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怎麼幫助聽障兒童發音?

2021-01-10 百靈鳥言語訓練中心

人們常說「十聾九啞」。這裡所說的「啞」並不是「不能說話」,而是「不會說話」。

「十聾九啞」這個詞就很形象地表達了聽力障礙對兒童言語、語言能力的影響。今天百靈鳥老師來講講聽障兒童言語障礙特點和康復技巧。

1、聽力障礙對語言的影響

語言障礙:聽障兒童難以通過聽覺獲得有聲語言,只能通過具體形象認識世界,不能像健聽兒童那樣通過語言的抽象作用認識世界,同時難以理解複雜的語言。聽障兒童學習語言困難。難以理解言語內容,很難參與交流。

言語障礙:聽障兒童無法理解言語動作與語音的聯繫,難以獲得言語控制能力。會出現呼吸方式錯誤(音長縮短、硬起音吐字不連續);發聲異常(音量異常、音質異常、聲調異常);共鳴障礙(鼻腔共鳴替代口腔共鳴);構音障礙(聲母後置、鼻擦音化、無送氣、遺漏,韻母扭曲)。

為什麼聽障兒童要做言語訓練呢?

通過專業的訓練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聽障兒童語言發育及言語問題。針對聽障兒童的訓練百靈鳥將語言理解、認知訓練和發音巧妙地結合在有趣的遊戲中,讓兒童在改善發音的過程中,逐步提升認知。

只要進行有效的康復訓練,聽障兒童一樣可以與聽力健全的孩子一樣,進入學校學習的。有些聽障兒童雖然聽力補償較好,但發音仍然存在不清晰的現象,也應進行康復訓練,最終正常講話。但僅靠機構是不夠的,家庭康復很也重要。今天介紹幾個小技巧,在家庭中練習,促進孩子發出正確聲音。

2、家庭康復訓練技巧

(一)舌唇操訓練:做唇舌操練習時,不能僅僅只動嘴巴,不發聲音哦!唇舌運動結合發音練習。

1、張嘴—咧嘴—噘唇訓練:張嘴發a-咧嘴發i-噘唇發u,反覆進行。這項練習不僅可以練習唇部運動,還可以練習上下頜的運動。 

2、伸舌訓練:張開嘴,舌體儘量前伸之後縮回再前伸,發出」le」的聲音,反覆進行。

3、舌左右擺動訓練:先把舌頭伸出來,然後左右擺動舌頭或舌尖,發出」le」的聲音,反覆進行。

4、唇(聲帶)放鬆練習:打嘟 、打哈欠 。

(以上每一項舌唇操每天堅持做兩個八拍)

(二)口腔氣流控制練習:

1、吹「hu」、」ha「:面對鏡子,把熱氣吹到鏡子上,讓小朋友觀察並模仿;也可吹小喇叭。

2、咧唇呼氣訓練:將口角向兩側展開上唇貼下唇,讓氣流從上下牙縫通過,發出類似「xi」,反覆進行。

3、閉唇,鼓氣,雙唇用力,突然吹出「pu」。

語言訓練,越早越好,

家長陪伴孩子一起學習和訓練,

孩子遠比你想像中更棒!

