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路梨花》課堂實錄
濰坊高新區鳳凰學校 陳元芬
【學習目標】
1.體會小說構思巧妙,一波三折的寫法。
2.感受文章語言的詩意美,品讀「梨花」精神。
3.走近作者,理解小說主題。
【課堂學習】
一、開門見山,導入課題
這節課,我們今天一起學習一篇美文,美文裡不僅有潔白的梨花林,溫暖的草房子和善良的哈尼小姑娘,更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和傳承。這篇文章就是彭荊風的《驛路梨花》(師板書課題作者)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師:同學們,這篇文章不僅文字優美,還有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下面請大家速讀一遍課文,用第一人稱「我」來複述故事。
(學生速讀課文)
師:讀完的請舉手。大家已經讀完了課文。請一名同學來複述故事。
生:「我」和老餘行走在哀牢山南段的最高處,夜色已深,必須在深山露宿的時候,發現了一片梨花林,在梨花裡邊的小茅屋住宿並得到了很好的照料。懷著主人是誰的好奇心,「我」和老餘開始了尋找主人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波三折,最後知道了茅屋的由來。
師:語言簡練,複述的非常簡潔。那我們換一個角度,把自己變成文中的草房子,試著用草房子的口吻來複述故事大意。
師:我給大家開了個頭:我是一座草房子,十多年前,是一群解放軍叔叔砍樹割草把我蓋了起來,方便給過路人躲避風雨,感動了來山上拾菌子的梨花……,請大家注意,,現在的「我」是草房子。請一名同學接著來講這個故事。
生:梨花姑娘就來照料我,給我補充柴、水、米等物品。梨花出嫁後,把照顧我的任務交給了她的妹妹和村子裡的哈尼小姑娘。曾經有很多的過路人在我這裡吃過住過。他們都盡力把用了的柴、米補上。一個月前,有一位瑤族老人追趕麂子迷了路,來到這個山頭。他乾糧吃完了,想找個寨子歇一歇,結果沒有找到。在他失望的時候,發現了我這座草房子。他晚上在我這裡住宿,做飯,得到了很好的照料。他想道謝,但是不知道我的主人是誰。一個月過後的一個夜晚,他扛著一袋米來我這裡道謝。發現我這裡住著作者和老餘,他們倆認為瑤族老人是主人,搶著說感謝的話。最後發現是一場誤會。瑤族老人告訴他們我的主人是一個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第二天一早,作者、老餘和瑤族老人一起修葺我,給我的頭頂加草。正在幹活的時候,梨樹叢裡閃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他們都認為為頭的那個小姑娘就是梨花,結果小姑娘說她不是梨花,告訴了他們我的由來。
師:你複述的比較完整,同學們聽得很仔細。聆聽就是對別人最大的尊重。
師: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這位同學認為文中的「我」就是作者,那「我」是作者嗎?
生:不是,因為這是一篇小說。
師:小說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小說、詩歌、散文、戲劇都屬於文學體裁。文學體裁中的「我」不是作者,「我」有作者的影子,是經過加工的藝術形象,「我」和作者是不能劃等號的。
師:剛才我們讓草房子來講述,就變成了一個童話故事。那你想一想,草房子講述故事和課文講述故事,在敘述順序上有沒有區別?
生:草房子講述故事是順敘。
師:這樣講述是按照草房子修建、維護的時間順序來寫,這就是順敘。
生:先寫「我」和老餘發現小茅屋並住宿,再來講述茅屋的由來,這是倒敘。
師:倒敘能夠造成懸念,讓文章增強閱讀興趣。
師:那最後梨花的妹妹說姐姐梨花照料房子,和解放軍建造房子的事情,你們知道這是什麼敘述方式嗎?
生:插敘
師:這位同學見多識廣,這裡確實是一處插敘。讓我們來共同梳理這三種順序的特點及作用。
師:順敘是指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先後次序來敘述。容易把事件記敘得有頭有尾,脈絡清晰。倒敘,是根據表達需要,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最突出的片斷提在前邊敘述,能造成懸念,增強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勝。插敘,是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插入一段與主要情節相關的內容,然後再接著敘述原來的內容。插敘能對中心內容起補充、解釋或襯託作用。如《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中插入美女蛇的故事,增添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師:那為什麼我們的小說要使用倒敘和插敘?
生:可以增加閱讀興趣,引人入勝。
生:能讓情節一波三折。
師:實際這個故事跨越了十多年間的時間,使用倒敘把時間集中,所有的故事集中了一個晚上和一個早上。
師:這篇文章的構思特別巧妙。我們班有位同學,讀完《驛路梨花》後,寫了一篇讀後感。她寫到:這個故事讀起來讓我欲罷不能,一氣讀到底。找尋茅屋主人的過程中,真可謂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讓我們一起來梳理找尋茅屋主人的過程,看看人物出場的先後順序。
(師生共同梳理人物的出場順序並板書:「我」和老餘——瑤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軍叔叔——梨花)
師:這個故事圍繞主人是誰設置了多次懸念,有兩處誤會,層層設疑,然後層層解惑。這樣層層相扣,環環相接。
師:我們看黑板上的這一組人物,思考文中的人物與小茅屋有過什麼故事,誰是小茅屋的主人呢?請大家略讀課文並思考。
師:請大家在小組內交流討論,推選一名代表發言。
(學生分小組討論)
師:請這個小組的代表發言。
生:我和老餘受到照料,給小茅屋房頂加草,挖排水溝。解放軍叔叔蓋房子。梨花被解放軍叔叔感動,照料小茅屋。哈尼小姑娘在姐姐出嫁後繼續照料茅屋。
師:那你們組認為誰是主人?
