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態沿江行」
4日,南通市委宣傳部組織開展「綠色生態沿江行」融媒體新聞行動。由南通報業傳媒集團、南通廣電傳媒集團和各縣(市、區)融媒體中心的骨幹記者組成的採風團,首站來到了我市長江鎮。
圍繞沿江生態綠色廊道建設、非法碼頭關停、長江十年禁漁工作等主題,採風團成員實地參觀了金島生態園、長江水上綠色綜合服務區、長江生態長廊等處。大家邊走、邊看、邊問……詳細了解了我市在長江生態保護、優化沿江產業布局、推進美麗南通建設方面作出的努力。
造生態廊道,一江碧水兩岸綠
從沿江公路一處道口駛向江堤路,目之所及,皆是綠意。意楊、水杉、紅葉石楠等成排成行、高低錯落,重新修整的江堤路鋪上了瀝青,跟著長江的腳步一直伸向遠方……這裡就是長江生態長廊。多年前,這裡卻是另一番景象,由於歷史原因和生產需要,長青沙北側的這條道路上,陸續布滿了大小碼頭。高聳的吊機、各種堆場和亂搭亂建的廠棚隨處可見;長期的砂石轉運、拋灑,讓長青沙的天空經常灰濛濛的,運送砂石的大型貨車,早已將江堤路碾壓得凸凹不平、破損嚴重。
「以前家門口就有個砂石場,每天大貨車來來回回,晚上都睡不著,灰塵也大,早起的時候院子裡都能掃出一簸箕灰塵。」回憶起以往的場景,67歲的張友如連連搖頭,「住在長江邊上一點也不好。」拆除碼頭、關停吊機、拆解船隻……2017年4月開始,我市下決心清除掉這一片侵蝕長江肌體的「生態傷疤」,經過一年時間的集中攻堅,31座非法碼頭以及附屬堆場、房屋等被全部清除完畢。
經歷了一番「刮骨療毒」,如今的長江沿江岸線已是綠道成蔭,鳥語花香。清理後,長江兩岸種上了花草樹木,復綠長度達6公裡,生態補償面積1900多畝;被破壞的江堤路被重新修整,鋪上黑色瀝青。天氣好的時候,張友如和一群好友時常外出散步,「環境好了,日子也舒坦了,這才是我們該有的生活啊。」
拆除非法碼頭、修整江堤路只是其中一步,我市「鐵腕手段」補植復綠,大力度建設生態廊道:3萬棵銀杏、2萬棵水杉,數不勝數的名木,成千上萬的鳥雀在此安家落戶,繁衍生息……位於長江鎮長青沙度假區的金島生態園宛如一個植物和鳥類的天堂,更是一個自然、清新的天然氧吧。好的生態,讓長江鎮攢足了「人氣」,更有了「前景」。「春天的時候,很多人來這裡踏青,還有小情侶來拍照片。」金島生態園負責人告訴記者。
江上「垃圾分類」,助力長江大保護
「作為全省唯一一座綜合性綠色水上服務區,除了提供航務檢修、船員籤證辦理之外,我們還負責免費接收、轉運水上船隻的生活汙水和生活垃圾,減少垃圾入水、保護水環境。」在長江水上綠色綜合服務區,操作員田愛明向採風團展示了一個秘密武器,「這個是我們在全省率先引進的北鬥船舶生活汙水接收裝置,用來接納船上的生活汙水,掃碼即可使用。」
為解決長江江蘇段內河船舶汙染防治的重點和難點,江蘇海事局積極推動實施內河船舶「四個免費」,即免費生活垃圾接收、免費生活汙水接收、免費水上交通、免費錨泊,讓船舶養成定期輸送垃圾的習慣,將服務區變成過往船舶的「水上綠色之家」。據悉,自2019年8月運行至今,如皋長江水上綠色綜合服務區共接收內河船舶生活汙水共計1122.47立方(船舶3203艘次),生活垃圾132.8966立方(船舶6357艘次),以實際行動助力長江生態大保護。
推進「綠島」建設試點,這是江蘇在全國的另一項重大創新。所謂「綠島」,就是指按照「集約建設,共享治汙」的理念,建設的可供多個市場主體共享的環保公共基礎設施。位於長江鎮的陽鴻石化洗艙「綠島」項目,具備洗艙服務能力,填補了長江幹線南通段化學品船舶洗艙服務的「空白」。
相關負責人介紹:「如果單獨建設和運維汙染處理設施的話,成本很高,企業承擔不了,但是如果汙染物排放不達標,生態環境部門管控又不允許,怎麼找到一個雙贏的點呢?建設『綠島』,讓更多企業共享共用,能夠將治理成本分攤下來,讓治汙成本大大降低。這樣既減少了汙染負荷、擴充了環境容量,也減輕了企業負擔。」
陽鴻石化洗艙「綠島」項目利用現有石化碼頭布置了一個3000載重噸級油品及液體化工品船舶泊位開展洗艙作業,同時在後方庫區新建了一座洗艙汙水處理站,為長江大保護再添新「屏障」。該項目也是實施長江大保護策略,推進美麗江蘇建設的典型事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在過去幾十年快速、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下,長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形成了「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的惡性循環。實施禁捕,讓長江休養生息,勢在必行。2020年1月,農業農村部發布《長江十年禁漁計劃》。
「禁漁之後,要做點什麼?能做點什麼?我們也不清楚。」 57歲的高富林,和父輩一樣,十來歲就開始在長江如皋水域從事漁業生產,面臨著轉產、轉業,他十分心慌。禁捕退捕工作正式啟動,作為如皋市滿艙漁業專業合作社社長的老高,帶頭響應號召,按時上繳了漁船和網具。退捕後,根據漁船大小和生產規模,他領到了包括拆船費、漁具補償費、漁民補助等在內的近46萬元補貼。
今年年初開始,我市針對轉業漁民開展了幾輪培訓。4月,一家測量公司找到老高,請他幫忙進行碼頭測量,憑著多年水上生活經驗,他看到了開展長江交通服務的新機遇。老高發動合作社另外8名退捕漁民,用補償款和積蓄湊齊了200萬元註冊資金,成立了一家船舶服務公司,「我們主要做的就是引航、停泊和水上服務,這些項目前景廣闊。」
「政府部門在企業設立審批和服務保障船建造審批方面,給予了政策扶持,包括審核優先、流程加速等。從有創業想法到辦好證照,只花了一個月時間。」老高介紹,市裡還承諾給予15萬元的3年無息貸款,解決退捕漁民創業起步階段資金周轉上的困難。公司的首艘服務船已經在建造了,員工們也都在培訓中。由於船舶服務需求量較大,已有不少業務主動上門洽談。如今的老高躊躇滿志,對未來充滿信心。
長江沿線植樹造林657畝,關閉退出化工企業24家,江堤拆違2萬平方米……近年來,如皋遵循長江經濟帶發展要求,自覺扛起長江大保護的政治責任,統籌推進生態修復保護、產業轉型升級、岸線治理等重點工作,以實際行動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老百姓享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生態紅利,也同樣讓城市發展迎來了更多的新機遇。
生態修復,讓如皋「面向長江,鳥語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