適應能力,還有語言能力外。更能讓孩子了解金錢,懂得理財,測試能力,提升自信,獨立自主,擁有最簡單的價值觀。
  • 孩子6歲前,父母下班再累,也要陪孩子做這4件事
    ,在孩子六歲之前,父母下班不管再忙再累也要陪孩子做的這四件事。父母在下班之後,晚飯其實還是有著很多時間可以陪伴孩子的,這時候,陪孩子做做遊戲或者是看有利於孩子成長的電視劇都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在孩子六歲之前,陪伴著孩子共同進行這一些玩耍,能夠有助於孩子大腦智力的成長。
  • 父母需要在這三件事上面尊重孩子,不然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沒自信
    父母需要在這三件事上面尊重孩子,不然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沒自信孩子的性格和父母的教育息息相關,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孩子也會變得非常的自信開朗。父母需要在這三件事情上面尊重孩子,不然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
  • 孩子睡覺前,父母將這幾件事做好,過不了多久,孩子會超越同齡人
    大多數寶媽生了孩子後,寧願辭職也要陪在孩子身邊,為了高質量陪伴。但到了孩子3歲後,孩子上了幼兒園,很多寶媽不得不重新走進職場。不過這樣陪伴孩子的時間就少了,那麼怎麼提高陪伴質量呢?其實在孩子睡前好好陪伴,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只要將這個時間段充分利用,上班和陪伴兩不誤。而且在孩子睡覺前,父母將這幾件事做好,過不了多久,孩子會超越同齡人!
  • 若孩子到了3歲之後,父母還沒把握好這4件事,可別怪孩子太笨了
    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就很重視孩童3歲之後的教育!由此可見,寶寶在3歲的時候,正是接受教育的大好時間!這是因為,孩童時期的行為習慣,以及作風修養,往往能夠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一生!所以說,如果你的孩子現在已經3歲了,那麼,你就是這個階段的寶寶最好指導老師,教育得好,能讓寶寶終身受用!
  • 孩子7-14歲成長關鍵期,爸爸再忙也要記得陪孩子,尤其是這5件事
    孩子是每個家庭中幸福的象徵。然而,迫於各方面的壓力,一些父親不得不在外奔波以給予孩子最好的生活。7-14歲是孩子成長關鍵期,爸爸再忙也要陪孩子完成這5件事。7-14歲成長的關鍵期對孩子的2大影響1、影響孩子未來親密關係的建立相關科學研究曾表明:7-14歲是孩子人格形成發展的黃金階段。同時,通常情況下,爸爸也是孩子心中無所不能的「英雄」,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上,爸爸是一定不可以缺席的。
  • 孩子6歲前,會「恐懼」的三件事,請父母別做,錯一次害娃一生
    倘若家長的錯誤教育方法持續到孩子六歲,那麼將來或許要付出更多努力。在孩子的教育上,家長一定要時常反省,倘若做錯了事,就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6歲前,會「恐懼」的三件事,請父母別做,錯一次害娃一生這三種錯誤帶給孩子不愉快的童年經歷,並且還對他們的三觀、性格、思維方式造成巨大影響。這三件事會帶來什麼壞處?
  • 孩子7歲之前,有一件事影響孩子一生,可是很多父母並沒有重視!
    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一生的成長,其實在七歲之前非常的重要,我的兒子,現在是七歲,在我伴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我發現有一個事情非常值得我們家長應該注意的,那就是父母的榜樣的作用。有的時候我們無意中的一個動作,我們自己都不知道,但是孩子已經學到了身上,所以說有的時候我們發現孩子舉止言談有些不盡人意,但是我們仔細去想一想,我們的身上是否有這些問題,人們都說孩子是父母的照妖鏡,那麼我覺得這句話真的一點都不錯。有一次我帶著我四歲的孩子上街去玩,我發現孩子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隨地吐痰,我當時就特別生氣,我說一個小孩兒為什麼是這樣的?
  • 睡前1個小時,父母陪做4件事,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變得自律
    白天職場爸媽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晚上睡前是最親密的親子時光。睡前時間,是一個人內心最需要溫暖和溝通的時候。如果家長可以心平氣和的,順從孩子的成長規律,巧妙地利用孩子睡前時間,做好以下四件事,會讓孩子聰明健康的成長。
  • 父母每天再累,也要督促孩子睡前做到這3件事!孩子會一生受益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雙職工家庭,所以父母唯一能夠閒下來的時間就是晚上這段時間。在輔導孩子寫完作業之後,就想刷一會手機,好好休息一下。但是即使父母再累,在孩子睡前這段時間,家長也應該督促孩子做到3件事,不要偷懶,也不要心疼孩子,這3件事一旦堅持下來,會讓孩子的一生都受益。
  • 睡前一小時,父母能陪孩子做三件事,他會一天比一天優秀!
    很多職場父母,希望孩子在不經意間就能長大,變得懂事、聰明、優秀,但是,卻忽視了對孩子的陪伴。然而,陪伴是孩子成長中最需要的養料!高質量的陪伴並不是隨時隨地隨叫隨到。它講求時間,也講求方法。孩子長大進入社會之後,學習成績只是一個方面,最重要的是他的情商、行為處事與人際交往的能力。
  • 女兒第一次「生理期」,媽媽該教會女兒這3件事,女兒受用一生
    導讀:女兒第一次「生理期」,媽媽該教會女兒這3件事,女兒受用一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女兒第一次「生理期」,媽媽該教會女兒這3件事,女兒受用一生!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