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可不可以不去上學?」你的回答決定著孩子的未來

2020-09-10 口才貓

9月伊始,入學季到了。又有一批孩子,將要離開父母的懷抱,蹦蹦跳跳地走入幼兒園。


很多父母會不禁感嘆:「我現在也是一名學生家長了!」但這個學生家長,可沒有這麼好當!


圖自丨Pexels

上幼兒園第一天,孩子拉著父母的手,哭鬧著求爸爸媽媽不要走!

上幼兒園一星期,孩子哭著問:「媽媽,我可不可以不去上學?」

上幼兒園一個月,許多爸媽不忍心看孩子依依不捨的可憐模樣,帶孩子開啟「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上學模式。

……


萬事開頭難,逃避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當孩子哭鬧著說不去上學時,父母不同的回答,決定著孩子不同的人生。


一、恐嚇式回答


「不行,今天不去上學,老師一定會罰你站牆角。」

面對孩子的哭鬧,想必很多急脾氣的家長,會習慣上用強硬的氣勢鎮壓孩子。

這讓貓老師想到,近年來,孩子拒絕警察幫助的案例頻上新聞。


截圖來自丨中國警察網

其背後的原因,是家長在管教孩子時,時常用「你再哭,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走,關進小黑屋」這樣的話來嚇唬孩子。

恐嚇式的教育不僅破壞了警察在孩子們心中的美好形象,更讓孩子在真正遇到危險的時候不敢向警察求助。細想「恐嚇教育」暗藏的危險,想必家長們再也不會用類似的話教育孩子了。

我們送孩子去上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快樂學習,但如果家長以恐嚇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難免會對老師和學校產生畏懼心理,那麼我們又如何培養出勤學、愛學的孩子呢?

也許從短期看,恐嚇式教育能讓孩子乖乖聽話,但家長長久的恐嚇中,卻隱藏著孩子被「嚇大」的人生。


圖自丨Pexels

◆ 恐嚇式教育,可能影響孩子性格發展

年幼的孩子分辨能力有限,他們會相信美麗的童話故事,自然也會相信「不聽話就會被醫生打針」、「不聽話就會被警察抓走」、「不上學就會被老師懲罰」……

精神分析學家埃裡克森認為,3歲前是孩子對環境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期,經常體驗穩定與安全是孩子對他人產生信任的前提。用恐怖故事和言語來恫嚇幼兒會阻礙幼兒形成健康的人格,導致幼兒膽小怕事、缺乏獨立性,束縛幼兒的個性。


◆ 恐嚇式教育,可能影響孩子心理、生理健康

恐嚇易引發幼兒心理、生理疾病。醫學研究表明,突發的恐嚇事件或恐懼氣氛會讓人的神經中樞受到強烈刺激。若成人常恐嚇幼兒,會給幼兒帶來壓力,大腦皮質對皮下中樞的調節功能降低,易引發各種疾病。


◆ 恐嚇式教育下,可能影響親子關係

用恐嚇的方式教育孩子,短時間內可能會有效果,但當他們意識到事實並不像家長說的那樣,也就漸漸地不再信任父母,甚至漸漸產生逆反心理。


二、講條件式回答


「寶寶乖乖去幼兒園,回來媽媽就給你買玩具。」

在面對孩子哭鬧時,很多好脾氣的家長,會選擇用「講條件」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沒錯,很多孩子為了拿到獎勵會乖乖去上學。但上學原本就是孩子應該完成的事,長期「講條件」,會讓孩子養成在任何事情上都喜歡做交易,看不到好處就不做的習慣,時間久了,也很容易形成急功近利的價值觀。

所以,不得不說,家長講條件式的回答裡,也藏著孩子被「利誘」的人生。


圖自丨Pexels

◆ 「講條件」式教育,破壞了孩子的責任感

寫完作業,就可以看動畫片;

乖乖去上學,就給你買玩具;

答對問題,就給你買糖吃……

寫作業、去上學……這些原本是孩子責任,家長卻選擇了講條件的方式讓孩子完成。孩子寫作業的動機,也從「學習」轉變成了「看動畫片」。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做「德西效應」:過多的獎勵有可能降低個體對事情本身的興趣,降低其內在動機。簡單來說就是忽視了一件事情本身的意義。

長期以講條件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我們培養出的不是孩子的責任感,而是孩子對物質的需求。


◆ 「講條件」式教育,讓孩子變成斤斤計較的人

家長處處和孩子講條件,孩子會忽略這原本是自己該做的事,而覺得每做一件事家長都應該拿相應的「條件」來換。長期對孩子進行「講條件」式教育,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斤斤計較。


三、我們究竟該怎麼做?


