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術生高考「小三門」
眾所周知,美術高考中有三門學科是必考科目:素描、色彩、速寫,因為這些科目考察了一名美術生的基本素養,包括了基礎造型能力、顏色塑造能力、畫面構造能力等方面。
也正因為這樣的美術基礎方向,和美術藝考的指揮棒的影響下,只要是學習繪畫,最後大多數都走了這樣的三門練習之中。也可以這樣講:只要是現在孩子學習繪畫,不論是粉印版畫、兒童油畫、國畫、簡筆畫等類別最後大都過渡到了素描、色彩、速寫這基礎性的三門學科,因為教孩子繪畫的老師也是這樣學的。
再言之,從繪畫的類別體驗看來好像有些局限於中學之前。雖然那些充滿噱頭的美術類別(兒童版畫、油畫、國畫)同樣飽受詬病,但終歸也是進行了一番工具的體驗。
這樣說不是指色彩、素描、速寫不對,畢竟我的老師也是這樣教的,只是或多或少的為了應試。
因為是應試,所以更關注的是技巧方法,某種程度上說反而忽略了本質。其實這三門科目的考察相對還是全面的。
說來說去,好像總有些自相矛盾,一方面飽受詬病、另一方面又相對可取,還真是有些矛盾,這倒也說明一個問題,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情,就去適應。只不過我們更應追本溯源,不把技法當成學習的最終目的,而把知識和獲得知識的樂趣當成目的,這樣不論是考不考得上,都終身受益。
二、色彩的基礎知識
1.色彩怎麼產生的
地球因為有了「光」才有了明暗,有了明暗才讓我們感受到物體的體積感,感受到空間的存在。
也因為有了光才有了色彩,如果沒有光,我們就無法看到任何物體,更看不到色彩。是光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視覺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生機勃勃的彩色世界。
2.赤橙黃綠青藍紫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當然主要是大科學家牛頓太厲害了。 1666年,英國科學家牛頓在劍橋大學用三稜鏡發現光是由7種顏色組成的。物理學的研究成果為美術的色彩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畫家們對光與色彩的關係有了全新的認識。
科學的角度發現了光是由7種顏色組成,可藝術家的眼中色彩就不得了了。當太陽光照射到物體上,由於物體的質地不同,有的物體完全吸收「光」,物體呈現黑色;有的物體完全反射「光」物體呈現白色。當有些物體部分的吸收或反射某種可見光波,被反射出來的光波就是物體的色彩。因此,物體的色彩是隨著光源和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發生微妙變化的。這裡面包括了光源色、環境色、固有色等方面。
固有色:指物體本身的顏色。也就是在正常日光照射下所呈現出的固有的色彩;
光源色:指光照物體變化的顏色。比如太陽光、月光、燈光、蠟燭等照射到物體後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環境色:指周圍顏色影響物體後的顏色。正因為環境色的存在和變化,加強了畫面相互之間的色彩呼應和聯繫。從而大大豐富了畫畫的色彩。
3.色彩本身的屬性
說完了上面的重要,我們最終只能回到色彩本身的屬性上來。色彩怎樣分類呢,
色彩可以分為兩大類:有色彩和無色彩,無色彩就是黑、白、灰;有色彩就是除了黑、白、灰
接下來就到了色彩的三要素了
色相——指色彩的相貌或名稱。大自然中 紅、橙、黃、綠、青、藍、紫是最基本的純度最高的色相。
明度——色彩的明亮程度。色彩的明暗差異變化如粉大紅、深紅等都屬紅色,而存在著色彩深淺變化與差別。
純度——色彩的純淨程度,又稱色彩的」鮮豔度」、「飽和度」。
4.可以調出其他顏色的三原色。原色是其他顏色調配不出來的,但他們能調和出其他顏色的。就是紅、黃、藍。把它們兩兩調和就是間色,間色和間色、間色和原色再調和就是複色。
綜上,關於色彩的理論知識並不是很多,除了上述說到的,還有鄰近色、互補色、對比色、色彩心理、畫面色調等幾方面。誇張一點說,理論不算多,全靠勤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