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豐江水庫是廣東最大水庫,庫容近139億立方米,是東江水量調度的主力水庫(廣東水利廳供圖)
1963年,香港遭遇特大水荒,市民每4天供水一次,350萬人的生活陷於困境,20多萬人逃離家園,香港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險些成為死港、臭港。為解決香港同胞飲水困難,1964年,國家撥款3800萬元,並用1年時間建成東深供水工程,將東江水引至香港,徹底終結香港缺水歷史,從此香港發展一日千裡,成為美麗的東方之珠。圖為香港維多利亞港。(鄒錦華 攝)
□鄒錦華
一江春水,不舍晝夜,奔流不息,潤澤粵港。
在廣東,有這樣一條江!
她,始於九州山川,閱盡香江春色,滋養並成就了美麗的東方之珠。
她,跨越千裡山河,以寬厚的河床和流淌的脈動,託起中國改革開放先行地——深圳,成就了40年的輝煌,助力小漁村成為國際化大都市。
她就是東江,聚藏著廣東全省約18%的水資源量,承擔約28%的人口用水,支撐約48%的GDP。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江河,她所支撐的GDP超粵、港兩地總額半壁江山。
溯源東江!她是珠江流域三大水系之一,發源於江西尋烏縣,之後一路南流、入谷穿峽,一路雄風、穿越廣東,在東莞虎門注入南海,全長560多公裡。
瞭望東江!她以甘甜的乳汁,哺育了兩岸人民,支撐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目前,東江承擔沿線河源、惠州、東莞、廣州東部,以及流域外深圳、香港近4000萬人飲用水重任。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廣東努力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像愛護自已的眼睛一樣,傾全情、盡全力,悉心呵護東江,讓東江生態優良、碧水長流,潤澤粵港,造福人民,演繹一個個動人故事。
不堪重負 直逼紅線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珠三角成為全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而珠三角的經濟重心,則集中在其東部的東江流域及供水區內,由東江提供水資源保障。
此外,東江還肩負流域外香港(近8成用水來源於東江)和深圳(近9成用水來源於東江)的供水重任。
因此,東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強度大,開發利用率非常高,超過38%以上,逼近國際公認的警戒線,是廣東開發利用強度最大的江河。
如此重擔之責承於一江之水。東江,已不堪重負!
由於東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強度大,導致東江各種問題日益突出。枯水期流量銳減、鹹潮上溯、生態惡化,嚴重影響流域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
2004年及2005年的冬春之交,東江幹流惠州段,流量驟減。「當時水位很低,市民可捲起褲腳,到江中撈魚和撿東西。」惠州市水務局毛新春介紹說。
由於水位低,惠州市自來水廠無法抽水,嚴重影響城市供水和市民生活,不得已而被迫在自來水廠取水口下遊,壘砌沙包,臨時築堤,抬高水位,應急抽水。同樣的時間,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東江下遊的東莞市。
「由於東江水位低,鹹潮大舉入侵,致使我們自來水廠的自來水鹹度(原水氯化物含量)最高達1855毫克/升,超標(國標為250毫克/升)6倍以上。我們不得不暫停取水,其中最下遊的水廠停機達41小時。」東莞市東江水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生產經營部經理翟熾強介紹說。
受鹹潮影響,自來水廠無法正常生產,導致東莞大面積低壓供水甚至停水,嚴重影響工商業和市民生活。
「鹹潮影響期間,我們都要購買和使用桶裝水,生活受到很大影響。」東莞市市民李女士回憶說。
隨著流量減少,鹹潮不斷上溯,東江流域的其他地區供水和生態也受到不同程度影響。
保護東江,為東江減負,已刻不容緩!