既然威逼和利誘都不是好的教育方式,那麼當孩子提出「媽媽,我可不可以不去上學」時,我們該如何做呢?

貓老師建議大家做到「兩多兩少,一個提前做到」。


圖自丨Pexels

◆ 多談收穫,少做恐嚇

剛剛入學,孩子進入新環境短期內不適應很正常。家長首先要引導孩子說出不想上學的原因。如果孩子僅僅偷懶不想上學,家長們不要一味恐嚇孩子,而是應該多和孩子談談在幼兒園的收穫,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校,他可以得到有趣的知識、溫暖的友誼、老師的關心等等。


◆ 多談底線,少談條件

其實,孩子偶爾談條件,或者家長偶爾給孩子一些小獎勵原本無可厚非,可怕的是,孩子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都討價還價。

上學,原本就不是應該被討價還價的事。家長不但不該主動提出「去上學,就給買玩具」的方案,相反,當孩子提出去上學要求獎勵時,家長更應該及時給與孩子正確的引導——上學是為了學習知識,而非得到獎勵。

但當我們拒絕了孩子的需求後,一定要抱抱孩子,讓孩子知道,儘管我們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但我們依然無條件地疼愛他們。


相信,父母用溫暖而堅定的態度守住了教育的底線,孩子也會漸漸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變得更有責任感。


◆ 提前做到:讓孩子學會準確表達需求

一般幼兒園一個班級裡大概有20個孩子,老師很難時刻關注到每個孩子的。在學校裡,孩子難免有自己難以解決的事, 這時,懂得尋求老師的幫助,並準確表達自己的需求,非常有利於孩子幼兒園生活的順利進行。

孩子幼兒園生活過得開心,過得順利,能很大程度上防止孩子產生厭學心理。因此,在此階段,培養孩子表達能力至關重要。

在教育部發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把語言發展作為3-6歲兒童五大發展目標之一,並指出: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語言發展對其他領域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幼兒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在發展著人際交往能力、對交往情境的判斷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等。可見,學會表達、敢於表達、樂於表達,必將使孩子終身受益。

我們秉持「口才+」的素質教育課程設計理念,針對孩子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真實情境進行設計,幫助孩子學會與同學交流、與老師交流,讓孩子能夠清楚完整地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情感和想法,這對於孩子順利融入校園環境,及今後的學習和生活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通過今天貓老師的分享,當孩子說:「媽媽,我可不可以不去上學」時,你知道該如何回答了嗎?

