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孩子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一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
——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
家校共育是當今教育的一大主題,學校教育至關重要,但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啟蒙、發展、成長、成才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起點,更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家校共育,需要家庭與學校共同構建平等、尊重、協作、支撐、信賴、理解和互補的協作關係,才能有助於家校雙合力家校雙方一起共同完成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獲得傑出的教育作用,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和教育環境,有效地促進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在家校共育的迫切性和重要價值已得到了全社會普遍重視的大環境下,為深入貫徹落實2020全國教育會議精神,進一步提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打通家校連心橋,重慶二十一世紀家長教育研究院為全市範圍中小學提供家校共育一體化解決方案及實施服務,重慶市高新區驛都實驗學校便是其中之一,研究院聯合學校制定家校共育戰略規劃,推進家校工作落地實施,助力家校共育「驛」路前行。
共建家校共育指導體系
創立於清道光九年(1829年)的觀文書院是重慶高新區驛都實驗學校辦學文脈的起點。一百九十載攀登不止,鼎新革故;三甲子弦歌不輟,砥礪前行。學校守持「驛路前行」的辦學理念,以「傳遞愛心,傳承文明」為己任,勤學、篤行、協作、創新,走特色發展之路。學校由原白市二中和白市一小合併,並於2010年3月更名為重慶市九龍坡區驛都實驗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目前,從幼兒園至九年級共52個班,2641人。2020年1月起劃規重慶高新區直管。
作為一所農民工子女和本地留守兒童佔主體的學校,其中70%以上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近四成家長對教育孩子自身定位和意識認知不足,認為教育是學校或教師的家長比重較大;家長對教育孩子缺少科學有效的技巧和方法;有超50%家長對學生日常的關注度不夠。儘管家長自身素質和水平參差不齊,但大部分家長希望積極改變,願意學習成長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只是缺乏改變的有效方法和渠道。
推動家校合作,是擺在所有學校面前的重要任務。學校希望通過家校工作的落地實施,可以喚醒家長通過自我學習提高家長教育意識,讓家長能掌握初步的教育方法,關注孩子的品行、學業、價值觀。
家校共育工作落地實施
啟動《驛都家長賦能成長計劃》
從7月起,啟動《驛都家長賦能成長計劃》中小學部各年級相繼開展量身定製的家庭教育講座,講座主題聚焦小學家長關注的幼升小、如何因材施教,中學家長關注的青春期孩子溝通、性教育、生涯規劃等重點問題。講座形式豐富,講師體驗式教學,家長學習由被動接收到主動參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知道」到「做到」,提升家庭教育意識的同時收穫實際育兒方法,最終賦能家長家庭教育指導能力。
通過一系列主題講座,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長素質和科學教育子女的能力,把對孩子成績的關注轉移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與學校、教師相配合,形成家校合力,為孩子營造積極健康的成長氛圍。
創建線上「家長學習進階學習營」
有了理論知識,家長如何改善現狀,將理論用於實踐?為了讓家長有更多的學習與交流,積極參與家校共育工作中來,研究院從學習形式、學習內容、學以致用等方面創新探索,創建各年級線上進階學習營,以共學、陪伴、展示、實踐等方式開發學習新模式。
在學習營中,家長從互不認識到相互借鑑學習。有家長在學習後進行養育實踐的反思,有家長在學習課程時用筆記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感悟,也有家長將自己在育兒時的難題放在學習營討論求教等。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並會默默模仿。空洞的說教遠不及實際行動,以身作則在家庭教育中至關重要。如果要教孩子堅持一件事情,那家長的學習營打卡則是和孩子一起去學會堅持,收穫陪伴。
"因材施教,成就快樂學霸"學習營打卡內容
「新家長育己育人實踐營」打卡內容
家長的學習筆記
學習營作為線下家長課堂的延展和深化,深度陪伴家長,從理論的細化學習,到陪伴實踐,一點一點積累,一步一步成長。為家長在家庭中創建和諧的親子氣氛、親子關係,建立起良好理論和方法基礎。學習營的創建,充分調動了家長參與家校共育工作的積極性。家長對學校的信任與依賴,成為家校工作順利開展的保障,家校共育工作的開展,助力家庭和諧氛圍、孩子健康成長。
通過線下主題講座、線上實踐學習,家長重視孩子的身心發展、積極配合學校教育工作,自身能掌握一定的教育理念和科學技巧;教師重視家校共育工作,與家長溝通緊密。學校形成系統化、科學化、規範化、數據化的家校共育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助力為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培養高素質的棟梁之才。
end
【來源:新家長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