分水減負 紮緊籠子
面對不堪重負的東江,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要求相關部門採取有效措施,確保東江生態和供水安全。
省水利廳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多次組織專家赴東江流域開展調研、召開研討會,尋求解決對策。
通過調研和研討,專家們一致認為,解決東江水安全問題,最核心的是控制水資源開發總量,提高用水效率,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紮緊用水護水制度籠子;最關鍵的是將水資源開發總量分配到流域內各市及相關供水區,倒逼各地控制用水,減輕東江負擔,保護東江水生態、水安全。
經過專家論證,在對東江流域新豐江、楓樹壩、白盆珠等控制性水庫(電站)按照防洪、供水、發電的順序進行聯合調度、優化運行的前提下,正常來水年份可供東江河道外分配使用的年最大取水量為106.64億立方米。
為此,省水利廳聯合相關部門編制了《廣東省東江流域水資源分配方案》(簡稱《東江分水方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第十一屆3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於2008年印發並於當年10月15日實施。
《東江分水方案》是在確保對港供水安全以及河道內生態基本用水、全面節水和充分利用非常規水源的前提下,以廣東省境內東江流域內可供東江河道外分配使用的年最大取水量106.64億立方米為分配對象,按照防洪、供水、發電的順序優化水庫群調度情況下,安排流域內各市及相關供水區取水量指標。
此外,《東江分水方案》明確,流域內各地級以上市政府根據年度水量分配計劃和水量調度方案,負責其行政區域內的取用水總量控制和出境重要控制斷面水質控制目標管理,並納入政府績效考核約束性指標進行考核,確保出境重要控制斷面水量和水質達到控制指標。也就是說,《東江分水方案》要求各地不但要控制好水量,還要保護好水質。
《東江分水方案》的頒布實施,為流域各地用水節水護水,紮緊制度籠子,帶上「緊箍咒」,有效促進東江減負,保障水安全。
水量調度 時空均衡
《東江分水方案》的出臺,為東江減負、保障水生態、水安全提供了最佳方案。但要落地實施,還要做大量工作。
專家指出,《東江分水方案》所確定的最大取水量為106.64億立方米,是在對東江流域內的新豐江、楓樹壩、白盆珠等控制性水庫(電站)群按照防洪、供水、發電的順序進行聯合水量調度、優化運行的前提下推算出來的。
因此,落實《東江分水方案》,必須進行水量調度。
「為了實施水量調度,我們建成全國首個水量水質實時雙監控系統,對東江幹流及主要支流55個主要監控點的雨量、水量、流量、水位、視頻等重要信息進行實時監控,並按調度計劃對流量、水位進行調控,對各市交界斷面還增加水質監測。」廣東省東江流域管理局(下稱「東江局」)局長廖徵紅說。
站在東江局三樓監測大廳巨型屏幕前,只見屏幕左邊顯示流域內各監測點的實時視頻,為水量精細調度提供技術支撐。屏幕右邊顯示流域各監測點平面分布圖,移動滑鼠至相應的監測點,水量、水位、流量等各種實時信息立馬顯現,一目了然。「在實施水量調度後的前2年(即2008年和2009年),我們僅在枯水期進行調度,調節控制新豐江、楓樹壩、白盆珠等控制性水庫下洩流量,發現可供調度的水量有限,調度空間不大,效果不是很明顯。」東江局相關負責人說。
後來,東江局通過總結經驗,決定從2010年起,把調度時段由枯水期擴大至汛期,實施全年水量調度。
「我們最終確定在確保防洪安全和水庫運行安全的前提下,通過預測來水及科學調度,讓水庫汛期多蓄水,最大程度實現雨洪資源化,把汛期的水蓄存於水庫,在枯水期調度使用,最大程度實現水資源時空均衡,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需要。」東江局水資源科科長吳文嬌告訴筆者。
水量調度涉及上下遊、左右岸、水庫群與取水戶等各種關係,水庫何時放水、放多長時間、放多少水,才能確保流域供水和生態安全,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考驗著水文專家和調度人員的智慧和水平。