相關焦點

  •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不去上班?」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未來
    「媽媽(爸爸),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在家陪我好不...」當孩子問你這個問題,你該怎麼回答?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啊?」媽媽回答:「媽媽要賺錢才能給你買吃的買玩的供你讀書啊。」孩子默默地低下了頭:「原來我讓媽媽那麼累。」
  • 【奇樂分享】「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格局!
    「媽媽(爸爸),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在家陪我好不...」當孩子問你這個問題,你該怎麼回答?
  •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會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在家陪我好不好?」當孩子問你這個問題,你該怎麼回答?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啊?」媽媽回答:「媽媽要賺錢才能給你買吃的買玩的供你讀書啊。」
  •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父母的回答很重要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在家陪我好不?」當孩子問你這個問題,你該怎麼回答?當孩子問「你為什麼要上班」這個問題,體現的正是孩子對外界的思考,這個時候,父母的回答非常重要。你的回答,決定了孩子日後的格局。
  •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格局!
    在家陪我好不...」當孩子問你這個問題,你該怎麼回答?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啊?媽媽回答:媽媽要賺錢才能給你買吃的買玩的,供你讀書啊。孩子默默地低下了頭:原來我讓媽媽那麼累。另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呢?
  •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很重要,可別再答錯了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在家陪我好不?」當孩子問你這個問題,你該怎麼回答?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啊?」媽媽回答:媽媽要賺錢才能給你買吃的買玩的供你讀書啊。孩子默默地低下了頭:原來我讓媽媽那麼累。
  • 「媽媽爸爸,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格局
    你的回答,決定了孩子日後的格局。>媽媽勸她說:「媽媽要去賺錢,不然哪來的錢給你買糖?」在《少年說》中,一個女孩,在天台上對媽媽喊話:「媽媽,你是不是沒那麼愛我了?為什麼你可以跟陌生人講那麼多話,卻不能跟我說說話?」「有一次我給你打電話,你電話忙音,等我終於打通時,你用很冷漠的語氣問我什麼事?
  • 「媽,上學好累啊」,3位媽媽的不同回答,決定孩子今後不同格局
    ,媽媽的3種不同回答,決定了孩子不一樣的人生曾經有人算過這樣一筆帳,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學到本科畢業一共16年,都不上學去賺錢,那麼到那個時候,他至少會有50萬。但是,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選擇放棄這50萬,而是辛辛苦苦往裡面投錢讓孩子上學,這是為什麼呢?
  •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格局
    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啊?」媽媽回答:「媽媽要賺錢才能給你買吃的買玩的供你讀書啊?」孩子默默地低下了頭:「原來我讓媽媽那麼累。」另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呢?」這位媽媽回答:「因為媽媽要學習新的知識、結交新的朋友、不被社會淘汰呀,就像你是學生,就要好好學習,要和朋友好好相處一樣。」兩種不同的回答,背後體現的是兩種不同的價值觀。
  •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這個回答很重要,父母別再答錯了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在家陪我好不?」當孩子問你這個問題,你該怎麼回答?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啊?」媽媽回答:「媽媽要賺錢才能給你買吃的買玩的供你讀書啊。」孩子默默地低下了頭:原來我讓媽媽那麼累。另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呢?」
  • 【愛課堂】「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格局!
    ▼「媽媽(爸爸),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在家陪我好不...」當孩子問你這個問題,你該怎麼回答?在網上,我曾看到這樣一個視頻: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啊?」媽媽回答:「媽媽要賺錢才能給你買吃的買玩的供你讀書啊?」孩子默默地低下了頭:「原來我讓媽媽那麼累。」
  • 「媽媽,為什麼別人能插隊,我不行?」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未來
    導讀:「媽媽,為什麼別人能插隊,我不行?」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未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為什麼別人能插隊,我不行?」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未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很重要,父母別再答錯了 | 國慶精選
    在家陪我好不?」當孩子問你這個問題,你該怎麼回答?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啊?」媽媽回答:「媽媽要賺錢才能給你買吃的買玩的供你讀書啊。」孩子默默地低下了頭:原來我讓媽媽那麼累。另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呢?」
  • 「媽媽,我今天可以不上學嗎」兩個媽媽不同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
    導讀:「媽媽,我今天可以不上學嗎」兩個媽媽不同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我今天可以不上學嗎」兩個媽媽不同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當孩子說出:「媽媽你能不去上班在家陪我嗎?」家長該怎麼回答?
    我不禁思考,若孩子提起「媽媽,你別去上班了,在家陪我吧」,我該怎麼回答才好呢如果「工作」=「賺錢」,那麼同理推導,以後孩子會這麼想——「媽媽去工作而不陪我以後若是上學的年紀,問道為什麼去上學,是為了以後賺錢,那上學,工作,賺錢,只是安排的程序嗎?不想讓孩子對於人生的概念是這樣的!我覺得「工作」的含義,是非常深遠的。不該只是為了賺錢這麼無趣!我記得好像在哪裡看到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的工作是他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
  • 好文分享|「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格局
    「媽媽(爸爸),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在家陪我好不...」當孩子問你這個問題,你該怎麼回答?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啊?媽媽回答:媽媽要賺錢才能給你買吃的買玩的,供你讀書啊。孩子默默地低下了頭:原來我讓媽媽那麼累。另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呢?
  • 「媽媽,你為什麼去上班?」媽媽不同回答決定孩子格局,值得學習
    天下父母眼中,孩子聽話、節儉、懂事才是完美的,卻渾然忘記了「父母什麼樣,孩子就什麼樣」的緣由,因此孩子兒時接受的教育,決定了未來幾十年的人生走向。每當父母出去工作時,面對孩子的不舍,常常會提出「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
  • 悅聽丨孩子的提問,你怎樣回答很重要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在家陪我好不好?」當孩子問你這個問題時,你會怎樣回答?在網上有這樣一個視頻:孩子問媽媽為什麼要去上班,媽媽回答:「要賺錢才能給你買吃的買玩的供你讀書啊。」孩子默默地低下了頭:「原來我讓媽媽那麼累。」
  • 「爸爸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家長的回答方式,決定孩子格局
    導讀:「爸爸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家長的回答方式,決定孩子格局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爸爸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家長的回答方式,決定孩子格局!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育兒情感】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一生
    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要上班?也許每個孩子都曾問過這樣的問題。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回答?或許大多數的人都會說:爸爸媽媽去上班,才能賺錢呀,只有賺了錢,才能給你買好東西吃,買玩具給你玩,買漂亮的衣服給你穿哦。但這種方式僅僅是獲得經濟基礎與謀生的理由,既不充分也很淺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