相關焦點

  • 必看指南:聽障兒童言語康復家長
    很多聽障兒童家長給孩子驗配助聽器或是植入人工耳蝸的初衷是讓孩子聽到聲音,會說話。但是聽障兒童言語康復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對其進行科學的、長期艱苦的、符合聽障兒童心理、生理和生活特點的語言訓練,從最簡單的拼音字母發音開始,一個音一個字的練習,到之後的詞句練習,再到之後的簡單句子和複雜句子的練習,最終能達到能熟練的聽說,能與健聽人正常溝通交流。這過程對聽障兒童家長來說,需要在時間上、精力上和財力上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付出巨大的犧牲。
  • 聽障兒童言語發展的特點
    聽障兒童言語的發展之所以不同於正常兒童,是因為他們聽力的損失而導致的語言障礙,孩子在能力及能力的發展方式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見聽障兒童在自身的發展方面有其固有的特殊性。聽障兒童自身固有的特殊性不僅表現在智力發展上,也表現其語言的自然習得方面。與聽覺健全兒童相比,有以下幾處明顯的特點:1、發音不清這是聽障兒童語言康復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 聽障言語康復家長必看指南
    很多聽障兒童家長給孩子驗配助聽器或是植入人工耳蝸的初衷是讓孩子聽到聲音,會說話。但是聽障兒童言語康復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對其進行科學的、長期艱苦的、符合聽障兒童心理、生理和生活特點的語言訓練,從最簡單的拼音字母發音開始,一個音一個字的練習,到之後的詞句練習,再到之後的簡單句子和複雜句子的練習,最終能達到能熟練的聽說,能與健聽人正常溝通交流。這過程對聽障兒童家長來說,需要在時間上、精力上和財力上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付出巨大的犧牲。
  • 從會說話到會交流,聽障兒童經過3年訓練加入普通兒童班級
    新新是一名聽障兒童,已經在啟英幼兒園接受了3年的訓練,可以流暢地說話。9月,經過評估,他加入一個由普通兒童組成的新班級,嘗試和同齡人一起學習玩耍。加入普通兒童班並不容易「聽障兒童經過訓練可以講話,但因為和正常人接觸少,缺乏自信,不知道怎麼和別人交流。」
  • 洛陽市啟航幼兒園:讓聽障兒童進入有聲世界
    30多年來,該機構本著「康復一名聾兒、造福一個家庭」的宗旨,盡心盡力為殘疾人服務,已累計幫助3300多名聽障兒童進行語言康復訓練。  一個簡單發音有時要教上百遍  昨日10時許,記者來到洛陽市啟航幼兒園的聽障兒童班時,孩子們正在上語言訓練課。看到記者,孩子們立即熱情地打招呼:「叔叔好。」
  • 周末心願|白菜價聽障兒童家庭手工課!
    課程適合人群想在家與孩子一起做手工的普通兒童家長想在家與孩子一起做手工的聽障兒童家長所有想增加親子互動的家長講師簡介課程內容由北京聽力協會現代康復教研中心講師 張雲黠編撰張雲黠老師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有多年聽障兒童康復教學經驗,主要擔任個別化教學指導。
  • [寶迪康科普學堂]-聽障兒童如何回歸幼兒園或小學
    B、 與同學溝通: 一、 當兒童覺得有必要時,就解釋給他們聽什麼叫聽損,治療師也可以在參加團 體活動時,讓孩子們聽一下助聽器,並討論如何以最好的方式跟聽障兒童溝通,並可以用有些人因為近視所以需要配戴眼鏡為例來說明
  • 聽障兒童說話難!「uTalk矯治康復體系」來幫忙!
    聽障兒童說出的話,一般人都聽不懂或較難聽懂。言語發育研究所研究人員發現,即使聽力補償達到最適,聽覺習慣良好的聽障兒童在言語清晰度方面還是存在很大的不足。聽障兒童說話有何特徵?有什麼好的矯治方法嗎?研究人員對此進行了長期的觀察記錄,他們發現,聽障兒童普遍存在聲母發音不好的問題,其中聲母和韻母都屬於對音段的識別,是漢語語言中最基本的組成單位。語音識別是鑑別診斷兒童語音異常、清晰度的手段。根據觀察得出聲母識別率低於韻母,凡是發不好的聲母基本上它的錯辯率也相對較高,即聽不清也說不清。
  • 擬聲詞在小齡聽障兒童教學中的使用
    新開機的小年齡聽障兒童要學習擬聲詞,可是很多家長或新老師對擬聲詞了解有限,學習擬聲詞的作用、如何學習擬聲詞比較茫然。下面就此進行簡單的分享。開機初期聽障兒童對聲音的察覺能力非常有限,單獨的一個音「貓」,聲音時長信息了短,兒童有可能根本沒有注意到,聲音就已經消失了,或者剛剛注意到,聲音信息已經結束。而使用擬聲詞「喵~~」聲音信息時間比較長,使兒童容易察覺到,在初期教學中,擬聲詞首先保證讓聽障兒童容易察覺聲音。
  • 關愛聽障兒童 專家在行動
    &nbsp&nbsp&nbsp&nbsp3月2日,北京市通州區人工耳蝸培訓學校的康復老師和部分聽障兒童家長,正聚精會神地聆聽北大醫院耳科專家劉玉和教授講解影響聽障兒童康復的相關因素和注意事項。