生: 我們小組認為是解放軍叔叔。因為解放軍叔叔蓋了房子。
師:有不同意見的小組嗎,你們組的觀點是?
生:我們組認為誰是主人?
師:那請你們說一說你們的理由。
生:每個人都為小茅屋做出過貢獻,所以人人都是主人。
師:那前面這個小組的代表,你的觀點現在是?
生:我還是認為房子的解放軍叔叔。
師:解放軍叔叔確實是房子的主人,解放軍為何蓋房子?
生:解放軍蓋房子是為了方便過路人,給過路人躲避風雨。
師:解放軍蓋房子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照顧過路人啊。房子蓋好後,是不是需要梨花等哈尼族姑娘添補米、柴和水等生活用品,這樣過路人才能得到更好的照顧?
生:確實如此。
師:你認為在這篇文章「主人」的含義是什麼?
生:主人是指為小茅屋做出貢獻的人。
師:對,在文中「主人 」不是指小茅屋的歸屬權,而是為小茅屋做出貢獻的人。只要為小茅屋做過貢獻的人,都是主人。那你說主人是誰?
生:維護房子的也是主人,所以人人都是主人。
師:對,其實所有的過路人也是主人。甚至後來的過路人也都是主人。
師:在高高的哀牢山上,有這樣一座草房子:解放軍叔叔用無私做頂,用奉獻做牆。哈尼小姑娘用愛來照料,我和老餘全力付出,過路人知恩圖報,草房子的房前屋後開滿梨花,這樣助人為樂、互幫互助、彰顯大愛和傳承美德(簡筆畫,畫一座草房子,在草房子的兩扇門上寫上「愛」「美」兩個字)。
師:草房子所在的環境也非常美,它的房前屋後開滿潔白的梨花。
三、體會詩意,品讀「梨花」精神
師:梨花從題目開始,在文章反覆出現了很多次,請大家跳讀課文,勾畫出與梨花相關的語句和段落,並選擇最能觸動你心弦的一處進行批註賞析,可以寫你對這個句子的理解,也可以寫成自己的閱讀感悟。
(生跳讀課文,勾畫批註)
師:請大家在小組內輪說自己最觸動心弦的句子的批註,然後選一名代表發言。
生:(小組交流討論)
師:請小組代表發言。
生:我欣賞第六段:一彎新月升起了,我們藉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樹林裡走著。山間的夜風吹得人臉上涼涼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輕輕飄落在我們身上。寫出了環境之美。
師:對,確實很美的環境。師:你能具體說說美在哪裡嗎?
生:有淡淡的月光,有美麗的梨樹林,有涼爽的風。
師:那你來讀出這種環境之美吧。
(生讀第六段)
師:還有哪位同學也是賞析了這一段,請你來品讀?
生:我是從顏色的角度來分析:有淡黃色的月光,黑白相間的梨樹林,有白色的梨花。
師:當然,還有背景是青黑色的哀牢山,還有我和老餘身上的衣服的顏色。寂靜的夜晚,多種顏色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幅美的圖畫。來,讀給你的同桌聽。
(生同桌互讀)
師:如果再從視覺、觸覺等感覺的角度,再來分析這個句子,誰來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有視覺,淡淡的月光和潔白的梨花。還有觸覺,涼涼的夜風。
師:我們一起來發揮聯想:在淡淡的月光下,我們在忽明忽暗的梨樹林裡走著。山間的夜風吹得人臉上涼涼的,我們會嗅到什麼?聽到什麼?
生:會嗅到梨花的清香,會聽到風吹落花瓣的聲音。
師:還能聽到哪些聲音?
生:風吹樹林的聲音,花瓣飄落身上的聲音。
師:花瓣飄落的聲音很輕,很美。
師:聯想的非常棒,讓我們再來齊讀一遍吧。
(生齊讀)
師:梨花僅僅指植物的梨花嗎?還代表著什麼?
生:不是,還代表著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師:對,文中既有植物的梨花之美,又有人物的梨花之美。大家來繼續找其他的句子或段落品讀。請你來交流。
生:第二十七段:這天夜裡,我睡得十分香甜,夢中恍惚在那香氣四溢的梨花林裡漫步,還看見一個身穿著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叢中歌唱……這一段充滿了夢幻之美。
師:來,讀出這一段的夢幻之美。
(生讀這一段)
師:是啊,夢是虛幻的,那你能看出這是怎樣的寫作手法嗎?