「經過水文計算、實踐摸索和專家論證,我們確立了水量調度原則,即保障惠州博羅水文控制站流量達320立方米每秒(安全流量)以上,東江流域、特別是下遊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就能得到非常好的保障,這是我們水量調度工作一直關注的重點和目標。」惠州市水文局副局長劉金鳳介紹。
為做好水量調度工作,東江局每年2—3月組織力量編制當年汛期水量調度計劃,8—9月編制枯水期水量調度計劃,並定期召開水量調度工作會議,組織有關單位進行會商,協調水量調度相關事宜,確保水量調度工作有力有序進行,實現空間均衡,保障流域全年供水和生態安全。
婉拒項目 保護生態
「現在新豐江水庫的水常年保持在Ⅰ~Ⅱ類水質,清澈湛藍,我們為此付出艱苦努力,婉拒了很多工業項目,目的是保護好東江水生態、水資源。」河源市水務局局長張金城說。
新豐江水庫是東江流域三大水庫之一,是廣東乃至華南地區最大水庫,庫容近139億立方米,也是東江水量調度的主力水庫。
為保護好東江水生態,確保一江碧水順利南流,東江流域內各級黨委政府和群眾積極採取各種措施合力護水,作出巨大努力。
在碧波萬頃的河源市新豐江水庫,筆者乘船看到,水庫水體清澈湛藍,水中魚類清晰可見。據河源市環境監測站工作人員介紹,他們每個月都會開著小艇,帶上水質分析儀在庫區採樣,監測66項數據是否超標。從2007年開始監測以來,水庫的水從來沒有低於國家Ⅰ類標準。
河源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說,為了保護新豐江水庫這盆水,河源市做出巨大犧牲,婉拒了500多個總投資600多億元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工業項目落戶。
據河源市水務局負責人介紹,河源市已經累計投入23億元用於東江水資源保護。
對東江水的保護,惠州市也沒少下功夫!
近年來,惠州市多管齊下加強東江水質保護工作,包括新建汙水處理廠、提高環保準入門檻、加強東江水生態系統保護、整治畜禽養殖汙染、開展河湧整治等。
「為保護東江水質,惠州市多次否決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其中有一年就否決了179個項目,否決率達11%。這些項目投資至少1億元以上,有的高達幾十億元。」惠州市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加大治汙工程建設力度,減少排入東江幹流的汙水,是保護東江水的最有效措施。惠州市為此興建了74座汙水處理設施,建成截汙管網近1500公裡,日處理能力達148.55萬噸;建成2座生活汙泥處理設施,日處理能力達1080噸。
世界工廠——東莞,其治汙保水力度前所未有!
「東莞對保護東江水是一種自覺、自願的行動,也是竭盡全力。」東莞市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東莞這樣說,也這樣做。
據了解,為最大程度減少石馬河流域汙染對東江水質的影響,東莞市近年投資7.08億元在石馬河流域建成12家汙水處理廠,投入3.6億元改擴建流域內橋頭、謝崗等5家汙水處理廠,每年處理汙水約2.19億噸,出廠水水質達到國標一級A標準;完成流域7鎮截汙次支管網專項規劃編制,建成截汙主幹管網163.78公裡。
此外,為保護東江水和東深供水工程供水安全,廣東先後出臺了13部法律規章。為保護一條江出臺13部法律規章,在全國實屬罕見。
除了在東江沿線加強保護外,廣東還將保護範圍延伸至東江流域三大水庫庫區,出臺了《廣東省東江流域新豐江楓樹壩白盆珠水庫庫區水資源保護辦法》,為加強東江流域新豐江、楓樹壩、白盆珠水庫庫區水資源保護,為保障東江供水和生態安全,提供了法律依據。
由於東江沿線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齊心護水,東江始終保持良好水生態、優良水質,為支撐和保障粵、港兩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作用。
東方之珠 繫於東江
