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2-04-28 10:27 來源:
一、陸軍
50年代,臺灣就從美國購得「大力士」地對空飛彈。此後,臺灣通過採購,或以與西方國家技術合作方式生產了一定數量的飛彈,包括地對空、地對地、地對艦、空對地、空對艦、空對空、艦對艦,以及反導飛彈、輻射飛彈等。臺灣的飛彈由陸、海、空三軍歸類使用。陸軍主要裝備地對空、反坦克、岸對艦等飛彈,並擁有兩種類型的戰術地對地飛彈,它們包括「陶」式反坦克飛彈、「地獄火」反裝甲飛彈、「標槍」反坦克飛彈、「昆吾」式反坦克飛彈、「青峰」地對地飛彈、「天弓」戰術地對地飛彈、「天弓」一型與二型地對空飛彈、「鷹」式地對空飛彈、「愛國者」二型反導飛彈、「天弓」三型反導飛彈、「小槲樹」飛彈、「雄風」一型與二型岸對飛彈等。
「陶」(TOW)式飛彈
美陸軍發展的第二代反裝甲飛彈,管式發射,光學瞄準、紅外線跟蹤、有線制導。臺灣從美國購進了「陶」式基本型和「陶」改、「陶」2B等3個型號此類飛彈,用於裝備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其使用較為靈活,可車載與機載發射。「陶」2型的射程由原來的3公裡增大到3.75公裡,靜破甲厚度由原來的600毫米增大到1030毫米,具備了對付披掛反應裝甲目標的能力。但它過於笨重,不便步兵攜帶,能見度不良時嚴重影響射擊效果;有線制導的方式使射程受到限制,發射平臺易遭臺火力打擊。
「地獄火」反裝甲飛彈
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的陸軍直升機專用雷射制導飛彈,主要用於反登陸作戰,臺灣於1999年5月從美國購得240枚,裝備在AH-1W「超級眼鏡蛇」武裝直升機和OH-58D戰搜直升機上。它於1972年開始研製,1984年隨機裝備部隊。最大射程7000米。全武器系統由飛彈、發射裝置和異置的雷射指示器組成。彈徑177.8毫米,彈長1779毫米,彈重43公斤,雙錐串聯式戰鬥部重9公斤,可配用多種雷射指示器。
「標槍」反坦克飛彈
美國陸軍單兵使用的輕型反坦克飛彈,兼有反直升機能力。1989年6月開始研製,現仍在研製中。採用紅外焦平面陣導引頭,是一種實現全自動導引的新型反坦克飛彈,具有晝夜作戰和發射後不管的能力,射程1000米。全武器系統由飛彈和發射裝置組成。系統全重22.5公斤,彈徑114毫米,彈長957毫米,彈重11.8公斤,垂直破鋼甲750毫米。
「昆吾」式反坦克飛彈
臺灣70年代仿照前蘇聯AT-3型飛彈研製的一種線導反坦克飛彈。彈重11公斤,射程500-3000米,彈長86釐米,直徑11.9釐米,穿甲厚度為400毫米。可車載,也可從直升機上發射,機動性能好。但它屬於第一代反坦克飛彈,命中精度低,對射手的技能要求高,訓練難度大。
「青峰」地對地飛彈
1976年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設立「青峰計劃管制室」,開始研製「青峰」地對地飛彈。依據「青峰計劃管制室」的規劃目標,「青蜂」飛彈的射程預計達300公裡,當時7次在屏東九鵬基地試射,並完成「全功能飛彈」試射命中目標。但在美國的壓力下,臺灣於1982年終止研究計劃。不過,據臺灣內部透露的消息指出,當時臺灣已造出射程達100公裡的地對地飛彈,只是最終沒有量產和部署。
「天弓」戰術地對地飛彈
90年代中期以後,李登輝秘密指使臺軍進行中程地對地飛彈的研製,並把相關研究計劃分散在各個部門,成立「天戟計劃」。今年6月10日,臺媒體報導臺軍已生產和部署戰術地對地飛彈,數量在10-50枚之間。據稱,在美國關鍵技術與零件轉移的前提下,臺「中科院」研製戰術地對地飛彈終獲重大突破。該型飛彈以現役「天弓」飛彈為架構,使用「天弓」飛彈發射架,可以固定和機動發射,其射程不及100公裡,臺軍方內部仍以「天弓飛彈」稱之。目前,臺軍正在此型飛彈基礎上研製中程地對地飛彈和巡航飛彈。
