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
01知音呼喚
紅樓夢第1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交代《石頭記》一書來歷說: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批閱10載,增刪5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並題一絕云: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藉此,曹雪芹發出明確而強烈的知音呼喚。
02知音無蹤
但是,在當前接受美學流行的情況下,知音早已銷聲匿跡——請想一想,多長時間我們沒有見過「知音"這兩個字了。
我們聽得非常多的是「有1000位讀者就有1000位哈姆雷特」,或者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兩句話不但不讓你做知音,即便是討論、爭吵、批評也無法進行——我讓你各自獨立,井水不犯河水,互相不發生關係!
讀者是自由了,但是閱讀和文本的關係呢?閱讀和作者的關係呢?
如果「作品出版,作者死亡」是真的,如果「閱讀是二次創作」——那麼,在第一次創作沒有意義的情況下,二次創作又有什麼意義?
西方的理論並非一切先進。
自然科學他們確實走在前列,但人文學科未必。
接受美學千瘡百孔地來到我們身邊,現在依然是千瘡百孔地肆意橫行。
我們的理解和老師不一樣,我們去請教,老師說,有1000位讀者就有1000位哈姆雷特。我們閉嘴。
我們的理解和朋友不一樣,我們想討論,朋友說,有1000位讀者就有1000位哈姆雷特,我們閉嘴。
我們沒有看懂作者的表達,我們想研究,專家說,有1000位讀者就有1000位哈姆雷特,我們閉嘴。
我們相信了,我們走進考場,當我們看到分數時,我們哭了——不是說好的,有1000位讀者就有1000位哈姆雷特嗎?
從閱讀教學,到閱讀考試,到文學評論,我們就是這麼亂!我們不管不顧!我們就是這麼牛!
我們就是不睜眼!我們就是迷信接受美學!
我們遺忘了知音傳統!
03知音傳統
我們知音傳統有幾千年了。
《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好一個「必得之」!心心相通如此,才是知音!
假期鍾子期曰:「你彈你的,我聽我的,與你何幹?」「高山流水遇知音」就要變成「高山流水遇混蛋」了!
再看看這些美好的藍顏知音
【管鮑知音】昔時,齊國有管仲,字夷吾;鮑叔,字宣子,再個自幼時以貧賤結交。後來鮑叔先齊桓公門下信用顯達,舉薦管仲為首相,位在己上。兩人同心輔政,始終如一。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所以古今說知心結交,必曰:「管鮑」。今日說兩個朋友,偶然相見,結為兄弟,各舍其命,留名萬古。
好朋友,互成全,不嫉妒,不爭利,無蔑視!
【陸羊互信】《三國志》與《晉書》上記載的兩個人物,陸抗和羊祜。陸抗和羊祜分別吳、晉兩國的將領,羊祜在襄陽為官,陸抗鎮守荊州,兩個人你想統一我,我想滅掉你,但卻絲毫不妨礙二者是知音。陸抗病了,羊祜趕忙送藥來,陸抗手下東吳將領齊勸陸抗不要吃。陸抗答道:「豈有鴆人羊叔子哉,汝眾人勿疑」。遂服之。陸抗知羊祜愛飲酒,送自己親釀佳釀給羊祜,羊祜部將陳元勸別飲恐有詐,羊祜說:「抗非毒人者也,不必疑慮」。竟傾壺飲之。《禮記·樂記》:「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於禮矣。」
即便是敵手,也尊重你的人格,信任你的人品。這才是真正的棋逢對手,將遇良才——作為軍人,你死我活;作為對手,你我同心。
這是多麼美妙的知音體驗!
04知音渴望
然而,做知音是需要條件的。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知音》:「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
《太平御覽》卷五八一引 漢桓譚 《新論》:「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為知音。」
南唐 李中 《吉水縣依韻酬華松秀才見寄》:「詩情冷淡知音少,獨喜江皋得見君。」
宋代抗金名將嶽飛曾半夜無眠,徘徊庭院。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裡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帥哥詩詞紅、散文紅、書法紅、畫紅蘇軾吟誦過「中秋誰與共孤光」。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即便到了現代,紅透全國的魯迅,在其晚年,有人要將他的《阿Q正傳》改編成電影時,猶且感嘆:「因為一上演臺,將只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實不以滑稽或哀憐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國此刻的「明星」是無法表現。」
魯迅已經紅成那樣了。為什麼還要感嘆擔憂作品之被誤解?
