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第四期開班報名,最後1周多,請抓緊加微信:ysd31415926。】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一句指點,能夠讓正在迷茫中的學子恍然大悟,對中醫的發展大有幫助。一個中醫成長的大環境,在這裡有經驗豐富的專家,傳授所學,教學相長!有孜孜好學的學子,學子以諸師為師,互相交流,共同探討!我相信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這樣的想法是可以實現的。杏林醫術道願與各位同仁,一起共同創造一個屬於中醫的成長大環境!
傷寒論第四期開班報名,最後1周多,請抓緊加微信:ysd31415926。】
好消息:傷寒論課程重磅推出。
《傷寒論》報名學習的儘快了,
傷寒論60多講。
從頭講到尾,
六經都講。
如火如荼報名中!
提高自己,克服惰性,行動起來!
世人大都尋求快的技巧,
高手卻在苦練慢的心性。
跟杏林醫術道學傷寒論,
詳細了解加微信:ysd31415926
如果不重視中醫人才成長的規律,沒有傳承連續性,甚至傳承拜師只是為了升職,為了考試,提高不了臨床效果,最後中不中,西不西,邯鄲學步不成。願中醫重拾「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的情懷,以醫術醫德獨立於世!
臨床上成方的加減是中醫理論精髓——辨證論治、三因制宜等觀念的具體體現。經方,尤其是以《傷寒論》所載方劑為主的經方,因其組方嚴謹,用藥精當,療效卓著,故臨床加減應用亦可收到明顯療效。《傷寒論》方劑的加減自有其一定的規律、方式和模式。
加減用藥規律
隨症加減即不論其證候病機如何,只針對症狀加減用藥,包括如下兩個方面:
據症狀有無加減症狀是疾病的外在表現,而每一個證候則因其臟腑經絡、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關係,而不可能單純出現某髒某腑的病變現象。因此,所出現的症狀時有時無,時多時少,治療時除辨證立方外,尚須隨症加減。如根據有無小便不利症狀加減茯苓或桂枝;小柴胡湯證心下悸、小便不利,及四逆散證小便不利都加茯苓;《傷寒論》174條方後「小便不利,當加桂」「小便自利,去桂也」。又如,半夏、生薑可止嘔,凡嘔吐多加半夏或生薑;如應見嘔吐症狀而反不嘔者,則去半夏或生薑,如小柴胡湯證見「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
據或然症加減疾病在其發展變化中,所表現出的症狀與病機並非完全一致,而是在證候的主症之外,常出現一些與該證候病機不相一致的症狀,此時若單純針對證候組方則不能消除與證候不一致的症狀,必須在主方之外加用治療或然症的相應藥物。如大黃黃連瀉心湯證是熱傷氣滯而致痞,見表虛微惡寒者,加附子成附子瀉心湯;小青龍湯證的渴和小柴胡證的渴病理不同,但都去半夏加括萎根,小柴胡湯證的咳、真武湯證的咳和四逆散證的咳病機也不盡相同,都隨咳症加乾薑、細辛、五味子以止咳。
辨證加減是根據主證病機,結合症狀,加減與病機相應的藥物,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據病勢加減用藥人體氣機有升降出入的不同運動形式,發病以後升降出入失常,升降反作,以藥物升降浮沉之性調整運動形式的失常。其中,欲升散外出者,當遂其病勢,加升散之品外散邪氣,使氣機恢復正常。如小柴胡湯證見不渴外有微熱者,則去人參之壅補,加桂枝以外散邪氣。氣機宜下降內入者,當去升散之品;肺氣上逆作喘者,當助降肺氣。如小青龍湯證內喘者,去麻黃之升散,加杏仁之苦降;桂枝湯證兼喘者,加厚樸、杏仁。腎氣在下而反上逆者,則應平衝降逆。如桂枝加桂湯證及理中丸證臍上築者,去術之壅補,加桂枝平衝逆等,均是據病機趨勢加減用藥,以恢復氣機升降出入。
據體質加減用藥以病人體質為依據進行藥量加減。如白虎湯、瓜蒂散提出「亡血虛家不可與」,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則「虛弱家及產婦宜減之」。四逆湯「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增至三兩」。三物白散及十棗湯則規定強人量宜大,羸人量宜小等,都是以體質作為加減用藥的依據。
據病情加減用藥臨床用藥以病情為依據加減用藥,才能做到既祛除邪氣,又不致誤傷正氣。同是少陰病,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白通湯,同以姜附為主藥,但通過藥物及用量的加減,用於治療輕重緩急不同的病證。
據或然症病機辨證加減在疾病變化過程中有些症狀的病理與證候病理一致,但表現有輕重主次之不同,必須對那些表現突出的症狀加用針對該症狀的、且與證候病理相應的藥物;而在某一症狀不明顯時,則應去掉方中與該症狀相應的藥物。如真武湯證中,小便利去茯苓、下利去芍藥加乾薑;理中丸證中,下多還用術,渴欲得水者加術足前成四兩半,腹痛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都是通過辨證進行加減的。
加減用藥方式
《傷寒論》方劑加減用藥的方式分為固定加減和靈活加減兩種。
固定加減即將主方進行加減後形成固定方劑,這種情況在《傷寒論》中普遍存在,比如桂枝類方的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去芍藥湯等,通過加減均已固定形成一個新的方劑。
靈活加減是在主方的基礎上根據臨床症狀表現加減不同藥物,這種情況比較少,大約有小青龍湯、小柴胡湯、真武湯、四逆散、通脈四逆湯、理中丸等少數方劑,在方後注中依據其或然症,或者隨症加減,或者辨證加減,但求「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
加減用藥模式
《傷寒論》方劑加減用藥的模式分為平行模式和遞進模式兩種。
平行模式即加減原方中藥物的種類或者用量。藥物種類的加減是去掉原方中某藥物而另加相應藥物,如小青龍湯證,若渴,去半夏,加瓜蔞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若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等。上述加減用藥「靈活方式」中提到的,除通脈四逆湯加減外,均屬平行模式加減用藥。
遞進模式根據症狀在原方基礎上加用藥物,其後依次去掉前面加入的藥物再另加其他藥物,最為典型的是通脈四逆湯的加減用藥,「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這種遞進型加減用藥方式,究竟是見一症狀加用一味藥物,服藥後這一症狀消除出現另一症狀,減去前面所加藥物再另加一新的藥物,依次遞進,描述整個治療過程,還是行文時恐讀者誤解成將藥物累加,故採用遞進型加減的句式,需要在臨床上充分驗證後才能下結論。
掌握《傷寒論》方劑加減的規律、方式和模式,可在臨床上靈活運用經方,以應對千變萬化的疾病,只需靈活化裁,即可辨證論治,從而提高臨床療效。(梁華龍 河南中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