生:虛實結合的手法。
師:對,虛實相映,香氣四溢的梨花林和梨花姑娘相映生輝,表達了作者對小茅屋主人助人為樂精神的讚美之情。
師:還有哪一處,大家也非常喜歡?
生:我品讀的是最後一段: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這一個地方使用了引用的修辭方法,寫出了梨花的精神。
師:這個地方引用了詩句,這句詩出自南宋陸遊的《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懸知寒食朝陵使,驛路梨花處處開。這篇文章處處是詩的意境,處處如詩如畫。就連題目都出自這首詩中。
師:彭荊風的多篇小說的題目都很美,都很有詩的意境。如《綠月亮》《冠蓋如雲》《今夜月色好》《杏花如雪》,杏花如雪也出自一首古詩詞,出自宋代範成大的《秦樓月·樓陰缺》。
師: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與潔白的梨花融合在一起,花美人更美。
師:梨花是美麗的。你認為「梨花」有哪些含義?或者還包含了哪些內容?
生:梨花在文中首先是梨樹的花,也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
師:那梨花還象徵著什麼?
生:象徵著美好的品質。
師:能結合文章的人物具體說一說哪些美好的品質?
生:是善良
生:是奉獻
生:是助人為樂
師:是的,在文章三十三段中特別提到了雷鋒精神。
生:代表知恩圖報
生:純潔
生:美麗
師:這篇文章處處是詩的意境,處處如詩如畫。
生:梨花有多重含義,指自然界的梨花,指善良美麗的梨花姑娘
生:象徵著雷鋒助人為樂的精神
生:象徵著梨花的自然之美和人物的心靈之美。
師:梨花不僅僅是一種花,它彰顯梨花精神,有著豐富而深刻的內涵。也就是說,具有互幫互助、高尚品質的人都是梨花。
師:那你說「梨花」指哪些人?
生:「我」是梨花,老餘是梨花,解放軍戰士是梨花,哈尼姑娘是梨花,過路人都是梨花。
師:不僅是這些人,後來人也是「梨花」。那「處處開」又有什麼深意?
生:希望人人能夠助人為樂。
師:正如那句歌詞所唱: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生:希望能夠弘揚雷鋒精神。
師:「處處開」是希望雷鋒精神不斷發揚光大,並且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文章用「驛路梨花」做標題,把形式與內容、標題與主題,梨花的自然之美和人物的心靈之美,和諧一體。
師:植物梨花是美的,人物梨花是美的,「梨花」精神更是美的。我也非常欣賞梨花精神,於是把第六段改寫成了一首詩,讓我們一起來朗誦:(配背景音樂)
(師)淡淡的月光
忽明忽暗的梨樹林
梨花粲然開放
嗅著梨花的芬芳
迎著涼爽的夜風
風一吹
潔白的花瓣飄落衣袖
落滿衣裳
(生)處處氤氳著清香
風過
樹葉沙沙作響
花瓣飄落
如夢如幻
如詩如畫
四、走進作者,知人論世
師:古人說:「讀其書想見其為人」,也就是說,讀一個人的文章,可以知道作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們讀了這篇文章,能猜得出彭荊風是一個怎樣的人嗎?
生:一個心地善良的人。
生:一個不怕吃苦的人。
師:是的,他確實是一個不怕吃苦,歷經磨難的人。下面我們來看看他是什麼樣的人(出示照片)彭荊風只讀過初中兩年就因家貧失學,進報社當學徒、校對、記者、副刊編輯,還辦過文學團體「牧野文藝社」,吃過很多苦,但是他有堅定的信念,純靠自學成為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家。1950年純隨軍進入雲南,60餘年來踏遍雲貴高原的角角落落,作品具有濃鬱的邊地特色。
師:他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離開文壇22年,「文革」中坐牢7年。《驛路梨花》是他出獄後的的第一篇作品。經歷了那麼多的苦難,他筆下描繪,沒有牢騷滿腹,有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正如他自己寫到:我飽受一般人難以承受的折磨之苦後,情不自禁地想抒發我對以往在雲南邊地與樸實、純潔的少數民族誠摯相處時的思念,對美好未來的呼喚!
我只想發現和傳播生活中的美,這就是我為何要寫驛路梨花。
師:請大家再說一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一個百折不撓的人。
師:有沒有同學聯繫課文內容說一說?
生:他也和文中的梨花一樣的人。
師:對,他也是一朵梨花,心地善良,百折不撓具有美好的品質。他想發現美,並傳播美。課文中的那句詩最能表達作者的心願?
生:最後一句。
師:那我們一起讀一遍這句詩。
生:(齊讀)驛路梨花處處開
師:你也是一朵梨花,他也是一朵梨花,我們都是一朵朵梨花。讓我們一起梨花處處開,開遍祖國的神州大地!
五、推薦閱讀:
師:給大家推薦一本書,這就是彭荊風的短篇小說集《驛路梨花》,特別推薦書中的兩篇文章《牛岔街》和《小站停車三分鐘》。好,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