  • 如何培養聽障兒童的自信心?
    一、保護和恢復聽障兒童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個要求得到社會和他人尊重期望心理情感。尊重首先是做人的權利和尊重,聽障兒童自信心的培養與教育,首先要保護和恢復他們的自尊心,消除他們的自卑感,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家長、學校和社會必須要充分地重視他們,其次要重視各種機會,讓聽障兒童有表現自己的才能,顯示自己力量的機會。
  • 聽覺訓練對聽障兒童的重要性
    在做聽障兒童的聽覺訓練中親子活動是聽障兒童建立聆聽習慣的最自然的方式之一,也是加強聽覺理解、聽覺記憶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學環節。提倡父母和孩子一起「親子同樂」,「父母是幼兒早教中最重要的老師和玩伴」,進而促進和諧美滿的家庭關係,提升親子間互動的質量的活動。
  • 「橙色書包」火了,聽障兒童家長卻有話說 我們不想孩子「被特殊化」
    早發現,早治療,是幫助聽障兒童融入社會的必要方法。聽障孩子在隨班就讀後,應避免「僅僅在形式上的融合」,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儘快建立配套的課程來輔助聽障孩子實現「全面融合」。「開車的朋友們,如果在行駛途中看到了背橙書包的小朋友,請放慢車速,因為他們是有聽力障礙的孩子。」2017年9月18日,北京語聆聽障兒童家長服務中心主任洪浩猛的手機裡颳起了一股橙色旋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紛紛被「橙色書包」刷屏。
  • 想要讓聽障兒童擁有語言,是不是只能依靠語言訓練
    儘管現在很多醫院在孩子出生後都會帶著孩子去做聽力篩查的工作,但是聽力篩查並不是萬能的,因此家長們還是得注意孩子的成長,如果發現孩子的哪些表現不太對勁,那就要及早帶著孩子前往醫院進行檢查,不要耽誤治療的最佳時間。或許,我們可以從這幾個表現來發現聽障兒童。
  • 聽障兒童如何回歸幼兒園和小學?
    1、可觀察到孩子目前的發音、聽能、語言及溝通技巧與能力及如何運用於完成他認知的學習。 2、開展這些溝通技巧的策略上,父母們的參與感。 3、可以學習怎樣幫助孩子把外部設備戴好,及找出外部設備的問題之癥結。
  • 如何評估聽障兒童的聽覺語言?
    聽障兒童的聽覺語言評估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 助聽器佩戴前後聽力評估使用聽力計,應用壓耳式耳機或自由聲場測聽方法,評估聽障兒童佩戴助聽器前後,純音測聽常用頻率助聽前後的聽閾。該方法可初步判定助聽器佩戴後的聽力補償效果,是否在正常聽覺言語區域,從而可判斷助聽器驗配是否合適,對助聽器佩戴後聽力提升情況進行定量的評價。2.
  • 河北衡水:用愛為聽障兒童撐起一片天
    今年34歲的孫敏是河北省衡水市特殊教育學校的一名老師,2012年從一名普校老師轉崗為一名聽障特教老師,陪伴在聽障兒童們身邊。新華社記者朱旭東攝9月9日,孫敏在訓練聽障兒童用手感知聲音。在8年多的特教生涯中,孫敏的工作,就是幫助孩子們學會辨別聲音,並開口發音說話。 新華社記者朱旭東攝9月9日,孫敏(右二)和孩子們在操場做遊戲。「到現在依然記得第一次邁進學校大門的情景,忘不了那些渴望的眼神。」
  • 無聲世界的迴響,最美教師張麗英為聽障兒童開啟不一樣的未來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杜洪雷 姜曼聽障兒童小光張開嘴,準確發出「a」的發音;聽障兒童小明突然在課堂上舉手,發出「小便」的口型;從未見過親生母親的聽障兒童小亮抱住她的褲腿,喊出了人生第一句「媽媽」……每次憶及這些歷歷在目的溫暖場景,都是臨沂市特教中心老師張麗英最幸福的時刻。「收下來,就要教出來,還要送出去,讓他們融入社會。」
  • 聽障兒童聽覺、言語評估
    聽障兒童康復教育是一個從評估開始到評估結束,周而復始、循序漸進的過程。初始時的評估可以為我們提供聾兒康復的起點,階段性評估可以為我們提供康復效果的指示。聽障兒童康復教育是一個從評估開始到評估結束,周而復始、循序漸進的過程。初始時的評估可以為我們提供聾兒康復的起點,階段性評估可以為我們提供康復效果的指示。
  • 讓聽障兒童重獲新「聲」
    年已五旬的趙小平有些清瘦,他告訴記者這些孩子裡有48個聽障兒童。走進教室,只見孩子們拿著長約5釐米的薄紙條,呈半圓狀圍著老師和小黑板。孩子們邊望著小黑板上的字母和發音組合,邊看老師唇形,感受其氣息來完成一次標準發音,之後再學習字、詞、句,逐步學會說話。「 聽力受損程度的不同導致他們感知聲音的能力不一樣,所以在教學時,需要老師多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