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22日消息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教育系統經歷了一次全面檢驗,全國教育系統通力合作、克服困難,教育教學秩序平穩有序恢復。在此背景下,教育行業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後疫情時代,如何有效整合教育資源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近日,武昌理工學院校長趙作斌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堅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以培養專業素質紮實、通識素質過硬、創新創業素質突出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構建起了以「三個三」為特徵的大學素質教育模式。「三個三」,即「三個突出」、「三條路徑」、「三項改革」。
「三個突出」擦亮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鮮明底色
為了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武昌理工學院緊扣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突出立德樹人、學生全面發展和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突出立德樹人。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武昌理工學院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全面推行「三全育人」,在教育教學中貫徹做人第一、修業第二的教育理念,採取五項措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是充分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研究中心,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講好思政課這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二是大力推進「課程思政」,深入挖掘通識課、專業課、創新創業課及各教學環節育人功能,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做到專業課與思政課同向而行。
三是開展「內省教育」,在保證思政課學時學分的前提下,將學校獨創以「勵志」、「修身」、「內化」、「人生」、「協作」、「成功」、「就業」七個主題為內容的「內省教育」和社會實踐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通過教師引導、小組討論、班級演講、點評總結等形式,引導學生理性思考,明辨是非,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是實行「素質導師制」,配備一支「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的素質導師隊伍,擔當學生靈魂工程師和人生引路人,對學生進行「六導六督」:「六導」即對學生進行人生引導、品德教導、心理疏導、學業指導、就業指導、創業指導,「六督」即督促學生掌握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督促學生內化、踐行、創新,督促學生預習、複習、練習,督促學生敢問、勤問、善問,督促學生多讀書、多實踐、多交友,督促學生內省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為文明,引導學生成人成才。
五是實施思品素質測評,注重學生日常行為養成教育,對學生日常行為表現出的「思品」素質進行測評並納入學分體系,促進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良好道德及文明行為的養成。
突出學生全面發展。全面發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原則,也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學校探索實施「三維」人才培養模式,從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三個維度對學生進行立體培養,促使學生全面發展。開設特色課程,廣泛開展文化、藝術、體育等文體活動和服務社會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及社會適應能力,實施「博覽群書工程」,設置「博學」學分,開展「博覽群書」測評,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通過教學改革、實行產教融合等,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及職業觀念、職業道德。
突出創新創業教育。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不僅要強調全面發展,而且要重視個性發展。學校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通過開設創新創業課程、設置創新創業學分,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成果進行量化測評、開展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和相關競賽、舉辦成功素質展示節和大學生創新成果拍賣會等有針對性的「雙創」教育和訓練,激發學生創新創業興趣,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和能力。近年來,一批學生獲得國家專利;學生發表論文1000餘篇;出版長篇小說與詩集30餘部;學生參與編劇、拍攝電影4部,其中一部為院線電影,一部獲中宣部微電影大賽三等獎。學生自主創業蔚然成風,成功創業者近3000人,湧現出一批資產超千萬乃至過億元的優秀校友,形成了具有影響力的校友創業群。
「三條路徑」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路徑一:產教融合。武昌理工學院先後同86家地方政府部門、學術機構、行業機構和企業籤訂了合作協議,在共同建設專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展課程建設、共同建設實驗室、共同建設實習基地、共同開展師資培訓、共同開展科研合作、共同指導畢業綜合訓練、共同促進就業等「九個方面」進行了深度合作。
路徑二:強化實踐教學。武昌理工學院通過多舉措強化實踐教學,從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三個方面構建了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大了專業實踐學時學分佔比;加大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教學力度;強化了對實踐過程的質量監控和考核,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得到了提高。
路徑三:學科專業技能競賽。武昌理工學院將學生的學科專業競賽、技能競賽、創新創業競賽等校內外競賽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計算學分,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競賽,通過「以賽促學」、「以賽促創」,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近年來,學生獲省部級及以上各類獎項4820項,其中德國IF設計獎4項、紅點獎2項,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數學建模大賽、機器人大賽、工程算量軟體大賽等國家級大賽一等獎73項。
「三項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教學模式改革。武昌理工學院創立並全面推行「開發內化」教學模式。開發就是充分挖掘學生潛質潛能、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行因材施教;內化就是強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充分理解消化,掌握並能夠運用。「開發內化」教學模式由教師引導、學生研習、課堂檢驗、精講提升、釋疑創新「五大模塊」構成,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的、課程內容和教學要求靈活運用。
教學手段改革。武昌理工學院創新教學方法,各學院結合學院實際和學科專業特點,不斷探索適合學院教師的教學方法,如人工智慧學院教師採取「任務驅動式教學」、城市建設學院教師採取「現場教學法」、生命科學學院教師採取「研究式教學」、護理學院教師採取「團隊授課方式」、商學院教師採取「項目式教學」、藝術設計學院教師採取「實戰式教學」、影視傳媒學院教師採取「點評式教學」等,這些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改革,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學校全面推進教學信息化,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6千餘萬,基本建成「三全三化」智慧校園,即信息化應用覆蓋全部教學活動、覆蓋全體師生、覆蓋全校,基本實現了教學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服務信息化,出臺《關於推行教學信息化暫行辦法》,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送教學資源,開展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教學,促進「開發內化」教學模式落地。學校與藍墨科技聯合開發了「武昌理工學院藍墨移動雲教學大數據平臺」,同時還採用了「課堂派」、「微助教」、「中國大學慕課高校雲平臺」等信息化教學平臺,通過教師推送學習資源,學生自主學習,課內課外、線上線下多渠道開展教學活動,教學信息化水平和課堂質量明顯提高。
學習評價方式改革。學校改革學習評價方式,注重學生學習過程考核,將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比例由原來的4:6調整為6:4,由終結性評價為主轉變到形成性評價為主。從理論課程、實踐課程、特色項目三方面完善學習評價標準,運用信息化手段規範平時成績的評定與記載,確保形成性評價中平時成績的客觀、真實與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