「天弓」一型地對空飛彈
臺灣於1985年試射此型飛彈,1993年正式裝備部隊。彈長5.5米,彈徑約0.4米,翼長0.9米,是一種中、低空防空飛彈,射程30-40公裡。發射架為機動式四聯裝發射箱兼貯運箱。發射架長9米,寬2.5米,高約4米,由一輛5噸級拖車拖行。該型飛彈採用半主動雷達波束制導,飛彈速度達3至4馬赫;也有紅外製導型,採用近炸與觸發雙重引信。其機動性能好,可攔截快速及小型空中目標,能執行要地防空和野戰防空任務。
「天弓」二型地對空飛彈
在「天弓」一型基礎上於90年代初發展出來的中高空地對空飛彈,90年代中期裝備臺軍。飛彈採用兩級火箭助推器,射程達100公裡;彈長7.5米,彈徑0.5米,翼展約1米。發射架為固定方位、可變仰角箱式,通常在85度仰角時發射,存貯與發射架合二為一,發射箱可重複使用。此型飛彈採用比例引導加末端主動雷達制導。它可攻擊不同性能的中、高目標,具有對付多目標的作戰能力。
「愛國者」二型反導飛彈
美國研製的第三代全天候、多用途地對空飛彈,於1967年開始研製,1985年裝備美軍,臺灣於1996年從美國購得3套約200枚此型飛彈,部署在臺北地區。飛彈系統由1輛相控陣雷達車、指揮控制車、電源車和4-8輛發射車組成。飛彈使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全長6.06米,彈徑0.4米,發射重量901公斤,彈頭採用近炸引信高爆炸藥和高速碎片,飛行速度5馬赫,制導方式為命令和飛彈跟蹤制導,亦可用人工控制制導。它能在電子幹擾環境下攔截高、中、低空來襲的飛航式空襲兵器,包括飛機和巡航飛彈,也能攔截地對地戰術飛彈。這種飛彈首次使用在海灣戰爭中,據美國官方稱命中率為51.2%,但實際上不會超過30%。而且由於攔截距離較近,飛彈殘體對目標仍有較大的破壞作用,軟體故障也導致飛彈不能發射或誤射。
「天弓」反導飛彈(ATBM)
1998年9月15日,臺軍從屏東基地發射反飛彈飛彈,攔截一枚從臺東縣成功鎮發射的靶彈,在蘭嶼和大武外海上空擊中靶彈,臺「國防部」發言人室當天證實臺軍有此項「天弓系統」反飛彈演習。這是臺軍第三次進行此類飛彈的試射,第一次是1997年,第二次是1998年7月。據悉,此型飛彈是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於90年代中期開始研發的反彈道飛彈系統,亦稱ATBM反飛彈系統。它以「天弓」Ⅱ型飛彈為基礎,規劃2000年前完成各種測試,於2001年以後開始量產,部署在臺灣中、南部地區。
「霍克」地空飛彈
亦稱「鷹」式飛彈,美國1954年研製,1964年開始裝備的全天候中低空防空飛彈,臺灣先後從美國採購了多批此類型的地對空飛彈,臺灣陸軍擁有的數字大概在500枚左右,裝備了4個營,每營24-30部發射架。此型飛彈可用於攔截中低空飛機和巡航飛彈,臺軍主要用來攔截速度小於2馬赫的低空飛機。整個系統由飛彈、三聯裝發射架、一輛中空目標搜索雷達車、一輛低空目標搜索雷達車組成。彈長5.03米,彈徑360毫米,彈翼1.2米,最大速度2.5馬赫,最大射程40公裡,作戰高度18公裡,反應時間26-34秒。它採用脈衝搜索雷達,探測距離為70-75公裡。
「樅樹」地空飛彈