「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東方之珠我的愛人……夜色深深燈火閃亮,東方之珠整夜未眠……」一曲《東方之珠》,唱出香港的繁榮與輝煌。
這份繁榮與輝煌的背後,離不開東江水的支撐與保障。
提起飲用水,香港人不會忘記東江,因為他們每天喝的水,近80%來自東江。
上了年紀的香港人更不會忘記上世紀60年代險些使香港成為一座死港、臭港的特大水荒。
香港三面環海,歷史上飽受淡水資源奇缺的困擾。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嚴重乾旱,每4天給市民供水一次,350萬人的生活陷於困境,20多萬人逃離家園。水荒使香港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血濃於水。香港水荒引起祖國的極大關注,更牽動了國家總理的心。1963年12月,經周恩來總理特批,中央財政撥款3800萬元建設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引東江之水濟香港同胞。
「讓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在這場人與自然的較量中,數以萬計的工程建設者飽含激情投入艱苦奮戰,開山劈嶺,鑿洞架橋。規模宏大的東深供水工程歷時一年宣告建成,它令東江水沿石馬河倒流83公裡並將水位逐級提高至46米後,進入深圳水庫,再經3.5公裡長的輸水涵管送入香港供水系統。
1965年3月,東深供水工程正式向香港供水。滿載祖國人民深情厚誼的東江之水越山而來,徹底終結了香港嚴重缺水的歷史。
有了東江水的支撐和保障,香港經濟社會發展一日千裡,迅速成為世界「購物天堂」、全球航運中心和金融中心,成就了美麗的東方之珠。
東江之水 託起深圳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
40年來,深圳GDP從1980年的2.7億元增至2019年的2.7萬億元,增加1萬倍,年均增長20.7%,經濟總量位居亞洲城市第五位,財政收入從不足1億元增加到9424億元,實現了由一座落後的邊陲小鎮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的歷史性跨越。
這一歷史性跨越,東江水功不可沒、不可或缺。
「現在深圳的飲用水,近90%來源於東江。」深圳水務局副局長鍾偉民說。
深圳原是邊陲小鎮,境內河流又小又短又少,水資源匱乏。1996年前,深圳飲用水主要靠東深供水工程及深圳境內有限的水資源,用水非常緊張,人們不會忘記曾經飽受缺水煎熬的日子。
1991年,廣東出現秋冬春連旱,旱情特別嚴重,江河水位銳降,東江出現新中國成立以來最低水位,東深供水工程運行受到嚴重影響,導致深圳供水嚴重不足,市民用水和生活大受影響。
當時曾在深圳市政辦公室(自來水主管部門)工作的曾思遠告訴筆者,為了解決群眾生活用水,只好動用消防車到遠處為市民運水,他和同事也加入為市民送水的行列,從消防車接水,幫市民提上五六樓。
為有效解決深圳缺水問題,深圳市在原東深供水工程之外,於1996年啟動了東部供水水源工程的建設,實施東深供水工程、東部供水工程雙水源保障工程,其水源來自東江不同位置。
長達130多公裡的深圳東部水源工程,恰似橫跨深惠的供水大動脈。每天,通過東部水源工程,清清的東江水川流不息,穿山越嶺,長途跋涉,流進深圳千家萬戶,潤澤著深圳這座神話般崛起的國際化城市。
目前,通過雙水源保障工程取用的東江水量,佔深圳全市飲用水量近9成。
東江之水,正以神奇的力量,託起深圳這座國際化大都市。
東江,在支撐流域外香港、深圳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支撐著河源、惠州、東莞、廣州東部等沿線各市經濟社會發展。她以佔廣東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約18%的水量,支撐約28%人口的用水和約48%的GDP。如果包括香港GDP,則東江水所支撐的GDP超越粵、港兩地GDP總量的半壁江山。
悠悠東江水,脈脈同胞情,大江款款南流,浸潤粵港繁華與共。隨著東江流域管理和保護措施的深入實施,東江水生態將更加美麗,保障粵港澳大灣區供水安全能力必將全面提升。
來源:中國水利報 2020年12月23日