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型家庭都市劇《三十而已》熱播,其中童謠飾演的角色顧佳,是一位裡外都是一把手的全職太太,既能幫助丈夫打理公司、談生意、跑業務,又能照顧好家庭和孩子。但即便如此,她和丈夫之間還是闖入了「不速之客」。那麼,怎麼快速提高情商,聊天說話技巧呢?
就此我和身邊的朋友聊起了「一個女人到底應不應該拼事業」的話題,本來只是一段茶餘飯後的閒聊,大家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但卻因為朋友堅持認為「女人就應該結婚生子在家帶孩子」,並且辯駁一切與之不同的觀點,所以最後聊天不告而終。
早已失去交談興致的我,留下了一句「嗯,你說的對」後,便不再多言。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看過的作家王蒙先生早期的一篇小小說《雄辯症》,當時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說講的是一位患了「雄辯症」的病人看醫生的場景。
醫生說:「請坐!」
病人說:「為什麼要坐呢?難道你要剝奪我不坐的權利嗎?」
醫生無可奈何,於是倒了一杯水給他,說:「請喝水吧。」
病人說:「這樣談問題是片面的,因而是荒謬的。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喝。假如你在水中攙入氰化鉀,就絕對不能喝。」
醫生說:「我這裡並沒有放毒藥嘛。你放心!」
病人說:「誰說你放了毒藥?難道我誣陷你放了毒藥?難道檢察院的起訴書上說你放了毒藥?我沒說你放毒藥,而你說我放了毒藥,你這才是放了比毒藥更毒的毒藥!」
醫生毫無辦法,便嘆了一口氣,換一個話題說:「今天天氣不錯。」
病人說:「純粹是胡說八道!你這裡天氣不錯嗎?即使是天氣不錯,並不等於全世界的天氣不錯,比如北極就在刮寒風,漫漫長夜,冰山正在撞擊……」怎麼快速提高情商,聊天說話技巧
醫生說:「我說的今天天氣不錯,一般是指本地,不是全球嘛。大家也都是這麼理解的嘛!」
病人說:「大家都理解的難道就一定是正確的嗎?大家認為對的就一定是對的嗎?如果公眾的價值觀出現問題,那真是可悲的事情。要知道真理有時就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醫生已經有厭煩了,忍不住和他辯起來:「難道真理就掌握在你手裡?」
病人說:「你的理解,我看是很平凡的,你們這些醫生都給人看病,唯有我是被看病的,我雖屬少數人,但我也沒說真理就在我手裡呀?」(以上為節選,兩人辯駁內容還有很多。)
病人始終採取不合作的、對抗的態度,醫生根本沒辦法給他看病。
他句句反駁、一味雄辯,卻忘了此行真正重要的目的是來看病,而不是戰勝醫生。而更值得深思的是,本是幫病人治療雄辯症的醫生,最後也「忍不住和病人辯起來」。
所以,王蒙先生說,「雄辯症」是會傳染的。
小說雖然描寫的是特定時代下的場景,但時至今日,患有「雄辯症」的人仍沒有絕跡,只是換了個名稱,就是喜歡在言語上勝人的「槓精」。
「槓精」常犯的毛病就是,自以為有見解,自以為有口才,喜歡與人辯論,把別人駁得臉紅一陣白一陣、甚至啞口無言,他自己則大呼痛快。怎麼快速提高情商,聊天說話技巧
班傑明·富蘭克林說:「爭辯和反駁或許會帶來暫時的勝利,但你永遠無法通過這表面上的勝利贏得對方的尊敬。」
因此,言語勝人的行為,一般不會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勝利。
雖然在氣勢上我們可能逞了一時的口舌之快,但無論誰對誰錯,心裡都是不舒服的,想讓別人真正服氣,只能是一種徒勞。
「槓精」只考慮自己的痛快,不考慮對方的感受,這是一種情商極低的表現。
他們的舉動是在為自己的禍端鋪路,總有一天會吃苦頭、觸黴頭、跌跟頭。
曾經有位上豆瓜《溝通與人際關係》課程的學員在課堂上分享過——
我是個律師,在外面我風光無限,也有很多人找我打官司,在業界也算是小有名氣吧。但我在家並不是一個合格的丈夫和父親。我的妻子總說和我說話很有壓力,就像是馬上要開庭被審判一樣。因為我總把工作狀態帶回家,和老婆孩子說話都要爭一爭輸贏,所以經常讓他們感到不舒服。這也是我來豆瓜溝通課提升自己的原因。
所以,情商高的人,總能讓與之相處的人感受到舒服,享受到體面。
《世界頂級思維》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當你將要陷入頂撞式的辯論漩渦裡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繞開漩渦,避免爭論。
你不可能指望僅僅以搖唇鼓舌的口頭之爭,來改變對方已有的思想和成見。
把細枝末節的小事當作天大的原則問題來加以辯論,是因為我們堅持成見的緣故。
只要你爭強好鬥,喋喋不休,堅持爭論到最後一句話,就可以體驗到辯論的「勝利」,可是,這種勝利不過是廉價、空洞的虛榮心的產物,它的結果是引發一個人的怨恨。
和親近的人言語爭鋒,怎麼爭都是錯;和旁人爭,多是沒必要和徒勞。
所以,當我們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不妨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從聊天的情緒中脫離出來,悠悠然說一句,「嗯,你說的對」即可,不必要費心費力地爭辯。怎麼快速提高情商,聊天說話技巧
再說回來,你就給別人一句認同的話,會怎麼樣呢?你並不會損失什麼。
當然,說「嗯,你說的對」這句話的時候也需要注意語氣狀態,自然而然地態度即可,如果帶有不服氣、憤怒、輕蔑的情緒,可能又會引發另一場爭端了。
餘生很貴,不要太較真,不要去浪費。
不去計較誰輸誰贏,不去爭個誰高誰低,不去辯個涇渭分明,是一種高情商,也是一種活得通透的大智慧。
【學習人際溝通,去豆瓜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