也叫「小槲樹」飛彈,60年代美國陸軍從「響尾蛇」空空飛彈改制而成的MIM-72A基本型防空飛彈,分為A、C、E、G、H等型號,主要用於保衛機場等要地。臺灣於1973年開始向美國購買此型飛彈裝備在驅逐艦上,90年代初購買C型裝備陸軍獨立裝甲防空炮連,共有500多枚。其發射重量為84公斤,長2.9米,彈徑122毫米,尾翼展0.64米,裝有重4.54公斤的高爆彈頭,最大射程為5公裡。這種防空飛彈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採用光學瞄準加被動紅外線尋的制導。但飛彈射短、射高小,殺傷威力低。
「毒刺」飛彈
臺灣稱「針刺」飛彈,是美國通用動力公司在「紅眼睛」飛彈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一種肩射式近程防空飛彈,1981年2月開始裝備美陸軍和海軍陸戰隊。90年代中期,臺灣從美國購進該型飛彈,裝備陸軍地面部隊或OH-58D直升機上。主要用於野戰防空,對付低空、超低空飛機和直升機,也可作為直升機空戰武器使用。飛彈射程300-5000米,射高10-3000米,速度2.2馬赫。其導引頭靈敏度較高,抗幹擾能力較強;體積小,重量輕,便於隱蔽機動;操作簡便,可靠性高。
此外,臺灣陸軍還擁有一定數量的「雄風」岸對艦飛彈。此型飛彈由海軍使用的「雄風」一型和「雄風」二型艦對艦飛彈改制而成。
二、海軍
臺灣海軍主要裝配了美制「魚叉」反艦飛彈、「標準」艦艦飛彈、「小槲樹」艦空飛彈、「阿斯洛克」反潛飛彈,以色列制「迦伯列」二型反艦飛彈,以及臺灣自製的「雄風」一型與「雄風」二型艦對艦飛彈、「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
「魚叉」反艦飛彈
美國麥·道宇航公司研製的全天候高亞音速掠海飛行的飛航式反艦飛彈,用於攻擊130公裡以內的海面目標。1969年開始方案論證,1977年3月研製結束,1979年裝備飛機。彈長4.63米,彈徑344毫米,翼展910毫米,彈重522千克,飛行速度0.9馬赫(倍音速),射程130公裡,採用中段慣性、末端主動雷達導引的制導方式,飛彈飛行末段採用掠海飛行彈道,能同時根據所攻擊目標的位置選擇多種攻擊航路。全武器系統包括載機和飛彈兩大部分。其特點是能使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艦隊獲得高度機動的遠距離反艦能力,可一彈多用,命中率高(95%),抗幹擾能力強,射程遠,具有選擇飛行路徑和多枚飛彈協同攻擊的能力,是目前現役的西方反艦飛彈中最先進的一種。
「標準」一型(RIM-66A)飛彈
美國通用動力公司研製的第二代中程艦對空飛彈,又稱SM-1。1964開始研製,1969年裝備美國海軍,80年代末臺灣海軍從美購進了近200枚該型飛彈,裝備「陽」字號驅逐艦和「成功」號飛彈護衛艦上。其航程為46公裡,為半主動雷達制導,速度為2馬赫,發射時需調整艦的航行方向,最大高度為20公裡。與它相配的還有「標準」飛彈垂直發射系統。其具有相當強的通用性,每一枚飛彈配備有任何發射系統介面連結所需的軟體,可發射「標準Ⅱ」區域艦空飛彈或臺灣自製的「天弓」飛彈,還可與「長白」相控陣雷達相配合構成防空武器系統;可連續、快速發射,主要用來對付中、低空飛機和飛航式飛彈,還可當作反艦飛彈使用,是一種有效的艦隊區域防空武器。
「小槲樹」艦空飛彈
臺灣從美國購買的一種紅外製導空空飛彈,是由「響尾蛇」空空飛彈發展而來的,主要用於海軍艦艇的近程防空。彈長2910毫米,直徑130毫米,翼展640毫米,重量86公斤,飛行速度1.5馬赫,最大射程5公裡,最大射高2500米,制導方式為光學瞄準加被動紅外,有4聯裝和6聯裝兩種發射裝置,主要裝配法制「康定」飛彈護衛艦及「陽」字號驅逐艦上。
「阿斯洛克」反潛飛彈