不說別的,看看《阿Q正傳》就行了。
大家都覺得阿Q可憐,精神勝利法可笑,可是又誰考慮過阿Q的無奈?理解過精神勝利法的無奈?
什麼是無奈,你不願意,但你不得不!為什麼阿Q弄出了精神勝利法?因為不自欺,就只有死!
只有在理解了精神勝利法的必然性、合理性、無奈性上,才能理解魯迅說的「要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阿Q真正的意義就是當時中國的民族形象——被所有人打敗,被孫子(一直在學中國文化的日本)打得無處可逃有中國人,要尊嚴就無法生存的有志氣的中國人,你怎麼辦?回顧以前——我爺爺也打過你!展望未來——我孫子會比你厲害。你說他自欺欺人也罷,你說他精神勝利也罷,這確實是我們的不服輸還能殘存地保留下來一點兒。
在這一點上,阿Q正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形象代言人。他的精神勝利法雖不利己,但有意義。
拍成電影,讓大家將阿Q當作小丑去嘲笑,孰不知,需要被笑醒正是你們自己!
這魯迅怎麼能夠不感嘆傷情!
我們太容易笑別人了,而不去看見自己。
談到祥林嫂,我們說「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我想請大家在這裡停住——對於祥林嫂,哀其不幸,可以;怒其不爭,我們真還沒有資格。
被賣當童養媳,你能爭嗎?2.祥林死後,逃到魯鎮來打工,其思想夠解放,是不爭嗎?3.被綁架回去,能爭嗎?4.被賣掉時,已經是以死相爭了!讀明白了,誰還敢怒其不爭?過來說說!
如果敢打「有1000位讀者就有1000位哈姆雷特」的旗號來,我就讓健壯的祥林嫂一個耳光扇死你!
被讀者捧上天去的魯迅的作品,我們尚且如此對待,其他的誤解曲解歪解就更多。
所以,才會有海子自殺,手裡緊緊攥著「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誰能夠與海子有關呢?當我們捧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臉憧憬嚮往迷醉,海子看著這樣的臉鋪滿大地,他痛苦得無以言狀,他只想說:請看看,我說了三個「從明天起」,求你了,看看那個「我只願」,然後你去面朝大海,你能看到春暖花開了,回來再讀。
海子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錯,但他是絕望的——他知道這些都在明天,與今天無關;所以,他不相信現實中會有燦爛前程,有情人終成眷屬,他不相信在塵世會獲得幸福,他才決絕地說「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理想只在心中,只在想像。
所以,他自殺了。
當然,他錯了。他錯在不食人間煙火,他看不到幸福生活正在到來。
但是,我告訴你,你也錯了——你誤讀了海子。
苦悶出詩人,誤會成佳作。沒有辦法。
若不是以為既能寫好詩,就能當好官,李白也不成其為李白——懷才不遇的誤會痛苦了李白的人生,但也成就了李白的詩篇。
05知音當歸來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那是因為讀書可以讓我豐富知識,擴大視野,提高認知!
培根(不是肉片)說:知識就是力量。
我要說,知識決定人生質量。沒有知識,人就是一堆碳水化合物而已。
好的書,總隱含有作者獨到的知識和感情——能夠使我們認識到真,體驗到善,欣賞到美。
當然,在這中間,我們也免不了會時不時地神遊物外,馳騁八荒。
說到這裡,休閒閱讀,你隨意飛翔去。
但是,閱讀教學、鑑賞評論、文學爭鳴還是要分清文本信息、讀者狂想的。
不能混雜在一起。看得到嚮往,看不到絕望——是對海子的誤解;看得到絕望,看不到嚮往,也是誤解。把自己的理解硬塞給文本,那當然更是誤解。
所以,教學性、研究性閱讀有必要分清文本意義、讀者意義。
而閱讀模型理論,用四個意義——作者意義、文本意義、前閱讀、讀者意義——來解釋閱讀活動。尤其是前閱讀,科學地解釋了「有1000位讀者就有1000位哈姆雷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些閱讀現象產生的原理及過程,但否定了它們的閱讀標準屬性。
閱讀模型理念強調閱讀的基本點是對文本信息的理解。
強調有價值的閱讀要對文本信息能夠精準把握。
強調閱讀活動中對作者表達要給予準確認識和深刻同情。
閱讀模型理論和知音理念有高度契合。
知音,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