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楓林校區規劃總體模型圖。圖片來自復旦大學楓林信息發布平臺
周報記者 | 陳 曦 劉翔翔 周羿妤 王 憶
2014年9月,2013級臨床五年專業的蔡敏思,馱著三個大箱子,裡面裝滿了書和日用品,將寢室從邯鄲校區搬到了江灣校區。儘管在大一入學之初,她就知道邯鄲校區只是醫學生們的「暫居地」,但她沒有想到的是,在「邯鄲」與「楓林」之間,還會多一個「江灣暫居地」。
自2014年6月起,復旦大學基本建設處網站開始大規模發布有關楓林校區的基礎建築修繕招標公告,包括地下車庫、綜合遊泳池、圖書館、二號學生書院等建築。根據《楓林校區搬遷工作框架性方案》,包括基礎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臨床醫學五年制二至四年級、臨床醫學八年制三至五年級和重醫班(重慶醫科大學委培生)在內的共1000餘名學生,均已集中搬入江灣校區的學生公寓居住。
「五年三區」
基建處鄧雲霞老師介紹,在楓林校區修繕期間,基礎醫學院、臨床醫學院學生們的寢室全部搬離,但因為醫學專業課程所用的實驗器材難以搬遷,醫學生們仍需回到楓林校區上一部分要用器材的課程。純理論課程則被開設在江灣校區。
但大二的蔡敏思還有部分課程在邯鄲校區。「六模和政治課,只能再回本部上了。」她無奈地說。每周,她兩天在楓林上課,兩天在邯鄲上課,還經常由於老師沒有準時下課而趕不上校車,只能自行搭乘公交或者地鐵。
臨床八年專業的晏仕鑫比較幸運。前兩年在邯鄲校區,他已經修完了基礎必修的模塊課和政治課,「但我還是希望在自己八年學習期間搬回楓林。畢竟在那裡我更有歸屬感。」他和大多數搬出楓林的醫學生一樣,並不確切知道楓林校區修繕時長。「兩三年到三四年」是大部分學生的對修繕時間的推測。
搬回楓林校區對晏仕鑫而言不止在於「歸屬感」的找回。位於徐匯區的楓林校區,附近就有中山醫院、華山醫院等實習單位,如果要從江灣往返,交通時間延長不止一倍。大三的晏仕鑫雖然離實習還遠,但他已從學長學姐口中對此略有耳聞。「6點早起,不堵車應該不會遲到;晚上趕緊,十二點前能到寢室的。」他調侃道。
校車的重要性由此凸顯。本學期開學後,學校方面增開校車班次,但「人太多、車太少」的矛盾依然存在。很多學生乾脆直接「放棄」校車。在從邯鄲校區到江灣校區的168路公交上,周報記者遇到了臨床五年的大二學生李子寒。她剛在邯鄲校區上完第四節課,中午返回位於江灣的寢室。「中午11:35下課,校車11:30就開了,是不是有點不合理?」她轉而補充,「不過也可能是學校故意為之。如果校車設在11:35後開,估計會被學生擠到超載。」
除此以外,蔡敏思對江灣校區還有諸多的不適應。「江灣基本設施不夠齊全,沒有學生室內體育館;宿舍區離食堂和教學區較遠;江灣講座很少,與醫學有關的就更少,課外活動較邯鄲、楓林還是有很大差距。」
這種「不適應」是雙向的。江灣校區的學生以法學院為主,2013級法學專業的陳肖涵(化名)就明顯感受到了大批醫學生入住江灣對原本生活造成的影響。「醫學生是一個數量龐大的群體,所以能明顯感覺到校園裡的人流量變大,圖書館食堂的人變多了,而校車的擁擠程度則更加反映了這一點。」她在人人日誌上這樣寫道。「感覺一下子熱鬧了許多。」文靜娟抱有同感,同時對醫學生的勤奮努力印象深刻。「他們的課業大概很繁重,所以給人的感覺都是比較步履匆忙,自習室裡的醫學生也很多。」
在住宿方面,江灣的寢室數量完全滿足了額外入住的醫學生數量的,甚至還有寢室樓是空著的。令他們頭疼的只是搬寢室。已經經歷過一次跨校區搬寢室的晏仕鑫,為了到時再搬寢室方便,已經開始「未雨綢繆」地將不必要的東西都帶回家。他回顧自己的「搬遷史」,感嘆道:「很多安排都是學校直接下達,我們只能硬著頭皮去適應」。
位於徐匯區的楓林校區,附近就有中山醫院、華山醫院等實習單位,如果要從江灣往返,交通時間延長不止一倍
為「適應」助力
為幫助醫學生們儘早適應,學生組織與學校方面為之助力不少。來自2013級基礎醫學院的莊騏源在基礎醫學院團學聯中擔任部長,他表示,團學聯一直致力於幫助解決學生們跨園區生活的協調。「生活方面我們非常關注現在同學在江灣碰到的一些問題,比如寬帶包網的遷移問題、跨校區刷鍛的問題。而這段時間我們的韓秀引書記已經組織聽取了很多同學對此的反應,也收集了問題,正在組織調研數據的收集。」
「寬帶包網問題」,是指醫學生在大一時候辦理的寢室寬帶業務,籤訂的合約是「供網兩年」。現在搬到江灣,因為網絡設置的不同,很多同學發現自己一年前交的網費都用不上了。學院團學聯與克卿書院自管會都在此事上與學校信息技術中心進行了溝通。目前初步達成的協議是,退換這部分同學一年的網費,由他們在江灣校區再次辦理業務。