美國60年代開始裝備在水面艦艇上發射的短程反潛飛彈,70年代賣給臺灣,臺灣有12艘驅逐艦裝有此型飛彈,它是臺灣海軍水面艦隻的主要反潛武器。彈長4.6米,彈徑325毫米,發射重量435公斤,射程2-10公裡,垂直發射45公裡,反潛深度300-400米,速度1馬赫。由一枚MK46魚雷及一固體火箭推進器組合而成。其火控系統為MK114,包括MK53攻擊戰術顯示臺、MK134計算機等。臺灣使用的是MK112八聯裝發射裝置。
「伽伯列」二型反艦飛彈
該型飛彈是以色列於1962年研製的一種亞音速飛航式近程反艦飛彈。一型為基本型,1968年生產並裝備以軍海軍部隊;二、三型為發展型。1974年,臺灣海軍從以色列購買了二型(臺軍稱「天使」)飛彈,裝備在部分「陽」字號驅逐艦上。80年代初,隨著臺灣仿製「伽伯列」而成的「雄風」一型飛彈的生產和裝備,「伽伯列」飛彈逐漸被「雄風」飛彈所取代。「伽伯列」二型飛彈的射程為36公裡,飛行高度為2.5-11米,速度0.7馬赫。其特點是飛行高度低,一般雷達難以發現;使用範圍廣,既可攻擊大中型水面艦艇,也可攻擊小型船隻,精度高。但其制導系統易受天候條件影響,抗幹擾能力一般。
「雄風」一型反艦飛彈
臺灣仿照以色列「伽伯列」二型飛彈研製的一種近程反艦飛彈。1979年底試射,1980年開始裝備臺海軍艦艇部隊,是臺灣海軍驅逐艦、飛彈快艇和岸基反艦飛彈部隊的主要反艦武器。其射程為36公裡,半主動制導,速度0.7馬赫,飛行高度100米。彈長3.41米,彈徑340毫米,翼展1.35米,發射重量520公斤,彈重500多公斤,彈頭重75公斤。制導雷達為RTN-10X或HR-76C。發射裝置為通用貯運發射箱。裝配在驅逐艦和飛彈艇上。其彈道低攻擊較突然,但彈速低,易被攔截。
「雄風」二型反艦飛彈
在「雄風」一型飛彈基礎上,參照美國「魚叉」反艦飛彈的設計而研製出的一種中、遠程反艦飛彈,1991年開始正式裝備臺海軍「陽」字驅逐艦、「成功」級飛彈護衛艦和岸基反艦飛彈部隊。其採用小渦輪噴氣發動機,有效射程為60公裡,超視距射程最大80公裡,速度為0.85馬赫,在無幹擾情況下命中率為95%,命中精度誤差不超過50米。採有慣導加末端主動雷達制導,飛彈火控雷達為RTN-10X火控雷達,具備超視距作戰和發射後不理能力。它採用箱式運輸,發射、勤務性較好;一彈多型,通用性能較好;但飛行速度低,易被攔截。
「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
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在「雄風」二型飛彈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一種新型長程超音速艦對艦飛彈。該型飛彈於9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1999年6月發展出「擎天」試驗載具,2000年11月完成全部研究工作,今年進行首次試射。該型飛彈採用衝壓式發動機,飛行速度可達2馬赫,射程達接近500公裡。「雄三」飛彈為了擴大射程,增加了彈長與彈徑,故其體積龐大,因此它不會全面取代臺灣主力戰艦上的「雄二」反艦飛彈,而會配屬於臺灣本島、澎湖、東引等地的岸射陣地中,未來也有可能配置在「成功」級飛彈護衛艦和「基德」級飛彈驅逐艦等大型艦艇上。臺軍還計劃在此型飛彈基礎上研發攻擊陸上目標的巡航飛彈。
三、空軍
臺灣空軍的飛彈庫由機載空對空飛彈、空對地飛彈、地對空飛彈與反輻射飛彈組成,它們包括美制「響尾蛇」AIM-120與AIM-9L型空空飛彈、美制「麻雀」空空飛彈、法制「米卡」與「魔術」空空飛彈、臺灣自製「天劍」一型與二型空空飛彈、美制「麻雀」地空飛彈、美制「小牛」與「小鬥犬」空對飛彈、臺灣自製反輻射飛彈等。
「響尾蛇」(AIM-120)空空飛彈
美軍現役中最主要的中程空對空飛彈,也是美國戰機21世紀的主力空戰配備。其最大射程可達80公裡,飛行速度接近4馬赫。2000年4月,美國批准售臺200枚此型武器。它配有先進的脈衝都卜勒式雷達裝置,具有射後不理能力,當飛行員決定發射飛彈時,機載電腦將進行數據對比和修正並最終擊中目標。目前,該型飛彈已發展出AIM-120C的最新型,將裝配在美國F-22最新戰機上。臺灣多年前就要求購置此型飛彈,但美國「擔心破壞臺海均勢」,所以遲未同意;2000年美國決定賣給臺灣後,但又附加了必須儲存於美國本土的條件,如果中國從俄羅斯獲得功能近似的AAX-12飛彈,美國再把AIM-120飛彈交給臺灣儲存。
「響尾蛇」(AIM-9L)空空飛彈
美國研製的「響尾蛇」系列飛彈中的第三代產品,性能較第一、第二代有了較大提高,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較廣泛的空空飛彈之一。臺灣空軍自1957年以來,先後訂購裝備過AIM-9B、AIM-9J、AIM-9N和AIM-P4等型號。1992年,臺灣又購買了900枚此型飛彈,主要裝備F-16戰機。「響尾蛇」飛彈長2.87米,直徑127毫米,射程17.7公裡,速度2馬赫,飛行時間60秒,由紅外線制導。其特點是:具備離軸發射能力,不同型號為39-90度,可攻擊60-180度扇區內目標;導引靈敏度較高,抗幹抗能力較強,可全天候使用;能攻擊大角度空中目標。
「麻雀」(AIM-7E)空空飛彈
美國在AIM-7D「麻雀」空對空飛彈基礎上改而成的一種中程空空飛彈。1964年裝備美國空軍。臺灣於1991年從美國購買了600枚此型飛彈,裝備空軍的F-104和F-16戰鬥機。該彈最大射程為18公裡,採用紅外線尋的,半主動雷達制導,可在各種氣候條件下使用,能遠距離迎頭攻擊,精度較高,具有較佳的抗電子幹擾能力和俯視俯射能力。
「米卡」(MICA)空空飛彈
臺灣稱「雲母」飛彈,是配置在法制「幻影」2000戰鬥機上的武器系統,由法國瑪特拉公司於1985年開始研製,1993年投產。1992年,臺灣從法國購買60架「幻影」2000戰機的同時,購買了1000枚此型飛彈。採用噴流偏轉與氣動舵面相結合的控制方式,具發射後不理能力,機動性與抗幹擾能力比較強,可根本不同任務配備不同的導引頭,可用來攻擊高空高速戰機、低空直升機和來襲飛彈,最大射程55公裡,屬於比較先進的中距離空對空飛彈。
「魔術」(MAGIC)空空飛彈
它是法國瑪特拉公司在「魔術」R550基礎上改進而成的空對空武器,配置在臺灣從法國購得的「幻影」2000戰機上,與「雲母」飛彈一起作為「幻影」戰機的標準裝備。採用多元紅外探測導引頭,靈敏度高;配有抗幹擾電子設備,有較強的抗幹擾能力;既可控制發射,又可自主發射。其最大射程為10公裡,最小射程500米,主要用於近距格鬥,也可用於攔截,可全天候作戰,具有全向攻擊能力,還可適用於各種飛機。
「天劍」一型空空飛彈
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於80年代初自行研製的第三代空空飛彈,是一種高性能、中近程空戰武器,性能與美制「響尾蛇」AIM-9L飛彈相似。該型飛彈於1986年4月試驗成功,1988年開始生產,1997年開始裝備臺灣空軍,主要配備在臺灣自製的IDF戰機上。該型飛彈彈長2.87米,直徑 127毫米,彈重92公斤。動力裝置為固體火箭發動機,最大射程17.7公裡,有效射程10-15公裡。導引頭靈敏高,攻擊角度比較大,抗擾性能較好。採用紅外線制導和環形高爆戰鬥部與雷射近炸引信,毀傷概率較高,離軸發射較度較大,可跟蹤和攻擊大角速度機動目標。
「天劍」二型空空飛彈