而由於此前入住江灣的學生都為大三年級以上,所以並未設置刷鍛點。本學期大二法學院學生搬入後,刷鍛開展,但醫學生們為趕校車至楓林校區上課,往往趕不上在江灣刷早鍛。「如果要趕上楓林校區早上8點的課,我們6:45已經要在校車上了,因為早高峰的南北高速特別堵———這樣一來我們兩邊都刷不上早鍛了。」莊騏源自己也面臨這樣的問題。他和同學為了趕上楓林的早鍛,只能坐6:15的校車。「車上會很安靜,大家都在睡覺。」
在學習方面,問題主要體現在學校課程的安排和校車的問題上。起初,由於實際乘坐校車和理論統計的人數有所出入,給老師和同學帶來了較大的麻煩。所以他們通過和其他學生組織諸如法學院團學聯、江灣園委會一起討論,與相關老師積極聯繫,到現在,這個問題已經基本得到解決。
法學院團學聯主席王崢告訴周報記者,10月中旬,由法學院團學聯實踐調研部的同學牽頭,通過走訪醫學、法學等江灣校區的同學,以及在法學院團學聯微信平臺上公開徵集同學們的各類意見,對同學們關於校車、宿舍網絡、浴室洗澡等方面的意見和需求進行了匯總整理。隨後,團學聯實踐調研部聯繫學生會權益部,在江灣召開了一場和校總務處、江灣管委會相關老師的座談會,及時地將相應信息反饋,大多數問題得到了妥善的解決。比如學校的校車已在十一後增開了班次,尖峰時段從一小時一班改成半小時一版,且最後一班推遲到晚上10:00。而之前同學反映的「澡堂儲物櫃沒有鑰匙,不安全」的問題亦得到解決,浴室內的儲物櫃已配上了鎖與鑰匙。
11月11日,校黨委副書記尹冬梅老師也蒞臨江灣校區關心同學們的學習、生活,法學院分團委副書記聶含秋同學作為法學院團學聯的學生代表,將近期法學院同學們的學習、生活信息進行反饋和匯報。「這是一個『特殊過渡期』,需要所有同學、老師、後勤人員的共同配合。」鄧雲霞老師總結。醫學生的生活,也在逐日步入正軌。前段時間基礎醫學院團學聯舉辦「團日班級風展」,各個班級都展示出了自己在江灣校區的學習、生活風採。
修繕中的楓林。圖片由潘晨曦提供
「砸鍋賣鐵也要建好醫學院」
楓林緣何大修?在周報記者的隨機採訪中,大多數同學的回答相似。
「我大致了解到的情況是,原來楓林的校舍太陳舊了,有的房子也無法符合安全的一些規定,應該可以很好地改善楓林的住宿條件吧。」
「楓林是因為建築太久遠了要修一修了吧,但我很喜歡原來那個古老的城樓式的古建築,看上去很有底蘊。」還有同學回答:「不是據說復旦大學『砸鍋賣鐵也要把醫學院建設好』嗎?」
這句話出自2014年5月20日「校情報告會」。
時任復旦大學校長的楊玉良在會上首度面對百餘名學生代表回應了楓林校區改擴建工程,稱該工程事關建設一流醫學院的目標,「砸鍋賣鐵也要把醫學院修繕一新!」「因為實驗室空間有限,不僅學術骨幹難以引進,還走了一批人,這讓我們不得不考慮修繕改造工程。想想以前,上海醫學院在全國數一數二,如果再不改造,10年後,它恐怕要淪為三流醫學院了。」
楊玉良稱,經前期調研發現,楓林校區教學與實驗空間嚴重缺乏,已明顯制約了學校醫科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楓林校區改擴建工程完成後,全新的醫學院將為復旦醫科發展增加22萬平方米的教學科研、學生生活場地等地上、地下的物理空間。建設期間,復旦會上演涉及4000 多名醫學生的大搬遷。
物資與器材的「搬遷」隨之進行。考慮到醫科學科的專業性與特殊性,在建設過渡時期,醫科圖書館在江灣和楓林兩個校區分別設立「江灣館醫科借閱區」和「醫科館臨時書刊庫」。其中,江灣館醫科借閱區將容納4萬冊左右的圖書。醫科館臨時書刊庫則可容納藏書3萬至4萬冊。在此之前,有30餘萬冊圖書的裝箱封存直至新館投入使用。這項浩大的搬書工作已完成,但到了現在,真正對之進行利用的醫學生還較少。
他們能感受到明顯變化的,是教學與課程安排。
據「搬遷前」有關校園媒體的報導,在教學安排上,醫學教育管理部門將遵循「儘量讓老師跑,少讓學生跑」的原則安排課程,避免學生在一天內多次往返兩個校區。
周報記者也在教務處網站查到了本學期課程表,以集中搬往江灣校區居住的醫學本科生的課程安排為例:理論類課程原則上在江灣校區開設,實驗類課程儘量在江灣校區開設,必須依託楓林校區實驗室開設的實驗課程,如解剖學、寄生蟲學等課程,在楓林校區開設;臨床實踐課程在附屬醫院開設。
「這可能是復旦歷史上空前絕後的一次大搬遷,有方方面面的困難,希望獲得你們尤其是醫學生的理解與配合。
但這個難關不過,恐怕難以建設一流醫學院。」楊校長的話音,仿佛猶在耳畔。
微信編輯:陸小曼
回復以下 關鍵字 ,可收看往期精彩內容
資訊 | 觀察 | 人物 | 文化 | 讀書
評論 | 全球 | 咖喱 | 他鄉 | 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