臺灣在「天劍」一型飛彈的基礎上研製出的一種代空空飛彈,1988年首次公開,1989年試射,1991年正式投入批量生產,90年代中期以後裝備部隊,主要作為臺灣自製的IDF配套武器。飛彈全長3.6米,發射重量約190公斤,配有30公斤的高爆片彈頭。其動力裝置為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射程30-40公裡,速度2.5馬赫,採用主動雷達導引。其特點是:射程較遠,可實施超視距攻擊;全天候、全高度、全方向攻擊,可同時攻擊多個目標,殲毀概率較高;採用了主動近炸引信和觸發引信,殺傷力較強;有一定的抗電子幹擾能力。
「麻雀」(MIM-7F)地空飛彈
美國在「麻雀」三型空對空飛彈的基礎上改裝而成的一種全天候、近程中低空防空飛彈,通常與其他防空武器結合使用。80年代初,臺灣空軍從美國購買了首批200枚該型飛彈,與從瑞士採購的35毫米雙管高炮組成「天兵」防空系統,擔負要地防空任務。1992年,又購入了600枚。現在,臺灣空軍已在3個高炮營裝備了四個「天兵」系統,每個系統由2門雙35毫米高炮、二部4聯裝「麻雀」飛彈發射架和1輛搜索、追蹤雷達車組成,每連裝備2套系統。其最大射程為22.2公裡,有效射程10公裡,最大射高10公裡,有效射高8公裡,殺傷半徑12-15米。它採用單脈衝雷達導引頭和主動雷達引信;火力密集,彈速與反應速度快,戰鬥部威力大,殲毀概率較高。但抗幹擾能力一般,在低空和一定強度的電子幹擾下,作戰效能受到影響。
「小牛」(AGM)空對地飛彈
美國為空、海及海軍陸戰隊研製的空對地飛彈,主要用來攻擊坦克、裝甲車、飛彈發射場、炮兵陣地鋼筋混凝土掩體、工事等硬體目標。它於6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1971年生產,現有A、B、C、D、E、F、G等型號。1977年,臺灣向美國訂購了500枚AGM-65B型「小牛」式飛彈,1978年隨F-5E戰機運抵臺灣,用於攻擊地面和水面目標。該型飛彈長2.49米,直徑305毫米,彈重307公斤,射程為0.6-48公裡,命中率85%。它採用改進的電視導引頭,使飛行員能在較遠的距離上控制導引頭鎖定目標,減少載機在目標區的暴露時間;戰鬥部威力大,可有效打擊地面裝甲目標或者小型船艇。但易受雨、雲、霧及煙等自然條件影響,只能在晝間晴天使用。2000年8月,美國售臺「小牛」改良型空對地飛彈,即AGM-65F型。2001年9月,美國售臺最先進的AGM-65G型「小牛」飛彈。AGM-65G飛彈不僅增加了射程,而且可以攔截300磅穿甲破片彈頭,能用來有效攻擊陸上大型目標。
「小鬥犬」(AGM-12B)空對地飛彈
美國馬丁·馬麗埃公司在「小鬥犬」原型AGM-12A基礎上改進而成的一種近程空對地(艦)飛彈。該彈於1960年開始裝備美海、空軍,後又發展了C、D、E等多種型號。60年代中期,臺灣空軍從美國採購了850枚AGM-12B「小鬥犬」飛彈,裝備在F-5E戰機上,主要用於攻擊地面點狀目標,如雷達、橋梁等,也可用於攻擊海上目標。它裝備了114公斤高爆炸藥,戰鬥部威力較大;射程9.5-12公裡,射速2.4馬赫。但它只能晴天使用,命中精度較低,實戰使用時常常偏差目標200-300米,在目標嚴密設防、天氣惡劣的條件下效能不佳。
反輻射飛彈
臺中科院於2000年9月試射反輻射飛彈。其原型彈能夠在鎖定電波頻道後穩定循電波來源俯衝攻擊,並依對方防空雷達所發射的雷達波,循跡追蹤雷達所在的位置,摧毀目標。臺軍方人士稱,臺灣研製的反輻射飛彈,是效法美軍60年代將AIM-70「麻雀」飛彈改裝成AGM-45「百舌鳥」反輻射飛彈的經驗,只不過臺灣所研發的「尋標器」較美方的水準高,性能甚至直逼美軍現役的AGM-88型HARM系列高速反輻射飛彈,具備強烈的主動攻擊性。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